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宋道 >

第699章

宋道-第699章

小说: 宋道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拿起酒壶与吴乞买又倒了一碗酒后,宗望这也才慢慢继续道:“况且,如今局势对我大金而言,只有百害而无一利。黄杰此人就我所见,既勇且智,虽不善用兵,却极善用器、用势,就拿此次攻伐我大金而言,无论步骑皆不主动出击寻我军决战,却是依靠着他那铁皮战车步步为营,十里一寨、二十里一堡,甚至更是把偌大一个辽阳城改建成了一座兵城。我领军二十载有余,自诩一向用兵无差,如今却是对他毫无办法。攻,他必踞城死守,仗着弓弩之利,我军必定伤亡巨大。袭,一旦我军偏师分兵,他必定挥军进击黄龙府,且定是一路修着军寨、菱堡前进,将粮道守得固若金汤一般,这一仗……当真打不下去了!”

    宗望的用兵之术,在金国而言的确是首屈一指,可如今面对黄杰他却是当真无处下口。

    就拿眼下来说,虽然宗望差不多在辽阳城下集结了近四十万的兵力,且其中正式的战兵超过十五万,可他没有哪怕任何一点的把握攻下辽阳城,也舍不得让手下的这几十万大军去白白送死。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敢分兵出去搞袭击或者偏师攻宋,只能摆在辽阳城前与黄杰僵持。

    非但如此,尤其叫人郁闷的是,黄杰倒是万分的期盼宗望合军去攻他的城,可宗望却万万不敢引了宋军来攻他的寨!

    甚至,黄杰用菱堡护粮道的战术,也让宗望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只能长叹一声表示纳了个闷儿!

    就拿眼下来说,黄杰的粮草输送差不离就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标准模式,是在没有金军骚扰的情况下,以千名步卒护卫百辆辎重车为一批次,一站站的滚动前进;第二种急行模式,是在金军有小规模骚扰的情况下,由一百骑兵携驮马五百为一批次,使驮架运送物资。第三种为暴力模式,是在金军有大规模骚扰的情况下,以数万人不等的规模,直接在菱堡与菱堡之间布阵护住道路,保护辎重车输送粮草。

    这菱堡之间的距离都是标准的二十里,标准模式下,因为不虞金军袭击,所以采用步卒护卫辎重车,速度刚好是急走二十里也就一个时辰,而所谓的滚动前进也即是前一个队伍抵达之后菱堡后便就地歇息一个时辰,待后一支队伍抵达后前一支队伍再出菱堡前进。这就使得在同一个时辰之内,任意菱堡与菱堡之间只有一支千人规模的辎重队伍,加上每个菱堡的示警范围又是十里的直径,所以如果金军派骑兵来截粮道,只要一冒头辎重队就会躲进就近菱堡里,丝毫不给下手的机会。

    至于说金军要是闲得蛋疼,派出了小队人马想要袭击粮道的话,那么也就放弃行动缓慢的步卒和辎重车,直接用马队驮架运送粮草,来一个快进快出。

    那么,要是金军再蛋疼一点,派个数万人来劫道的话怎么办?

    虽然这种程度已经不能说是劫道,而应该是寻机决战了,不过黄杰也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把守堡步卒拉出菱堡的列阵,这菱堡与菱堡之间的间距是标准的二十里,菱堡本身的直径就是南北四里,加上各三里宽的防御范围(菱堡上床弩的射程范围),再让菱堡内驻扎的一万守卒出来列阵,一万人加战车组成的防守阵型怎么也能排出个五里的进深,那么最终两座菱堡之间能够空出来的无防护地带也就仅有十里而已。

    最后的最后,可别忘了此时黄杰早就狂性大发的早就将连云岛直通辽阳,连接沿途三座城池、八座菱堡的道路给拓宽改造成了八车道的高速公路。

    至此,你让金军来劫个道试试?

    所以,宗望如今在辽阳的状态就是:劫道没意义,又不敢攻城,更不敢让黄杰来攻,走也不能走,呆着耗日子又没劲,那么也就只能和谈了!

    当然宗望也不是没筹划过分兵攻宋的事情,他如今手上大军有四十来万,可称精锐的战兵十五有余,其余虽然都是炮灰一般签军,不过解送到辽阳之后多少也进行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也慢慢给他们攒齐了装备,虽然素质比不上所谓的正规军,但至少要比平时胡乱抓来送死的炮灰要强。

    可是,如何分兵、分多少兵、强弱如何构成这个问题可就不好掌握了。如今得胜关(山海关)、古北口这些燕地入宋的重要关口已经易手,且坐镇的还是大宋军神一般的老将种师道,所以去的人少了没价值,去的人多了又会造成辽阳空虚让黄杰有了可乘之机。

    此外,虽然大同府尚在金国控制之中,但雁门关、府谷、代州一线也有折家军镇守,怕也没什么间隙可寻。至于再往西的西夏,似乎如今瞧着黄杰一刀扎在了大金的腰腹之中,也望风而喜,蠢蠢欲动,借道什么的就想也不要多想了。

    却也说,宗望将眼前形势与吴乞买细细说道一番,吴乞买虽不是军神,可身为大金国主又岂能不知兵事,倒也明白宗望分析得一点不差,就眼下而言与宋媾和虽然不是什么唯一的出路,却也是一个缓解局势的好办法。

    方才宗望就说了,黄杰虽然不善用兵(指黄杰从来不挥军野战或寻机决战,而是喜欢躲在城中当缩头乌龟),却极善用器和用势。这里说的用器,也就是指他的战车和菱堡战术,以及床弩、毒气弹还有雷神火炮之内的武器,而用势则是指他突然冷不防的先来个背后一刀,搞抢滩登陆突入辽东,随后又陈兵辽阳摆出一副随时“直捣黄龙”的姿态,使得金国不得不拼尽全力也陈兵于此和他对峙。

    可是,黄杰在辽阳屯兵数十万没关系,有背后富饶的大宋养活,只要粮道守得稳当,自然有粮草、物资、军械远远不断输送进来。

    但对于金军来说,金国就蛋疼了!

    这金军本来就是一支不事生产,专门靠抢劫为生的军队,你让他跑起来、动起来,不断的劫掠、不断的打草谷、不断的攻城略地,就可以让它不断的新陈代谢,日益壮大,可你要说把它紧固于一地,天天不跑马、不疾驰,很快它就会废掉。

    而且,以金人只会劫掠不事生产的尿性,这大半年的对峙下来,国力的消耗更是不可计数(估计应该是算不过来,不知道怎么去算),这也才发现好像不议和的话,似乎也没什么打破局面的好办法了。




第一千零七七章 【约成】

    乾道三年的七月十八,以李邦彦为首的使节团,终于在沈州与金国国主吴乞买达成了和谈的条约。

    条约内容倒也简单:两国协商罢兵之后,金国退出云西之地,并交还被虏的赵氏宗亲一干人等,那么大宋在此基础之上撤兵退出辽东并赔偿军费及给予岁币,以十年为期,每年给绢银一百万缗,并且将大宋当今官家赵桓质留在金做客十年,以示诚意。

    当然,整个协议叫明眼人来看倒也明显没什么大坑,不过小坑倒是不少。

    首先,条约里明确写的是“退出”而不是“归还”,并且是退出“云西”而不是“燕云十六州”。

    毕竟就眼下看来,“燕云”之中的“燕地”及所辖的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已经被宋军收复,而“云地”所辖金国实际控制的地方也就只有云州(今山西大同)、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

    加上金国盘踞在云西数年,既不鼓励农耕,也不修复城池,便是大同府如今都已经商业凋蔽、农桑荒芜,所以这块飞地对金国而言已经如同鸡肋,说是归还好无道理,但若强调是“退出”的话,则让宋廷这边既找着了颜面,也叫金人落下点好处。

    其次是,军费及岁币合计一千万缗,分期十年给付,每年也就一百万,而且是“缗”。要知道“缗”这个计量单位可是官方的标准单位,它不同于民间常用的“贯”或者银两的“两”,而是一种官方的标准单位,具象化的代表就是一张张印刷精美的官钱。

    按照官方的说法,这一缗也即等同于一贯,可兑一千文铜钱,但实际上自打宋仁宗时代“官交子”破发后,这等兑换比价也就成了个大笑话。远得不说,政和年间的时候,一贯私家钱庄的钱票可以兑换的铜钱约在七百七十七文铜钱上下浮动,进入乾道年间后,更是升至了七百五十五至七百七十文上下,而官府开具的官钱不论是官引还是会子,正常的兑率都是卷面折价七成,也即是一缗只能兑三百三十文。

    若是各县、府私自发行可以用来抵税赋和劳役的官凭(采购或劳务白条),卷面折价则稍微高些,莫约在六成至五成半之间。

    当然了,宋廷也不傻,不会真的就让印刷作坊印了纸票拿来骗金人做耍,估计也就是规定宋廷每年给的一百万缗纸币需要在宋金之间的榷场来折算实物。也即是宋廷印了纸票给金国,然后规定金国只能用这些纸票在榷场里拿来换物资,而榷场里的商人当然不会认这宋廷发型的纸票是那一缗抵得一千文钱的硬通货,那么就会跟金人讨价还价,来个折上折、扣上扣什么的。

    然后,再让商人们拿换来的纸票再继续折上折、扣上扣的来折扣抵充交给官府的税款和杂项,待这些纸票在户部的府库里转上一圈后,该核销的核销,尚未到时间核销的又可以当成官凭、官钱引给放出去再来一轮了。

    嗯嗯!仔细想想,宋廷的这套路跟那啥的二带二路是不是差不太多?呵呵!你知道得太多了!

    至于最后的最后,一个是宋军退出辽东,一个是将大宋当今官家赵桓做十年人质的事情,虽然被看做是整份议和条约当中最为关键之处,可实际上不论是金宋两国的高层还是民间,却都没有人认为双方会履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