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宋道 >

第453章

宋道-第453章

小说: 宋道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奚人而言,女子当然也算是紧俏的物资,黄杰他们还未开口便也主动提出愿意用马匹来换,倒也是正中下怀。很快就以三个女子两匹马的价格将这笔买卖谈成,不过却借口行商的队伍出了差错,如今只有他们四人还真赶不走这许多马匹,便也希望将马匹先行寄养,待他们寻着了商队的伙计后再来取马便是。

    此外,行事之前,黄杰和卢世杰等人也是很好的与这五十几个女子详细说了,众人也都知道如今身处金军所控之地,光凭黄杰他们四个显然很难能对抗金军搜捕护得大家周全,以其这样还不如听了安排行事,以现如今女真人与奚人的微妙关系,说不定还真能暂避一时,至于说这般自愿作为“肉货”卖与了奚人又会遇着什么遭遇,想必怎么也得要比落在金人手中做牛做马要强。

    况且这些辽国汉人女子也早已辽化,许多人也都会说契丹语言,只要能与奚人交流,许诺些谢仪或也能保平安。

    直到卢世杰出头与奚人部族的头领喝下血酒订立了契约之后,众人心也才终于放了下来,于是四人马不停蹄,急忙策马往南急走。

    出得奚人营地,往南又走了约有二十来里,恰好行至了一条窄河边上,瞧着天色已近四更,黄杰便也提议就在窄河边上暂且扎营歇息,待天亮之后再行。

    于是四人便也沿着窄河又走了一会,选了一处河边背风的滩地歇脚。

    待用了些奚人赠予的食水之后,倒也将话匣子展开,便也听见张黑子不解来问,为何想出将女子们“卖”与奚人的计来,对于此事黄杰倒也真是所知不多,还是卢世杰娓娓道来。

    这奚人本称厍莫奚族,由来之事倒也不可考察,只说这大辽立国时,奚族本是如今辽地之中的一个弱小部族,只是契丹也源于东胡之鲜卑,这奚族与契丹语言相通、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是同族异部的兄弟关系,所以便也一夜之间野鸡变作了凤凰,抱上了契丹人的大粗腿。

    辽国兴盛了百余年,奚人自然也搭了百余年的顺风车。

    自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契丹逐渐壮大,奚全部臣服于契丹。说是臣服,实际上更应理解为部落的统一。心胸远大的阿保机对奚采取了征服、联姻、结盟的怀柔政策,“抚其帐部,拟于国族”将奚王府所统奚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允许奚五王族(奚的五个部落:遥里、伯德、奥里、极只、楚里)“世与辽人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中”,述律氏,即萧氏。

    而萧氏一族在辽国政治舞台上的风光演出,也让奚人在辽国的社会地位大涨,最终演变成了契丹是老大,奚人是老二的这么一个社会格局。

    不过,由于奚人的游牧习性,使得不论是东奚还是西奚(唐时奚人游居古北口外滦平、丰宁、赤峰、平泉州等地,称为东奚,后唐末部分奚人在酋长去诸的率领下叛契丹西迁妫州,也即今河北怀来县北山,内附于唐,史称西奚。),皆善于与各地各部族交往、贸易,甚至通婚,善于对于北地的各个鞑靼后裔、东胡分支而言,对他们的感观自然要比强势的契丹人好上太多。

    在女真起兵造反之初,奚族的商人也在暗中为金军提供不少便利,甚至金军攻辽时,还得到了不少“奚奸”的侧面帮助,使得金人怎么也得顾念些香火情。这也是哪怕金国女真崛起,把辽国契丹杀得大败之余,却还对奚人部族礼让有佳的原因所在。

    只是,不论卢世杰还是黄杰,却都不知道,这般看似女真与奚人的“蜜月时期”究竟什么时候就会结束。

    在未曾被黄杰“蝴蝶”过的原本历史轨迹中,辽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即四军大王萧干,时官至辽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辽保大二年(1122年)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

    当女真人入居庸关后,北辽向西迁移,到达今天的新疆、中亚一带,即史称的“西辽”,后为蒙古所灭。西迁时约十五万人,约有五万人滞留在河北、山西、山东。萧干则退守奚人世代族居之地箭笴山(今称祖山,正好就是在山海关以西的青龙县境内),在奚王府建大奚国,国号“天嗣”,自号奚国皇帝。

    但萧干的这个举动却激怒了金人,因此这大奚国最终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

    只是,如今这眼下的一切却叫黄杰扇动翅膀而引发了太多的变数,萧干这厮如今还真不知道跑哪凉快去了,甚至之前在析津府拥立耶律淳的人,也从他变成了他手下的耶律大石,所以这金人自然也就没有机会跟奚人翻脸,两族自然还处在“蜜月”期内。

    所以如今只能祈求老天,希望这支奚人部族能保得“肉货”们安全,好待四人从长计议才是。


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九二章 【换防】

    大宋靖康元年的七月初六,瞧皇历上写着今日是个嫁娶、采纳、沐浴和会亲友的好日子,不过对于驻守在白沟东线海河一段的大宋守军而言,却是个遭难的日子。

    因为就在前几日,种师道发来军令,要求原来驻守此处的杨可世部一营的宋军收拾行囊准备换防,而前来换防的部队,却说是什么新近来投大宋的辽国汉军,乃是什么常胜军。

    于是,这可就叫人有些为难了,这杨可世部的宋军可是经营此处营盘日久,不但将营寨扎得结实,更因为久无战事而在营寨中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和粮草,这突然就要换防,大批的物资一时间要是处理不好,岂不是便宜了外人?

    要说这什么常胜军,来头竟也不小,却说最早这常胜军的前身并非是辽国固有的汉军,而是在辽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时,渤海人高永昌杀辽东京留守萧保先,自称大元国皇帝,改元应顺,占领了辽东五十余州。

    后天祚帝派宰相张琳讨伐,在沈州为支援高永昌的女真兵所败。于是天祚帝授燕王耶律淳为都元帅,招募辽东饥民,取报怨于女真之意,谓之“怨军”,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八营两万八千人,而如今这常胜军的老大郭药师,当初就是其中一个小将主。

    然后再说后来,在金军的强力进攻下,天祚帝在临潢府被生擒,而耶律淳留守南京,于是耶律淳改怨军为常胜军。并因“药师年少壮,貌颇伟岸,而沈毅果敢,以威武御众,人多附之。初以武勇四军荐授殿直,从征女真,积前后功”,故升郭药师为都管押常胜军、涿州留守。

    这之后童贯授命北伐,和种师道携陕西、河东、河北路宋兵二十万进攻北辽,但由于宋军一贯的善守不善攻,以及战略战术上的不断失误,使得这次北伐变成了一场烂仗,宋杨可世部及辛兴宗部先后为耶律大石、萧干所败,“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记”。

    不过这时候金军却是强势崛起,直接从大定府挥师南下,以横扫千军的之态一口气就把弄得宋军举步维艰,不得寸进的辽军,如砍瓜切菜一般放倒。也在这时,授命镇守在武清附近的郭药师便也瞧着大势所趋,急召所部兵将,鼓动他们投宋。

    于是呼,军中“万口喧呼,无不响应,遂囚监军萧余庆等,乃遣团练使赵鹤寿帅精兵八千,铁骑五百,提调一州二县奉使来降”。

    不过,所谓的“提调一州二县”来献,却是一句典型的空口白话,郭药师所领的常胜军三部共一万六千五百人,可是赶在金军来攻武清的前夜猖狂出逃,然后等于是被金军念着屁股连夜奔走了差不多百里,这才跨过了白沟界河来向宋军投诚的。

    当时别说什么“一州二县”没瞧见在什么地方,甚至常胜军这一万六千多人里甲胄兵器齐备的也是极少数,不少人甚至因为一夜狂奔,连鞋子都跑掉了,是光着赤脚趟过的白沟河。

    但既然人家百里迢迢的赶来投宋,大宋有岂能计较太多,自然是由种师道出面热情接待,又报知了躲在后方的童贯和太子赵恒,最后由赵恒、童贯、蔡攸和种师道四人联名上书给赵官家,赵官家大喜之下,便也封郭药师为恩州观察使,并知涿州诸军事,并将名义上“一州二县”中的辽国武清和永清两县也封与他做常胜军的驻地。

    但是,有关郭药师和常胜军这支部队的很多信息大宋的君臣其实并不了解,比如说当初怨军成立后,非但作战不利,而且接连发生叛乱。在辽国保大元年初(1121年),东南路怨军将领董小丑就因为征讨利州叛乱不利被处死,于是其手下罗青汉、董仲孙等率怨军作乱。

    后辽都统耶律余睹、四军大王萧干率兵平叛,叛军见势不妙,急忙杀了罗青汉数人,接受招安。后耶律余睹从中选出两万人编为四营,任命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各自统领。剩下六千余人分送各路为禁军。

    后来为了彻底解决怨军的问题,耶律余睹向萧干建议:“前年两营叛,劫掠乾州,已从招安;今岁全军复叛,而攻锦州。苟我军不来,城破,则数万居民被害。所谓怨军,未能报怨于金人,而屡怨叛于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杀净尽,则永诀后患。”

    但萧干不同意,认为“亦有忠义为一时胁从者,岂可尽诛杀之?”

    这才让郭药师等得以保全性命,但常胜军性善多变,反复无常的特点已初露端倪,而后来这支部队也确如耶律余睹所说,成了辽国的后患。

    再说这郭药师降宋之后,也是非常知道轻重的上了一道极富感情的降表,在降表中他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宋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说自己本来对辽忠心耿耿,但辽国却报之以怨,降宋实在迫不得已。然后又大势吹捧赵官家的文治武功,同时还搬出了那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