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宋道 >

第36章

宋道-第36章

小说: 宋道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夹了第三瓣、第四瓣……

    “冯四,你这鸟厮好不要脸!”眨眼间,恍然大悟的其他人一拥而上就来夺食,而更聪明的却是往柜台扑去,瞬间食盒里备好的几十碟皮蛋就被抢了一空,因为拉面还得一碗一碗的煮,皮蛋倒是现成,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接下来一直到晚上的三更时分,黄家的老店和食汇街隐然成为了黄州城的新城市中心。随着消息的传开,不管是进城准备明日赶集的客商,还是城里坐地的住户,得了消息之后全都蜂拥而来。虽然像是什么炊饼肉饼、炸鱼花糕、鱼羹素茶这些本地食物对当地人没有什么吸引力,可神奇的拉面、美味的烧烤、新奇的丝菜、推陈出新的炒年糕和横空出世的肉丸、馍夹肉还是成功勾住了一城人的胃袋。

    虽然明日是大集,黄州城不闭四门,三更时分这食汇街里还是食客如织,但老倌还是强行勒令打了烊,原因无他,也就是备下的大量食材,乃至原本为明日赶集准备的那份都卖空了。

    无奈之下,老倌只能勒令打烊,让所有人即刻休息,自己却是带人走家串户的去了屠户、菜农、鸡贩以及各种物料的商户家中连夜进货,以免明日正式开张的日子无货可卖。

    而这一切,却都与黄牛儿无关,他也没能瞧见。

    这是因为他被舅父姚政给禁足了,理由之一是读书之人怎能去沾染了商贾之气,家中商事有姚二娘和黄老倌操持就好,如今进学在即,万不能抛头露面沾染了贩夫走卒的市侩气息。

    理由之二,便是曹知州大人竟然邀请了黄州府衙的各路同僚,以及即将离开黄州的赵提刑一起去这拜师的现场作为见证,预计到时候肯定要考校一番黄牛儿的课业,自然要细心准备才是。

    于是乎,曹知州喜欢读史,尤其是最近在研究黄州的府志县志,所以姚政就拿来了三十余册的黄州县府志让黄牛儿硬啃;还有黄牛儿不曾见过的黄州团练使冯昱听说喜欢北魏的碑文,常去去赤壁山拓碑文,所以关于北魏碑文的史料也要死记硬背;还有那赵提刑据说此次来黄州公干,随身带了一部《吕氏春秋》,所以这《吕氏春秋》也是黄牛儿需要临时抱佛脚的必修之课,这林林总总需要准备的课业不一而足,堪比大考一般的紧张也就是了。

    不过,初三的早上,当姚二娘撑着黑眼圈来给他送早饭时,昨日试营业成功大卖的好消息也终于传到了他的耳中,不过黄牛儿只是乐了一乐,便再次满面愁容的对书桌上摆着的近百册书籍发起了冲锋!


第五十四章 【对子】

如今黄州隶属淮南西路,所以每月的初一大集属于首府治所寿州(今湖北六安),初二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初三才是黄州(今湖北黄冈)、初四是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各地按照各县行政级别顺序排列。

    虽然都属淮南西路,但各州相距的路途却是相对遥远的,比如说庐州与黄州便相隔足足六百余里,而黄州距离蕲县只有一百里水路,一百二十里陆路,就算三地的集市各自错开了一天,也不会有人初二赶了庐州,然后便一夜奔驰六百里来赶黄州,再奔驰一百余里去赶蕲县。

    话说这么的多,实际上也就是说黄州的大集市,主要还是覆盖以黄州为中心,最多半径百里方圆的面积。不过由于过江便是荆湖北路首府治所鄂州,所以黄州府的大集在方圆百里范围之内也算是大的了。

    这其中,又以每月初三的头集最为热闹,这是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很多客商数百里迢迢的来了之后,会从初三的头集一直待到十八的尾集,这才返家或再去他地。

    当然,这七月初三的头集,自然还是跟黄牛儿没有关系,毕竟舅父姚政的权威还是要尊重,再说正式开张的日子可是初六,如今不过是什么试营业,还不需要这舅侄俩去站场。这一日,黄家除了一个年岁实在太大的贾婆婆留下守宅,可谓是倾巢而出。

    这街面上的景象是不是万人空巷黄牛儿也不得知,中午的时候就怂恿着表妹前去探看,却是被姚二娘塞了一篮子的各种吃食给赶了回来,唯一的描述是:“表哥,玉儿只是在门口瞧了一眼,人太多没能进那食汇街,老店的门口围住了好几百人,都眼瞧着朱家三哥和罗家二郎拉面……”

    “瞎说!好几百人还不把官道给堵上了?”黄牛儿心里听着高兴,却还是忍不住揭破表妹的牛皮,想了想道:“俺家老店距离大路有六步半远,左右能瞧清的地方也不过二十步远,一个人站立怎么也要三尺见方,能够不占道围上一百来人也就顶天了。”

    表妹忙点头道:“表哥说的是,反正玉儿数不清,只是觉得好多好多人。”

    黄牛儿摇摇头,便把篮子里的吃食拿出来和表妹分了,里面是四个放足了羊肉的馍夹肉、一大碗烤肉烤丸子和一盘裹好的丝菜和一罐子带着厚厚一层鸡油的鸡汤……只用鸡骨头熬汤这种事太寒碜人了,老黄家真干不出这种事。

    简单对付了午饭,黄牛儿拿着书册心里却长了毛一般,坐立不安的混了一下午。

    直到晚上过了四更时分,才瞧见老倌领着三辆骡车把一家子给带了回来,姚二娘跟着孩子们居然就坐在骡车上呼呼睡了,齐姨、孔伯、孔云还有陈四几个虽然还提着灯笼跟着骡车走着,可怎么都瞧着脚下直打飘儿。

    一直陪着贾婆婆守门的黄牛儿忙把中门开了,引了骡车进来,这才瞧清老娘还有十三个孩子加上福寿和月梅都坐在自家骡车上打瞌睡,后面跟来的两辆骡车却是租来的,并且车上罩着布幔,就不知道车上载的是什么。

    “牛儿,快去库房拿几床篾席来!”老倌对黄牛肉喝了一声,便摇着头拍拍车沿子喝道:“都醒醒,到家了!”

    黄牛儿依言去库房拿来篾席,听老倌的话将席子铺在了正院的天井里,然后老倌让赶骡车的孔伯和孔云倒车之后将栏板一取,就听稀里哗啦的巨响,从车上倒出了一大堆铜钱来。

    “爹,便是这俩日的利市?”黄牛儿看着铜钱堆成的小山丘,虽然不至于眼直了,却也是满眼都是小星星的样儿。

    老倌却是从腰上解了一口小布袋,笑道:“大头在这,你试试!”

    黄牛儿接过一试,布袋的分量怕是有个四五斤的样子,若里面装的都是银子,还不得有七、八十两(宋斤为十六两),当即也就愕然了。

    老倌提着布袋笑道:“那些钱都是做买卖赚的,这些却是客官打的赏,还有一位下江来的老官人给俺家食汇街做了一幅对子哩!叫什么一江富水,聚来赤壁百味汇。十面山色,盛入万家皆美食。”

    黄牛儿听了,倒也觉得不错,却还是挑刺道:“对仗还行,可这‘来’该对‘去’才是,不过上联‘聚来’,下联‘盛入’也算勉强和了韵。”

    老倌嘿嘿一笑,道:“那牛儿以为,要不要使人制了匾额,也挂在食汇街口?”

    黄牛儿想了想,却问:“就不知这官人姓谁名啥,是何官阶,致仕与否。”

    老倌却摇头道:“没问出来,这老官人就说他别号叫什么‘颍滨遗老’,俺还特别请教了,是颍川的颍,湖滨的滨!”

    “阿爷!可错了大事了!”黄牛儿闻言当即大惊,忙拍手叫道,这几日他被舅父押着可是读完了黄州的县府志,要是这还不知道颍滨遗老是谁,这书岂不是真读到牛肚里去了?

    这颍滨遗老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被贬黄州,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的苏轼、苏东坡、苏老大人的亲弟弟苏澈。

    前文有述,这年初时有应奉局的官差来了黄州,居然对赤壁山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帖古迹动起了脑筋,虽然被曹知州弹压了,可黄州城内的民户富家本免不了一番挂落,却全赖苏老大人如今在朝的门人看顾才没被翻个底朝天,此事的来龙去脉姚政当然跟黄牛儿说了,既然提到了苏老大人的门人,就不可能不提苏老大人本人,以及他的弟弟苏辙。

    说这苏辙苏老大人,在绍圣元年时(1094年),因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苏辙致仕后在颍川定居,筑室自曰“遗老斋”,号“颍滨遗老”,传言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

    况且昔年他也是来过黄州的,还写了一贴著名的《黄州快哉亭记》。

    如今,这一幅将“食汇”藏尾的对子本就不俗了,若是这“颍滨遗老”不是他人仿冒,那么这老官人也就定是苏澈无疑。


第五十五章 【赚钱了】

这宋时文贵武贱,名人贤士的诗文更是千金难求,不要说小小黄州了,就算是东京汴梁的马行街上,谁家的店铺能够得到一幅文人墨士对自家称赞的诗文,免单都是小事,拿出个百十贯钱做谢可是常例,如今自家的食汇街还没开张居然能得了苏澈的一幅藏尾对子,还真如天上掉下个白面的炊饼来。

    倒是老倌听了黄牛儿惊叫,有些奇怪道:“如今都是叫爹,怎么叫起阿爷来了?这错了什么大事?”

    黄牛儿急了一急,又想到此时再急也是没用,便没好气道:“爹可不知,这颍滨遗老乃是苏轼苏老大人的弟弟苏澈苏老大人的别号,可知错了什么?”

    “啊!哎呀!俺糊涂啊!”老倌拍手叫骂几句,还碎念着什么他小的时候,苏轼苏老大人还常来黄家店里吃酒和羊汤捞面,如今怎么能连苏澈都认不出来。

    黄牛儿心中一算,这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只怕自家老倌也才几岁,如真能认出苏轼的弟弟,倒也是怪事了,便道:“好了,这苏澈老大人可留下的墨宝?”

    “有!俺找找!”老倌忙去骡车上找,翻出来一看也不知道被谁居然拿来垫坐,卷好的对子都坐扁了,幸好没有破烂。黄牛儿接过看来,虽然他认不出这字是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