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虎啸 >

第124章

明末虎啸-第124章

小说: 明末虎啸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孙子,母亲纵死,亦心甘了。”

李啸沉默了一下,说道:“母亲放心吧,你好好好养病,会很快好起来的。我会给你带个好儿媳妇回来。”

吴氏没有说话,只是又颤颤地腾出手,轻轻抚摸李啸的发际。

李啸低着头,一言不发,任凭母亲关切的爱抚。每个人都感觉,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陷入了永恒的安静。

为不打扰母亲休息,李啸与一众骑兵连夜返回马耆山。

出门之际,李啸注意到,妹妹叶小萍与自已的护骑队长黄策眼神相遇时,彼此都颇为不自然。

黄策猛地转头,正碰到李啸探询的目光,连忙尴尬地避开。

李啸心下暗笑,却也未说什么。

三天后,李啸刚起床后不久,便收到了赶回马耆山的李长材与付铁报告。

“禀同知大人,我等查访了雄唐所沿海的渔民村子,共有渔民82户,一年基本可出海100天左右,按每户每天捕鱼40斤计算,每天可得鱼3280斤,作为佐餐,在下估计每天的获鱼量,基本可供我军全体人员三日之食。”李长材拱手说道。

“很好,如此一来,我军的粮食问题,当可大为缓解。”李啸欣喜说道。

“只是,李大人,这样一来,我军每次买鱼则需花钱328两,一年买个100次,便是32800两银子,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李长材心下犹然不舍。

李啸笑道:“那也比光吃粮食好,现在粮价腾贵,若光吃粮食,半年就要近10万两银子,我军实在消耗不起。而且军士有鱼肉补充,训练作战也会更有体力。这钱,还是要出的。”

付铁在一旁赶紧说道:“李大人说得是,以后,我们雄唐所估计还会有更多的流民迁入,这样一来,每天所需的鱼肉还会要更多呢。”

付铁的话,提醒了李啸。李啸连忙说道:“是的,以后的雄唐所要发展壮大,一定要迁入更多的流民,以后我们的捕鱼业,还会更进一步扩大,方可养活更多的百姓。”

李啸随即安排,从现在开始,每隔三天,由李长材与付铁前往渔民处收鱼。两人欣然领命。

李啸又对李长材说道:“长材,这几日我反复想过,觉得在我雄唐所,须得成立民政司,以迅速建立户口制度,方可有效管理所内百姓。”

“大人之意,可以要仿效我马耆山人口登记之办法?”

“正是,你先去准备好记录名册,待忠文他们的统计完成后,便给全所百姓登记造册,需得一家有个户口本簿,每个成年百姓都有个腰牌证明。”李啸认真地说道。

李长材点头说道:“李大人此举,确有必要。将来我雄唐所人口益多,管理更是不易,若不提前做好准备,恐难应对。”

“我亦是此意,这样,这户口本簿和腰牌证明,由长材你设计制作。该制度实施之后,凡我雄唐所百姓与军士,皆需上户口,带腰牌。如此一来,可有效管理百姓,提防细作,安排各项工作也甚便利。”李啸肃然道。

“在下谨遵大人之令。”

两天后,由李长材设计的户口本样本与腰牌样本递送给李啸。

李啸看了下,户口本由结实牛皮纸制作,约六开大小,上面分了好几页,每页都注明了这户家庭成员的姓名、男女、年纪、籍贯、住址之类信息空格,以便到时填写。

而李长材设计的腰牌则更细致。一块一寸见方的光滑细致的杉木腰牌,正面刻的是佩戴人姓名、籍贯、编号。

背面则是行书所写的雄唐所三字,旁边一行楷书小字:“凡雄唐所成年百姓,皆需佩戴此牌,以备验看。若有遗失,需速去民政司补领。”

李啸点头笑道:“长材你的设计,甚合我心,就先从马耆山的家属中开始实施吧。”

第一百三十四章军属分地

又过了三天,马耆山狮子峰上的议事大厅,李啸正与李长材与付铁商讨登记造户的细则,李忠文、刘扬壮、刘一显风尘仆仆地进来,将雄唐所的统计报告交给了李啸。

“禀大人,据学生等人实地察验,我安东卫雄唐所,北至灵山卫夏河前御所,南到日照城前绣针河,东抵大海,西接莒南县与五莲县,西面地界与我军所驻的马耆山连为一处,整体为东西长,南北窄的地势。据我等测估,雄唐所之地方圆共有800多里,是原左千户所的两倍有余。”李忠文率先讲道。

“那可知雄唐所土地情况为何?”这是李啸最关心的问题。

“禀大人,据我等调查,雄唐所现有耕地约有二千多亩,基本是在靠近日照城的南面一带,品质皆为中下之地。其余土地,小部分地区为杂草灌木,大部分地区为乱石盐碱地。”刘扬壮拱手说道。

“什么?耕地才只有二千多亩?”李啸听到这个数字,忍不住表示怀疑。

前世的他看过明末的资料,明朝万历年间,江南之地一个千户所中,耕地常在万亩以上,在南直隶太平府建阳卫、苏州府镇海卫之类的富裕卫所,其中一个千户所更有多达两万多亩的上好熟田。哪怕是在北方边地的大同镇,宣大镇等地,一个千户所最少也有六七千亩耕地。而现在自已拥有两个千户所还大的面积,却只有可怜的二千多亩耕地。

这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李啸突然想到什么,他长叹了一口气,在心中苦笑:“朝廷真是用心良苦啊。”

李忠文在一旁接过话来:“禀大人。我等仔细查过,确实只有二千多亩田地,基本为原先各个千户所的将领的私人庄田,自耕农极其稀少。这些安东卫原有卫所将领逃离雄唐所后,其下的佃户也基本全部逃光。现在雄唐所中,不包括沿海渔民,只查得各处散居百姓共1253人。”

李啸复叹道:“雄唐所土地贫瘠。人口鲜薄,虽说早知情况如此,却未曾想到竟只有这么点百姓。”

李长材闻言。眼中却突然精光一闪,忙说道:“大人,现在安东卫一分为二,各千户所也名存实亡。在下觉得。不如趁机全部收回这些无主庄田。优先赏赐给我军有功将士的家属耕种。如此,既可先解决一部分家属人员的的工作,日后,他们缴纳粮税,也可为我军多少增加一些粮食储备。”

李啸点头道:“长材这个建议极好。优先给有功军士家属土地,定会大大激发将士们作战的积极性。我准了,可立刻实施。就按军功大小选择军士家属吧。”

刘一显在一旁发问:“那大人打算一户家属分多少土地?”

李啸反问道:“刘叔以前也是老庄稼把式,你觉得分多少好呢?”

刘一显见李啸询问自已。忙道:“若是一般的五口之家,则要二十亩的土地才能养活全家人。现在我军中军士。皆为流民兵员,家属甚少,一户人家最多不过三人,大部分只有一二人,就按每户分给十五亩吧,虽然都是中下品质的田土,但可保全家无饥饿之虞,尚可缴纳一些余粮。”

刘一显说完,刘扬壮补充道:“刘甲长的安排甚好,李大人,我等还需考虑,这些田土应该只分给有劳动能力的家属,这才能保证耕作顺利进行。”

李啸点头道:“两位的建议很好,就按每户十五亩划分吧。从有军功的家属中,挑拣出除了自家的战兵外,至少还有二名已成年家庭成员,并有劳动能力的家属,给他们分发田地。”

李忠文问道:“同知大人,那现在田土分发下去了,那每户的农具、耕牛、种子之类该如何解决呢?”

李长材闻言,连忙说道:“这些新分田地的农户,皆不熟悉当地环境,我军可统一从安东卫城先行筹买,各分田农户再从我军处分购农具与种子,然后耕牛按十户人家分一头耕牛为基准来集体购买。”

李啸点头笑道:“到底是人多智广,各位的建议都是极好的。这样吧,每十户人家设为一里,内设里正一名,由这十户人家中品德良好年纪较大者担任,耕牛由里长负责管理,各户耕田用牛时,从里长处领用。”

刘一显这时笑着问道:“大人,现在分配了土地,该如何收取粮税呢?”

“这个问题嘛,这两天我会好好考虑一下。”李啸沉吟了一下说道。

李啸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问道:“刘扬壮,你的军功统计审核完成了没有?”

刘扬壮忙道:“早有几天就完成了,这几日一直在外面勘察土地资料,没来得及上报给大人。全军阵亡伤残军士总共的抚恤银子为69640两,奖赏有功将士的银子总数为32890两。总额为102530两。”

李长材闻言感慨:“我军万事未动,又是一大笔银子花出去了。”

李啸笑道:“抚恤奖励将士,乃我军信义之根本。这银子,哪怕再困难,也要分文不少发给将士们。这样吧,李忠文与刘扬壮你们两人,给你们两天时间,立刻去挑拣合适的军功家属,制作田土地契。两天后,我要召集全体人员,统一下发抚恤奖赏银子,分发田地。”

众人齐声领命应诺。

两天后,在已建好的忠烈祠前,李啸昂然站在一块突立的岩石上,他面前,李啸军中全体成员默然伫立。

很多人用敬畏的眼神看着面前意气勃发的李啸,又不自觉地偷偷打量他身后,那累叠在一处的满满银箱。

在率领众人恭敬祭拜了忠烈祠中的813位英魂后,李啸激昂的语气在每个人耳边响起。

“诸位,我军自成立以来,多历战阵,每建勋功,皆赖各位齐心同力,精诚共致而得。往日本官曾对全军将士言明,凡为我军奋战者,伤亡者有抚恤,有功者得奖赏,此乃我军永远不变的核心规定。现在战事略平,我军得有雄唐所为基业。现为全军有功军士颁发抚恤与奖励银子,望各位今后更要努力上进,奋勇作战,为我军,我自已建得更大功业,更多荣誉!”

李啸言毕,下面齐声喊叫:“谢同知大人恩赏!我军万胜!”

李啸一挥手,李长材上台喊道:“下面我念到名字的将士或家属,上台画押领赏。”

李啸欣喜地看着一个个喜笑颜开的军士随着李长材的念唱走上前去,在签字台上画押后,从后面的后勤队长刘扬壮手接过属于自已的赏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