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赜贸骡伲⒃诔骡俚拿窒旅嫘瓷稀按巳薈P,不能带兵”8个字,严加控制。
1926年陈赓被中共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一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任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赓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第12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陈赓加入红军后,战功卓著,秘密赴上海疗伤时被捕。昔日的校长蒋介石立即接见陈赓,大度地说:“你是校长的好学生,虽然政治上犯了错误,我可以原谅你。”陈赓回答说:“不需要你原谅我。”一贯以机灵幽默著称的陈赓,在蒋介石面前变得如钢铁般坚硬。蒋介石屡次做陈赓的思想说服工作,陈赓始终油盐不进,后来被营救。
抗日战争初期的陈赓长征中,陈赓任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13大队队长,到陕北后调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开赴太行山开展游击战争。陈赓的第386旅进入太行山区后,屡创日军,日军愤而打出“专打386旅”的标语。
抗战结束后,陈赓指挥上党战役,大败阎锡山的军队,生俘骄狂的军长史泽波。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陈赓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在临汾、浮山地区摆开战场迎战黄埔一期老同学胡宗南,胡赖以起家的资本“天下第一师”整编第1旅被一举全歼,中将旅长黄正诚被俘后很不服气,狂言:“如果摆开再打,你们不一定能胜。”但这位败军之将得知活捉他的解放军部队首领是著名的陈赓时,立即收起全部傲气,向这位黄埔大师兄立正敬礼,连称战败心服口服。
1947年8月,陈赓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腰斩陇海路,向西横扫,半个月歼敌3万,威逼潼关。他的黄埔一期老同学李铁军派国民党军第5兵团主力第3师西援,结果被全部歼灭,李铁军长叹:“我半世英名,被陈赓毁于一旦。”
1948年夏,陈赓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2月,指挥中野东集团,参加围歼黄维兵团,是役,杜聿明、黄维等多位另一阵营的黄埔老同学在战俘营中见到了成为胜利者的陈赓。
解放广州时,陈赓是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情紧急,他没有来得及去踏访黄埔岛,回味一下昔日的军校生活,便匆匆绕城而过,指挥部队直扫粤、桂、滇南部边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赓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黄埔一期生陈赓在抗日前线1950年9月,陈赓指挥越军攻克东溪法军,首战获胜,后遇敌顽抗。陈赓的黄埔小同学、越军总指挥武元甲命令停止进攻,陈赓大怒,后胡志明令武元甲遵照陈赓的方案作战。此役大捷后,武元甲深服这位黄埔学长。
1951年春,陈赓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第5次战役,8月,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仍兼第3兵团司令员。1952年4月,陈赓接替彭德怀主持志愿军司令部工作。
1952年6月,陈赓奉命回国到哈尔滨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后来著名的“哈军工”。7月,陈赓出任院长兼政委。1954年10月,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陈赓是第1、第2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第8届中央委员。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心肌梗塞去世,年仅58岁。
陈赓从广州黄埔军校到上海,到苏联,到江西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带兵打仗,最后成长为新中国的大将。在“黄埔三杰”中,惟有陈赓经历了20世纪中国现代史上全部的战争,并成为真正的常胜将军。
通观陈赓的一生,在几次大的“路线斗争”中他是幸运的,长征路上他没有与张国焘直接打交道。他与林彪有矛盾,两人都是黄埔军人,林是第4期学生,比陈晚了3期。南昌起义时,陈赓已是营长,而林彪是他手下的一个连长。但到了平津战役之后,大军挥师南下,林彪已成为陈赓的顶头上司。不知是庆幸,还是惋惜,在林彪利用手中的权力“揪军内一小撮”的文化大革命时代,陈赓则幸运地躲过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因为他在1961年即因病去世。如果不是他去世早,林彪对陈赓这样的硬汉肯定会动手的。
反共干将贺衷寒如果按各自最初轨迹运行,“黄埔三杰”会全部成为共产党人。然而,贺衷寒却由于受共产党领导人张国焘的刺激,使其成为蒋介石麾下最得力的反共干将。
贺衷寒是湖南岳阳人,本来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早在1920年参加了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员。1921年秋,中共组团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贺衷寒作为武汉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张国焘。其间,性格刚烈、桀骜不驯的贺衷寒,对喜好老子天下第一的张国焘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贺与张的正面激烈交锋,导致了两个人从此再难以解开的成见。回国后,作为团长的张国焘在总书记陈独秀面前告状,说贺衷寒目无组织,陈独秀没有做调查便处分了贺,将他开除出青年团。贺衷寒被开除团籍,这使他对张国焘的刻骨之恨连带着恨上了共产党,也改变了其一生的政治选择。张国焘的霸道作风,颐指气使,把本来能为共产党服务的贺衷寒推向了对立面。20多岁的贺衷寒一怒之下便改换门庭,从此干起了专门和共产党作对的工作。
带着对张国焘有深仇大恨的“有色眼镜”,贺衷寒在苏联7个月考察的所见所闻,也都跟着他对共产党的不好看法而变形走样,他回国后到处宣传,中国革命不应采用苏联模式。他先后在武汉、长沙等地创办刊物,严厉批评军阀统治,提倡民主,主张革命,并因此被逮捕。1924年,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改变了贺衷寒以笔为旗的人生道路。
进入黄埔军校后,贺衷寒在黄埔同学中迅速脱颖而出,以“贺衷寒的嘴”而居“黄埔三杰”。同时又以反共声名鹊起,每逢开会贺衷寒必大骂共产党“狼子野心”。为与蒋先云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他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军校内两大政治团体在剧社组织、报纸杂志宣传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贺衷寒的政治取向,深得蒋介石的赞赏和器重。
贺衷寒的特点是文才俊逸,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漂亮文章,颇有鼓动宣传能力,黄埔校军东征时发布的《告东江人民书》就出自他的手笔。他在黄埔军校毕业后,留校政治部任上尉秘书。黄埔同学会成立后,贺衷寒当选为干部委员兼秘书长,并将同学会变成了攻击共产党人的组织。
1926年,贺衷寒再赴苏联考察,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其间的见闻更强化了他的反共立场。贺衷寒回国后,蒋介石又派他赴日学习考察。
30年代初,蒋介石急需贺衷寒这种对共产党深有了解的人做反共急先锋,贺被招回国,负责国民党军队政工体系的建立工作。从此,胸怀壮志的贺衷寒与职业军人的战场生涯无关,以笔杆子反共成为终身职业。他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反共政工干部,提出了一整套反共政治理论,制定了一系列反共政工文件。
为巩固强化蒋氏的国家机器,他组织筹建了“中华复兴社”,并成为其核心人物,还是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头目,在“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理论上大做文章,是蒋介石的理论家和宣传活动家,素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的称誉。1935年,贺衷寒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晋升为中将。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在国民党中央紧急会议上,军政部长何应钦别有用心,力主讨伐勤王,并自告奋勇出任讨伐军总司令。贺衷寒马上成为何应钦的主要谋士,积极支持武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何应钦此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贺衷寒的一招也很绝,如果蒋介石回来了,会以为他在真心救校长,忠勇可嘉;如果蒋介石死了或回不来了,他则是新领袖何应钦的第一红人。然而,这套把戏怎能玩得过师傅?这令蒋介石对贺衷寒大失所望,特别是贺衷寒的干练与勃勃雄心也让蒋介石感到很不放心。老蒋一回到南京,三下五除二,就让何应钦门庭冷落,贺衷寒开始被长期冷落,闲置生涯使得他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解中国社会,思索挖掘社会病根和危机的工作上。贺衷寒随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出版了《中国的病根》一书,试图为危亡的蒋氏政权开出药方。
1950年,贺衷寒出任国民党交通部长,他的才干再次得到充分展现,贺任内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为台湾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日后经济起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高级闲职的贺衷寒,再次因处事锋芒毕露而陷入“想搞分裂运动”的流言困扰中。1971年,贺衷寒伤心地辞去国策顾问以外的一切职务,回家修身养性。
由于蒋介石对贺衷寒只是用其才而畏其能,始终没有给他以要职,贺最终也是不得意而终其一生,始终坐在冷板凳上,仅能解决温饱。1972年5月,忧郁中的贺衷寒因骨癌病逝,最后一句话是:“我已72岁了,不算短命吧!”
黄埔同学个人的命运被紧密地与他所加入的政治力量决定着,无论他日后每一步如何选择,事实上自他开始选择的第一步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而在国共两大政治力量角逐的舞台上,当时并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5)两位黄埔军校校长关麟徵、张耀明
1924年春,关麟徵、张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