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中国黄埔军校 >

第87章

中国黄埔军校-第87章

小说: 中国黄埔军校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1902年出生,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五四”运动中是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总干事。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1921年在湖南衡阳建党时最早发展入党的党员之一。蒋先云不满20岁就参与领导了水口山矿区工人运动,任工人俱乐部主任。江西安源路矿大罢工时,他是毛泽东、李立三的得力助手,办夜校,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工人大罢工,被反动派视作“眼中钉”,悬赏500大洋要死尸,1000大洋要活人。
  蒋先云天资很高,聪明过人。1924年报考黄埔军校时,1000多人中他的成绩名列第一,毕业考试又是文武第一。廖仲恺即赏识蒋先云是“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当时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政治环境那样复杂的情况下,他既保持了学习成绩优秀,又参与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和党的工作。当年的同学回忆说,蒋先云犹如恒星一般,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不减其光辉,是天然的领袖,好像他天生就是人中“龙凤”。蒋先云进黄埔军校后,如恒星吸引行星般迅速聚集起一个集团。中共黄埔支部成立,蒋先云被一致推举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国共两党对优秀青年争夺激烈、中共领导层又显得软弱的情况下,从600多名学生中发展了80多人入党,包括后来成为共产党将帅的徐向前、王尔琢、左权、周士第等人,成为共产党极为宝贵的财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时,蒋先云又是倡议发起者兼领导者,积极联络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派和当时盘踞在广州的反动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且有理有节的斗争。日后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共产党人,很大一部分与蒋先云的宣传动员和思想工作有直接关系。
  这个长相威武魁伟,一见面就被毛泽东推荐去从军的青年人,在黄埔第一次东征时,负伤两次;在广州平叛中,独率1个连冲进市中心,占领了位于八旗会馆的滇军总指挥部;在第二次东征中,已是团党代表的他在3处负伤的情况下,仍亲率第7团敢死队攻占了惠州西门,打开城门,让黄埔校军冲入城内。
  尽管蒋介石早知蒋先云是中共骨干领袖,但爱才之心甚切,对其寄予厚望,蒋介石曾声言:将来革命成功后他要解甲归田,而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蒋先云虽极受蒋介石的青睐,是黄埔同学中被迅速提拔擢升的一员,但后来却与蒋介石越走越远。蒋介石与共产党反目的“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双重党员身份的蒋先云第一个公开声明退出国民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以血腥手段彻底反共,“两蒋”彻底恩断义绝。4月17日,蒋先云在武汉发起黄埔同学“讨蒋”大会,任大会主席。在30万人的大会上蒋先云慷慨激昂地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
  北伐期间,蒋先云任北伐军总部秘书,后任补充第5团团长,出师广东、湖南、江西,抵达武汉后,时在南昌的蒋介石爱惜蒋先云之才,又一次想把他留下,仍数次派人力邀蒋先云,许以委任第1师师长之职,条件是“必须发表退出共产党的声明”,然而蒋先云不为所动,决然拒绝,拂袖而去。
  蒋介石不甘心,把他们两人的合影照片登在报纸上,以混淆视听,使用离间计,以图绝了蒋先云的后路。对中国共产党的言外之意是:“我用不了蒋先云,你共产党看着办吧。”果然,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张国焘不信任蒋先云了,对其他人说:“你们怎么能信任蒋先云?这个人升官发财的思想重得很,他要不去投靠蒋介石,我不姓张。”并专门对蒋先云立案调查,办案人员那种恶意审讯的口气让蒋先云心寒。蒋先云与蒋介石的决裂,并未让蒋先云在自己的组织内获得充分信任,时为中共负责人之一的张国焘的猜疑和排斥使蒋先云深受打击。
  在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的环境下,特别又是在敌人作了手脚的情况下,对任何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张国焘来说,就不仅仅是个警惕性的问题。在后来的川鄂根据地,他作为中央代表去指导工作,却对红4军的干部残酷迫害,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特别是对黄埔出身的干部,几乎是杀无赦。有人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张国焘与周恩来之间有矛盾,而红4军及川鄂根据地又是周恩来带着黄埔学生许继慎、曾中生、徐向前等人整编创立的,所以张对这些干部没有好感。军长许继慎被杀,政委曾中生被关到与中央红军会师时,张国焘怕他告状于自己不利,即下令杀了曾。而徐向前是在默默地忍受了对自己妻子程训宣的百般折磨致死而毫无怨言的情况下,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由此推论,张国焘对蒋先云、李之龙等人的态度是带有情绪的,很难说是出于公心。
  然而,蒋先云却和刘少奇合作得很好,刘委派他担任了武汉工人纠察队队长,并在30万人的“声讨蒋介石大会”上担任大会主席。刘少奇了解蒋先云,他们在广州组织省港大罢工时合作得很愉快。但以张国焘为书记的组织不信任他,虽然审查不出什么问题,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重用他,蒋先云十分苦闷,他带着一腔证明自己强烈愿望的复杂心情,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战场。
  战争开始前夕,蒋先云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26师第77团任团长兼党代表,经他带出来的部队又是与众不同,英勇善战。1928年5月底,在河南临颍与张作霖的奉军激战,敌人有7个多师,还有坦克飞机大炮协同作战,而国民革命军只有两个师,没有先进的武器,战斗十分惨烈。是役,张学良撤军长1人,杀旅长1人、团长3人,动用了坦克飞机甚至毒气,最终还是溃败,由此也可见国民革命军之英勇。
  战斗中,蒋先云的第77团奉命从右翼出击,插入敌人阵地,部队伤亡很大。蒋先云率队冲锋,腿部受伤栽倒,士兵们要扶他下去,他拒绝了,反而骑上一匹白马,挥舞着指挥刀向敌人阵地冲去,带动了全团战士激昂的情绪。师长从望远镜中看到了他突出的身影,说:“蒋先云不要命了,快派人去把他叫下来。”
  师长看对了,蒋先云是不要命了,他是在赌气,在以自己的性命来证实自己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他不愿再如此窝囊的活着。但师长的话还没落音,一颗炮弹就把蒋先云掀倒了,弹片打中了他的腹部,他再也没能站立起来。蒋先云这颗黄埔最耀眼的明星,还未成为真正的将星,便于5月28日陨落临颍城下,时年仅25岁。
  英雄气短,蒋先云选择了死,来证明他本不需要证明的东西,他完全可以去找周恩来、毛泽东,照样干革命,甚至干得更好。但是,蒋先云完全没有那种“我是谁的人”、应该“跟谁干”的政治投机意识。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青年人活得都很单纯,有一腔为革命而献身的无畏气概,这是当代年轻人不可能理解的。
  常胜将军陈赓陈赓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黄埔一期毕业生陈赓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陈赓是一个活泛机警超众的人,对蒋介石有救命之恩。1925年秋,黄埔校军第二次东征时,陈赓担任总指挥部的护卫。一次战斗中,靠近总指挥部的部队陷入重围,总指挥蒋介石遇险打算“杀身成仁”,陈赓一面指挥自己的部队全力阻击掩护,一面将茫然不知所措的蒋介石背出险境。陈赓又独自连夜穿过敌占区,跑了160公里,联系主力部队来救援,挽救了东征军总指挥部面临的危险局面。蒋介石面对疲惫昏睡的陈赓,向黄埔官兵师生们说:“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从此,黄埔同学戏说“黄埔三杰”时,总会提到:“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延安整风期间,康生曾以怪罪的口气对陈赓说:“当年你要是把蒋介石毙了,我们共产党哪能有那么多人牺牲?”陈赓回答:“那时我要动了手,蒋介石不就和廖仲恺一样成了革命烈士嘛,而我岂不成了反革命?”
  1925年6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南方革命政府面临新的危机,权力重新分配。原来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各路军阀还能稳住。孙先生一去世,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就开始蠢蠢欲动,勾结港英殖民政府欲图叛乱。蒋介石奉命率领黄埔军集结广州,平定叛乱。陈赓在其中出演了一出惊险的序幕。当时任蒋介石卫队长的陈赓被派进城去侦察广州市内的敌情。他打扮成学生模样,乘船从沙面过江进入广州市区。进城后,他发现有几个敌人在散发传单,便凑过去帮他们散发,借机到处乱走,很容易地就把城里敌人的兵力部署弄了个一清二楚。但他准备出广州时却遇到了麻烦,在惠爱中路第一公园附近,他突然遇见了一队滇军军官学校的学生,手里举着“拿获共产党就地正法”的牌子。该校的许多人都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成员,相互都有接触。陈赓在军校中是活跃分子,大家都互相认识。好在这些人对陈赓不是太知根底,他们怀疑他,要把他带回军法处审讯。陈赓辩解说自己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这些人不信,非要到学校去问,学校看门人帮助了他,承认了他的师范学校学生身份,他幸运的被释放了。陈赓凭着机智顺利完成了任务。
  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后,陈赓立刻警觉到蒋要事变,根据军校党支部的意见,他在黄埔校内布置了两个连的兵力以备不测。蒋介石得知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搪塞说是为了救蒋,但这时蒋已经知道陈赓是共产党员骨干分子,对他已不再信任。陈赓虽然对蒋介石有救命之恩,被任命为侍从参谋,有随便出入蒋介石官邸的权利,但蒋在知道陈赓的政治身份后,从此不再重用陈赓,并在陈赓的名字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