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中国黄埔军校 >

第38章

中国黄埔军校-第38章

小说: 中国黄埔军校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黄埔军校外籍学生中,第4期学生洪水的经历比较独特,他后来成为中越两国将军,这在黄埔军校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洪水原名武元博,1908年10月出生于越南河内。他从河内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追随胡志明去法国,从事革命活动。在巴黎,他认识了周恩来、陈延年、李富春等中国战友。1924年,胡志明来到广州,他号召国内以及旅居国外的越南爱国青年到广州来。洪水响应号召,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于1925年到达广州。在中国大革命风暴中,他和黄文欢、范文同等一起参加了胡志明主办的越南革命青年训练班,在课堂上,他认识了毛泽东、刘少奇和彭湃等。训练班结束后,经蔡畅介绍,洪水进入黄埔军校,成为第4期学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洪水毅然退出国民党,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洪水原来有一个中国名字,叫鸿秀,意在成为越南革命斗争中的俊杰。1928年时,他有一次看到国民党一张传单上把红军说成是洪水猛兽。他觉得对敌人来说,自己就是要当“洪水猛兽”,吞噬一切反动派,遂改名“洪水”。在中央根据地,洪水先后被王明、张国焘以高级特务、“国际间谍”等罪名开除出党。但是,洪水始终不渝坚信马列主义,没有离开革命队伍和中国。
  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洪水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外国人之一。长征途中,他两次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辛万苦。抗战爆发后,洪水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抗日工作。曾任晋察冀军区《抗敌报》第一任社长。洪水是惟一经历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抗日战争胜利全过程的外国人,并随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1945年8月,胡志明领导了越南“八月革命”,迫切需要军事干部。洪水毅然辞别妻儿,回去报效祖国。洪水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先后任第4联区司令员、第5联区司令员兼政委,授少将军衔。1954年底,他回到中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1955年洪水被授予正军职少将衔,还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50年代授衔的惟一外籍将军。洪水同时兼有越南人民军少将衔,是世界少有的两国将军之一。
  1956年初,洪水患晚期胃癌。他要求回越南养病,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9月,毛泽东按照国家元首的规格,为他安排了专列,并亲自送行,送行到车站的还有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等中共领导人。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亲自到河内火车站迎接。10月21日,洪水在河内病逝,年仅48岁。
  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来的黄埔军校文物中,就有一条陕西榆林地区特产的手纺毛毯,它的主人就是中越两国将军洪水。
  黄埔军校培养出的众多军事人才,毫无疑问地曾影响和引导过中国历史车轮的前进。
  美籍华裔、著名民国史专家唐德刚在接受《青年参考》的记者提问时,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军事意义,他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北伐,没有北伐就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抗战期间中国就没有政府。国共两党的高层人士都和黄埔军校有关系,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现代中国。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逃不掉黄埔的影子。黄埔军校诞生于中国的军阀时代,它的诞生统一了中国的革命军,打掉了军阀,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国共两党的军队都与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渊源,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黄埔军校,中国20世纪的历史必定要重新改写。
  第六章 黄埔军校各地分校
  
  黄埔军校除本校外,还在各地开办有10多处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由于这一期间处在特殊的战争环境,前线急需基层指挥员,在分校学习的学生受训时间普遍较短,学期比较灵活,有的甚至仅有两三个月,在学会某一项兵科技术、战术后即算是毕业。因此,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生、学员、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有资料统计约为8万余人,实际上远大于这个数字。本书经考证统计认为,以下12所分校的毕业生共计约有144300余人。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
  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所分校,驻广东潮州。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粤东的军事摇篮,黄埔军校分校之开端。
  1925年2月,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妄图推翻国民革命政府,其反动势力盘踞东江。为粉碎其阴谋,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政府组织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东征。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带领军校本部学生以国民革命军教导第2团名义出征东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3月,东征军胜利占领潮州。东征军指挥部为使随军东征的黄埔军校第2期学生能补习课程,“因见潮州位居韩江下游,与闽赣相毗连,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其间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拟设分校于潮州”。国民政府拟定潮州军校“以招收潮梅海陆丰各属学生,授以军事及政治之训练,灌输革命知识,使其能与本党(指国民党)宣传主义效力疆场”。不久,由于广州发生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国民革命军回师广州平叛。校军奉命返回黄埔军校本校,筹办军校潮州分校之议“因之遂寝”撤销。
  9月,国民革命军举行第2次东征。10月,东征军再次到达潮州,收复潮汕。11月初,国民革命军东征指挥部开始恢复筹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最初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校长兼教育长。12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和入伍生计800余人,各编3个队,于23日正式开课。
  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由于黄埔军官学校本校易名,5月潮州分校也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兼任潮州分校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属国民党),委派何应钦任教育长(后代理校长职务),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后由刘康侯继任),王昆仑为秘书(后由王逸常今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正门继任)。分校仿照本校建立组织系统,设立校长、党代表、教育长,政治部(设总务、宣传和党务3个科)、教官部、校长办公厅、军需处、副官部、总队部和卫兵排。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校址设在潮州城湘太马路(今中山路)李氏公祠。公祠旁边搭草棚作为学生教室和寝室。初定招生人数为学生1个队,入伍生3个队,后因为第1军各师、教导师、独立第1师先后送来编余人员达400名,人数大增,故设3个学生队。因李氏公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将入伍生分驻于金山中学及李氏公祠后面的郭家祠。在1925年12月下旬,入伍生第3队入校后,潮城再也没有地方容纳,又把驻扎在海阳县儒学宫的第1师第1团迁入李氏公祠对面的黄氏公祠,儒学宫略事修葺作为入伍生宿舍。潮州分校形成一座有完备机构建制的分校,因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本校之有分校,当自潮州分校始……”
  当年的潮州分校门口周恩来担任潮州分校的早期政治部主任,为分校创立和开展政治工作倾注了一腔心血。他聘请黄埔军校本校的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员为政治教官,聘请共产党员李春蕃(马克思主义原著翻译家)、李春涛(国民党左派、周恩来称之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到校授课,并指示政治部宣传科长、共产党员杨嗣震创办校刊《韩江潮》,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周恩来主持分校政治部,着重对学生开展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他那充满感染力的演讲,和恽代英讲授的社会发展史,萧楚女讲授的经济学概论,都非常吸引学生。政治部为学生开设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世界革命史、社会主义等15门课的政治教程。
  潮州分校培养了一批具有奋斗精神,为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而战斗的革命战士。1926年6月1日,第1期学生毕业,共348人。因与本校第3期毕业时间相近,故此期又称为本校第3期。学生毕业后,均分发到第1军独立第2师及第20师见习。6月6日,第2期入伍生升学,并补考第1军未受军事政治教育的军官50多人。12月底期满毕业280人,是为本分校第2期毕业生,又称为本校第4期毕业生或本校第4期独立大队毕业生。这期毕业生分配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开办,至1926年年底结束,存在1年时间,共举办2期,毕业生728人。这些毕业生在北伐军各部队中担任军事或政治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的历次战斗,先后有近200人伤亡。这些烈士的名字载入黄埔军校同学会荣哀录。
  长沙分校:开办于1926年6月12日,1928年7月停办。原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1926年3月10日,蒋介石任命石醉六为校长,在两湖地区开办分校,校址选定在湖南省长沙。先期在湖南、湖北招生,录取1000余人,编成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科及政治科。正在训练时,学生因不满学校的教学管理,主动离分校到南京本校的有500余人,编为南京本校第6期步兵第3大队,未离开长沙的一半学生500余人,继续学习至1928年5月毕业,两个月后本分校宣布解散。
  洛阳分校汉中办公地——石堰寺大门旧址南昌分校:开办于1928年5月,1929年7月停办。设校长、教育主任各1人,第一任校长刘体乾、教育主任邹兆衡。本分校学员由第5路军所属各师、旅、团中考选,计700余人,于1928年5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举行开学典礼,8月初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