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中国黄埔军校 >

第21章

中国黄埔军校-第21章

小说: 中国黄埔军校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革命骨干首开思想政治工作记录,为黄埔共产党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埔军校内共产党员的来源主要有:(1)共产党组织的指派。早在1924年3月、4月的军校筹备时期,广州共青团组织就筹划派出革命青年来校报考,以“预备将来于军人运动”,中共中央于1925年和1926年先后发出第62号和钟字第22号通告,指示各地党组织“迅速多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来校报考,并强调“此事关系重大,各地万勿忽视。”推动了共产党人和优秀分子纷纷来校就学或任教。(2)共青团员“升党”。由于共产党对共青团的教育抓得很紧,使团员政治觉悟得以迅速提高。他们到校后,都纷纷要求转为共产党员,称为“升党”。如黄埔第2期学生王一飞、第4期学生文强等,都是团员经过“升党”仪式转为共产党员。(3)革命师生入党。在共产党员的积极影响下,军校师生向往共产主义的日益增多,有的师生原先参加国民党,后转而要求秘密参加共产党。如黄埔第1期学生左权是在军校由周恩来、陈赓介绍入党的。侯镜如原是国民党员,也由周恩来和郭俊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共产党员在军校政治工作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政治工作的先驱作用不可低估。
  军校共产党员的人数,限于当年处在秘密状态尚未发现完整的统计。但从不同时期的党员人数看,是以倍数速度迅猛增长的。早在军校仅有600多名学生时,据周恩来说:“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五六十人,占学生的十分之一。”这是最早进入学校的红色种子,是黄埔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做政治工作的最早群众基础。到了第1期学生毕业分配时期,据一期毕业生、共产党员李奇说:“有3个队长,7个区队长,学生100多人,政治工作员三分之二是共产党员。”合计约有120多人,这比军校早期的党团员50多人增加了一倍,按比例占学生六分之一。再以军校“4·18”反共惨案发生时的党员人数看,据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给蒋介石的报告中说:军校“被捕的共产分子为400余人”。而毕业离校和免遭被捕的共产党员尚不在内。仅就这个数字来看,比军校早期的党员人数已增加了约7倍之多。还应指出,当年校长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摸查是毫不放松的。他查悉陈赓是共产党员,便在同学名册中陈赓的名下写上“此人CP,不能带兵”几个字。1926年蒋介石经调查统计后,曾对师生们说:“在1万名黄埔师生中,约有CP2000人。”折算比例应占学生五分之一。可见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数量确实可观,他们分散于军校及军队中,既善于军事,更长于政治工作,为军校赢得了“国民革命中心”的崇高称号,领受了“东方红军”的赞誉。因此,在当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军阀和革命阵营内的右派对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十分惧怕,惊呼:“黄埔赤化了!”“黄埔是共产党的基地!”可见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的组织是秘密组织,开始叫黄埔直属支部,归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直接指导。1924年夏,成立第1届特别支部,首任支部书记是蒋先云,宣传干事王逸常,组织干事杨其纲,候补干事许继慎、陈赓。同年冬,支部进行改组,杨其纲任书记,周逸群任宣传干事,余洒度任组织干事,王逸常、麻植任候补干事。1925年9月,黄埔军校成立中共党团领导小组,由鲁易、聂荣臻负责。党团领导小组下设有支部或小组。
  黄埔军校中的中共组织,一方面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一方面培养、吸收和发展共产党员。建校之初,中国共产党派遣50多名党员加入黄埔军校,约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1/20,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军校工作的积极支持与合作。从1925年末到1927年初,经黄埔军校培养发展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近4000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影响之大和对发展组织的重视与努力程度。共产党员在团结革命师生,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等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对黄埔军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堂堂阵容
  以往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很不够,有人习惯于把黄埔军校罩上一层“蒋氏”的色彩,这是很片面和肤浅的认识。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岂能是蒋介石的私产。历史证明,也无可否认,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军队的建军基点和源头;同时,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武装力量的发祥地。在这里,曾崛起过国民党蒋介石派系赖以统治中国几十年的“黄埔系”,而同时也正是在这里,曾汇聚过众多出类拔萃的中国共产党人,可谓是“堂堂之阵,猎猎之旗”。
  黄埔军校的政工干部基本上都由中国共产党人担任。他们承担负责组织军校政治教育课,并开展得相当成功出色。在短暂的3年中,仅黄埔本校,就有5位中国共产党人出任校政治部主任,专职分工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军校政治教育以进行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教育为内容,对不同党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包,其中以孙中山倡导1924年时的刘少奇的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教育为主。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政治课目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帝国主义、苏联研究、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社会科学概论等26门课。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几乎全部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专职政治教官大部分是去过法、苏、德、日的留学生。他们博学多才、风华正茂,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的曾获得博士学位,有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有的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理论家。如政治教官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李合林、阳翰笙等。除此外,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理论家、活动家都曾来校演讲授课。如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彭湃、罗绮园、李求实、吴玉章等。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军校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共产党员所占师生比例从刚建校时的十分之一,到3年后“军校分共”时已经发展到五分之一,在武汉分校中所占的比例更大。黄埔共产党组织,是中共广东区党委为适应军校复杂的环境而秘密建立的,由广东区委、军委直接领导,军委书记、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亲自负责。其主要领导人,在3年时间内曾连任或首任20余人。其中担任军校领导和教官的有8人。随着共产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中共党组织在校中的领导机构也随着扩大并健全。经历了中共黄埔直属支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和中共黄埔党团三个发展阶段。上级党组织派出了特派员常驻军校,以普通职员的身份秘密协助党团书记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在建校初及各期招生之前发出通告,指示各地党组织“迅速多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优秀青年来校报考。并强调“此事关系重大,各地万勿忽视。”推动了共产党人和优秀分子纷纷前来军校任教和学习。很多共青团员在军校学习中,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升党”为共产党员。
  黄埔军校共产党人在校中开展了卓越的斗争。在组织上有党的外围组织火星社,用以“推行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并为吸收党员做准备工作。”有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全国曾拥有两万多名会员。在宣传上有“血花剧社”及多种革命刊物,其领导人都是杰出的共产党人。如《士兵之友》总编洪剑雄,《青年军人》总编胡秉铎,《中国军人》主笔蒋先云,《黄埔日刊》主编安体诚等。他们有组织、有领导、有策略地顽强坚持了军校革命的政治方向,为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贯彻孙中山三大政策作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建立了殊勋,军校也馈赠予中国共产党丰厚的报答。战争年代,从这里涌现出众多党的忠诚将士。如广州起义中坚持街垒战斗3昼夜,最后壮烈牺牲,又被敌人剥光衣裤,用鲜血在她们身上写上了“女共产党员”几个大字“示众”的第6期黄埔生游曦、邱继文、李蕴瑞、邓苏等女烈士。有血洒井冈山的红军高级将领卢德铭、王尔琢等烈士。有宁死不屈、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而从容走向刑场的赵一曼、恽代英等烈士。有对党忠心耿耿、含冤死于“左”倾路线枪口下的许继慎、曾中生等烈士。有至今仍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左权县”、“志丹县”、“尚志县”等烈士。新中国成立后,一代精英更是在这里熠熠生辉。如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军衔时,出自黄埔军校的学生中有元帅两人,大将3人,上将8人,中将9人。有10多位黄埔军校生出任省长以上高级职务;有通晓5国语言的驻外大使;有当年在军校任《黄埔日刊》的编辑,新中国建立后又任《解放军报》编辑的黄埔生,等等。
  有资料考证,黄埔一期时,师生中的中共党员有103人,其中学生88人,教职员15人。以后各期,共产党员师生人数又有增加。这批共产党员,在当时即是一些不同凡响的人物,主要体现在:入党时间比较早,有的还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学历;阅历十分丰富,多数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军事基础比较好,一些人曾从事过军事工作。这批共产党员经过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磨炼,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以下收集整理了104名黄埔军校师生的简历,其中教职员34人,学生70人,试图用较少的文字大致勾画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的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