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 >

第84章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第84章

小说: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还参加慰问援朝志愿军及伤病员、反对美帝细菌战的调查工作,写下不少有关的报道。从1952年到1953年,并曾主持中国作家协会东北分会的工作。
  八
  鞍山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草明对它早已心向往之。她不安于机关工作,更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有的朋友劝她,选一个更适合女同志的轻工业工厂体验生活,她却偏偏看中了硬邦邦的重工业。1954年,她索性在鞍钢安家落户了。她在鞍钢第一炼钢厂当了三年党委副书记。
  解放初,鞍钢已被敌人破坏成一片废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它焕发了青春。
  亲临生产第一线的干部、战高温斗严寒的工人、金光闪闪的钢流、狂飞乱舞的火焰、汹涌咆哮的钢水、宏伟的事业、沸腾的生活、诗样的创造性的劳动,促使她酝酿和创作了《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是继《火车头》之后,她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反映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和斗争,以对人物、工厂的熟悉和写作技巧的娴熟,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比起《原动力》里那个小水电站,和《火车头》里那个破旧不堪的铁道工厂,在《乘风破浪》里,我国的工业、工厂,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巨大的钢铁企业代替了解放初期陈旧破落的小工厂。这三部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正好构成一部我国五十年代的工业发展史。她着力塑造的三个先进工人的典型形象——孙怀德、李学文、李少祥——概括了老、中、青三代工人的精神面貌,恰似一部建国初期的工人阶级成长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新社会残存的旧意识、旧习惯一天天减少,而新道德、新风俗一天天发展。三部作品还如实地揭示出,共产党对工业的领导,由不熟悉到熟悉,外行变成内行,这样一条发展的客观规律。
  比较来看,她写工厂写工人的作品,一部比一部规模大、气魄大。这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她本人对生活的深入体察,熟悉和努力分不开。
  对于《乘风破浪》这部作品,在经历了沧桑二十几年后的今天看来,构成它的主要矛盾的冲突——领导的保守、官僚主义与工人创造性、积极性的矛盾,还是站得住的。而对于政治与业务,党委领导与企业行政管理等关系问题,在认识上还值得探讨——这些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摸索,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鞍钢十年,是她一生中极可宝贵的岁月。除了《乘风破浪》,她还创作了中篇小说《小加的经历》,短篇小说《诞生》、《迎春曲》、《姑娘的心事》、《姑奶奶》和报告文学、散文、杂文数十篇。此外,在鞍山市文联的协助下,她组织了工人业余文学创作学习班。在整整九年中,她热情、无私地辅导了一百多名业余工人作者。其中五六位早已出了诗集,短篇集,或中、长篇小说。当年的学员李云德、王世阁,早已成为全国作家协会有影响的作会员,成为有影响的作家。有一次,周扬去鞍钢访问,当地的宣传部长说:“草明同志在这儿写了《乘风破浪》,还辅导了不少业余作者。'周扬风趣地说:”哦!写了东西,还下蛋啦。“(指培养了业余作者)这一工作,在她1964年调进北京,到第一机床厂深入生活时还坚持着。
  文化大革命中,倍受迫害,使她本来就弱的身体又受到摧残。在她年逾七旬之时,以其赤诚,出版了反映工人阶级与四人帮斗争的长篇小说《神州儿女》。
  一个纤弱的女作家,笔下倾吐的却是阳刚之气,一生表现工人的生活,这是很值得赞赏的。她的文学属于“遵命”文学,是现实主义花园的奇葩。自1932年起,六十余年来,先后出版了中篇小说《缫丝女工失身记》(1934年,自费出版)、《绝地》(1947年,东北光华书店)、《原动力》(1948年,哈尔滨东北书店)、《小加的经历》(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短篇小说集《女人的故事》(1935年,天马书店)、《遗失的笑》(194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新夫妇》(1950年,北京天下图书公司)、《孩子的控诉》(1952年,沈阳通俗文艺出版社)、《爱情》(1956年,工人出版社)、《延安人》(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草明短篇小说集》(1957年,作家出版社)、《草明选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集《解放区散记》(1949年,哈尔滨东北书店)、《在和平的国家里》(1952年,东北青年出版社)、《南游记》(195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探索细胞奥秘的人》(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长篇小说《火车头》(1950年,工人出版社)、《乘风破浪》(1959年,作家出版社)。神州儿女》(1984年,工人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草明小说集》(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绝地》(1983年,花城出版社)及小说散文集《倾跌》(198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等二十多部。这是她一生耕耘后的收获,是心血的结晶。
  一个南方人,一个瘦弱的女同志,在严寒的东北度过了十八个春秋。除三四年生病,两年做行政领导工作,其余时间她都在工厂里,泡在工人当中,战斗在火热的生产建设第一线。
  她爱东北,因为东北是重要工业基地,它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爱东北,因为它曾沦陷在侵略者之手,而她在学生时代就有为东北人民眼务的夙愿,这倒也算满足了这个心愿。她爱东北,因为在东北的十八年,是她一生创作的最旺盛时期。
  她现在早已是古稀之年,体弱多病,却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再写出几部作品,塑造出更理想的工人形象。
  八十年代,是属于人民的,也是属于作家。1987年这位全国政协委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九十年代属于腾飞的中国,也属于人民的作家草明……
  1995年3月27日修订
  赵清阁
  李杨杨
  六十余年前,赵清阁进入文坛。她能诗、能文,更善小说和戏剧。她发表和出版过三个短篇小说集,七八部中、长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四本散文集及文艺理论著作,另以笔名清谷、铁公、人一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计约三百万字。她还是出色的编辑,先后编过文艺报刊、丛书。她画得一手水墨国画,还作曲填词。凭着一颗艺术家的良心,伴着祖国的苦难与欢乐,沿着坎坷的道路,她经历了个人与社会的动荡和转折。
  一
  赵清阁1914年5月9日出生在河南信阳城内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里。祖父为清朝举人,当过学官,能吟诗作赋。母亲聪明有才气,自学文化,会作诗绘画,但在二十六岁便离开了人间,留下只有五岁的孤女,使幼小的清阁从此失掉了母爱。赵清阁八岁入省立女师附小,念高级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运动后的新文艺。蒋光慈的夫人宋若瑜,曾任过女师附小教员,是第一个诱导她走向文艺道路的启蒙人,在学习创作及文艺思想上,都给了她相当大的帮助和影响。
  赵清阁有了继母后,父亲对女儿疏远,只有祖母是相依为命的亲人。恶劣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幼年就养成了伤感、孤僻的性格,而且影响了她的一生。
  初中快毕业时,一桩突如其来的打击向她袭来。有一天,清阁偷偷爬到父亲屋外对着窗子的石榴树上,听见父亲与继母谈论她的婚姻问题。父亲说:“这是个'旗杆'人家(即有功名的人家),难得啊!不过是独子,要早娶。”继母说:“赶紧定了吧,书就不必念了。”这一声炸雷霹雳,把她从树上轰下来。她已有所闻,如今证实了,她的终身大事父母要替她包办了,他们想通过这种封建婚姻,把她从家里一脚踢出去,牺牲女儿,得到好处。她气得浑身哆嗦。“不能容忍!我要读书,我要求学!”赵清阁在心里疾呼着,同时,叛逆的念头开始萌生。
  从未出过远门的赵清阁,意识到出走是唯一的出路。面对生活的挑战,她终于下定了决心。慈爱的奶奶怕孙女被封建势力葬送,便把仅有的四块银元交给孙女,支持她出逃。
  1929年一个严冬的深夜,漆黑,寒冷,北风呼号。十五岁的赵清阁,闪着酸涩的泪花,默默地同祖母告别,悄悄逃出信阳老家,搭上驶往开封的夜车,结束了一生中仅有的家庭生活,开始了离乡背井颠沛漂泊的个人奋斗生活。
  瘦骨伶仃的赵清阁,跑到开封,站在官僚富豪的姨母面前。姨母瞪大惊奇的眼睛,发出冷酷的逐客令:“你这是叛逆,我不能赞同,给你钱,立刻回去!”
  赵清阁希望得到起码的独立和自由,家庭没有使她屈服,亲戚也挡不住她。她知道姨母的钱不是怜悯,不是同情,更不是支持!她把那几块银元摔到地上,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生活的现实启发她思考,她觉得必须自己杀出一条路来。她的性格中又多了倨傲顽强的一面。
  从此,赵清阁投入时代的洪流,把青春贡献给中国的新文艺事业,始终不渝。
  二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赵清阁居然考上了河南艺术高中,而且后来还得到助学金。这对一贫如洗的女学生来说,首先是有了吃饭的地方和较安定的学习环境。由于酷爱唐宋诗词及李清照、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作品并受其影响,她开始写诗,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她第一次向开封《民报》投稿,就得到发表。那是1930年的事,赵清阁只有十六岁。
  在艺术高中,主课是绘画和艺术概论,同时也学音乐。赵清阁绘画是从这里起步的。经过两年扎扎实实的科班训练,她能够画西洋画素描和国画。学校教务长谢孟刚是位音乐家,他不但亲自指导弹琴,还讲乐理,讲作曲,赵清阁跟他学了不少东西。校长焦端初忠于艺术教育事业,爱护学生,经常接济穷孩子。赵清阁向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