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第15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大食国请求给朝廷进献狮子,姚上疏认为:“狮子专门吃肉,远道运来,肉既难得,极费人力财力。陛下鹰犬都不畜养,渔猎全部停止,哪能容许对自己菲薄而对野兽优厚!”于是拒绝接受。
'9'以检校夏官侍郎孙元亨同平章事。
'9'朝廷任命检校夏官侍郎孙元亨为同平章事。
'10'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吏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酉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副之,以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10'夏季,五月,壬子(十二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唐,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李尽忠是孙万荣的妹夫,都居住在营州城边。赵文傲慢而固执,契丹发生饥荒,他不赈济,看待他们的首领如同奴仆,所以他们二人怨恨而造反。乙丑(二十五日),唐朝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他们。秋季,七月,辛亥(十一日),朝廷任命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作他的副职,以防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尽忠寻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数万,进围檀州,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却之。
李尽忠不久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以孙万荣为前锋,夺取地盘,所向无敌,十日间拥兵至数万,进兵包围檀州,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退。 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先是,契丹破营州,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闻唐兵将至,使守牢绐之曰:“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饲以糠粥,慰劳之曰:“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遂释之。俘至幽州,具言其状,诸军闻之,争欲先入。至黄獐谷,虏又遣老弱迎降,故遗老牛瘦马于道侧。仁师等三军弃步卒,将骑兵先进。契丹设伏横击之,飞索以玄遇、仁节,生获之,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契丹得军印,诈为牒,令玄遇等署之,牒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云:“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匪石等得牒,昼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
八月,丁酉(二十八日),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交战于硖石谷,唐军大败。这以前,契丹攻下营州时,俘虏唐兵数百人,囚禁在地牢中。听说唐军将到,契丹人让一个守牢的族人欺骗他们说:“我们的家属受饥寒不能生存,只等官军到来便立即投降。”接着,契丹人又将他们领出地牢,让他们喝糠粥,慰劳他们说:“养着你们,则没有粮食,杀死你们,又不忍心,现在放你们走。”于是释放他们。他们回到幽州,叙说上述的情况,唐军听到后,都争着要赶紧进军。唐军到达黄獐谷,契丹人又派遣老弱兵民前来投降,故意在道边丢弃老牛瘦马。曹仁师等便留下步兵,领骑兵前进。契丹人设下埋伏从侧面攻击,用飞索将张玄遇与麻仁节绊倒,生擒他们。将卒死尸布满山谷,很少有人逃脱。契丹人获得唐军印信,便伪造文书让张玄遇等签名,通知总管燕匪石、
宗怀昌等说:“官军已破贼,如果你们不到达营州,军官都斩首,兵卒不给勋级。”燕匪石等得到通知,便昼夜兼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一直往前赶,士卒马匹都疲劳得很;结果被契丹人在中途埋伏截击,全军覆没。
九月,制:“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初令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
九月,太后下令:“天下囚犯及官民家奴有勇力的,官府给钱赎出,发往前线进攻契丹。”朝廷开始命令崤山以东靠近边地各州设置武骑团兵,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伐契丹。
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上疏曰:“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诸色奴充兵讨击契丹,此乃捷急之计,非天子之兵。且比来刑狱久清,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足可用。况今天下忠臣义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诛,何劳免罪赎奴,损国大体!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
右拾遗陈子昂任武攸宜军府参谋,上疏说:“太后下令赦免天下罪人及招募官民家奴当兵讨伐契丹,这只是应急的办法,不是天子的兵员。况且近来刑狱早已公平,罪人减少,家奴多数懦弱,不习惯行军打仗,纵使能募集到,也不见得可用。何况当今天下的忠臣义士,还没有用上万分之一,契丹小小的祸乱,发个命令就将诛灭,用不着赦免罪犯和赎出家奴,有损国家的体面!我恐怕这种政策不足以向天下显示国家威力。”
'11'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钦明,绍之曾孙也;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
'11'丁巳(十八日),突厥侵扰凉州,虏走州都督许钦明。许钦明是许绍的曾孙;当时他正外出巡查所辖地区,突厥兵数万人突然进攻到城下,许钦明抵抗,被俘虏。
钦明兄钦寂,时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虏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安东都护裴玄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虏杀之。
许钦明的哥哥许钦寂,当时任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在崇州交战,兵败被擒。契丹人将包围安东,命令许钦寂劝说其属下未被攻下的城邑投降。安东都护裴玄正在城中,许钦寂对他说:“狂贼为天所罚,灭亡就在朝夕之间,您只管勉励士兵严密防守以保全忠诚和气节。”契丹人因此把他杀了。
'12'吐蕃复遣使请和亲,太后遣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元振曰:“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乎?”钦陵曰:“吐蕃苟贪土地,欲为边患,则东侵甘、凉,岂肯规利于万里之外邪!”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请之。
'12'吐蕃又派遣使者请求与唐和好,太后派遣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人郭元振前去观察情况。吐蕃将领论钦陵请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请求分给他们十姓突厥的土地。郭元振说:“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本是不同民族,现在请撤唐朝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论钦陵说:“吐蕃假如贪求土地,想成为唐朝边地的祸患,则东侵甘州、凉州,哪里肯谋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入唐朝提出上述请求。
朝廷疑未决,元振上疏,以为:“钦陵求罢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机,诚不可轻举措也。今若直拒其善意,则为边患必深。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可不深图也。宜以计缓之,使其和望未绝则善矣。彼四镇、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浑,亦国家之要地也,今报之宜曰:‘四镇、十姓之地,本无用于中国,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镇抚西域,分吐蕃之势,使不得并力东侵也。今若果无东侵之志,当归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五俟斤部亦当以归吐蕃。’如此则足以塞钦陵之口,而亦未与之绝也。若钦陵小有乖违,则曲在彼矣。且四镇、十姓款附日久,今未察其情之向背,事之利害,遥割而弃之,恐伤诸国之心,非所以御四夷也。”太后从之。
是否答应他的要求,朝廷拿不定主意,郭元振上疏认为:“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应轻易作出决定。现在如果直截了当地拒绝他的善意,结果将招致很深的边患。四镇的利益远,甘州、凉州的受害近,不可不深入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我们的要地。现在回答他应该说:‘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唐朝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抚慰西域,分散吐蕃的军力,使吐蕃不能全力东侵。现在如果吐蕃无东侵的打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这样便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嘴,而且也未与他断绝关系。如果论钦陵略有违背,则是他没有道理。而且四镇、十姓诚恳归附已久,现在还未发现他们有反叛的情况,做有害于我们的事情,因为遥远而抛弃他们,恐怕要使各国伤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太后听从他的意见。
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举其徒,固亦难矣。斯亦离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太后深然之。元振名震,以字行。
郭元振又向太后进言:“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国家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规模发动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乱从内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