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系列传记-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陈毅还在武汉。汪精卫宣布“分共”后,陈毅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军校党员应变。汪精卫不想保留学校,将军校编成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因形势急骤变化,“八一”起义的事不可能事先告诉陈毅。8月1日,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2日起程,2000多人,分乘大客船、小火轮、拖船顺江而下。8月4日,行至九江,即被张发奎的2方面军部队缴了械。因为党组织是秘密的,陈毅及教导团的正、副团长(也是党员)均无法控制部队。
事已至此,陈毅于当晚,召集共产党的主要干部开会,分析研究形势,商量对策。看来南昌方面传闻举行的暴动已经成功,大家研究决定了党员的几个去向:一是连夜分散出发到南昌找叶、贺部队。一是回家乡搞农民运动。没暴露的党员,可继续留张发奎部队隐蔽活动。大约有200多人愿意留下,组织3个支部。他们随张发奎到了广州,以后成了广州起义的骨干力量。
陈毅在军校虽是秘密活动,但因接触的人很多,实际也是半公开的共产党员,再也不能留了。他就和特务连连长、党员肖劲一起,连夜离开九江往南昌而去。一夜就走了40里地,沿途曾经盘查。待8月6日赶到南昌,起义军已离去。这时,张发奎的部队进了城,正在抓杀共产党,几个接头的地方也不敢再去联系,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起义军往抚州方向去了。陈毅带肖劲又去追部队,一直到了临川,才赶上起义军,见到了周恩来、刘伯承。
刘伯承力荐陈毅任要职
在这艰难的时刻,大家重新见面,非常高兴。刘伯承对陈毅冒险追赶起义军的行动,倍加称赞。陈毅向周、刘报告了军校情况及对学生的部署,周、刘对陈的处置均感合适。
周恩来和刘伯承商议对陈毅的工作安排。在这关键时刻,刘伯承极力促成的陈毅掌军的安排,可以说影响了陈毅往后在革命征途上的发展。周恩来当时对陈毅的了解,印象深的是留法勤工俭学时冲锋在前,口才犀利,敢于斗争,而刘伯承对陈毅的了解,则在泸顺起义过程中,陈毅关于党必须掌握武装的一系列思考,使他感到他们两人的认识非常接近,所以此时,刘伯承提议由陈毅直接去掌握一支部队。最后议定:陈毅去25师73团担任指导员(相当于团政委)。
周恩来还风趣地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不要嫌小。”
陈毅却很高兴地回答:“什么小不小,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就行!”使他特别高兴的,这次去的不是一般部队,而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战绩辉煌的英雄部队73团。
1923年就成立的这个团,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4方面独立团。是我党最早创建、由周恩来亲手组织的武装,训练严格、战斗力强。叶挺从苏联回来就担任这个团的团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打汀泗桥,攻克武昌城之战尤为著名,有“铁军铁团”之称。现有2000多官兵。在这危难时刻,党赋予陈毅担任这个团的党代表之职,他怎能不高兴!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的一部份南昌起义军及后来又发展的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兼10师师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兼11师师长,陈毅任第12师师长。
1927年11月,刘伯承由党中央派赴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8月到了上海,立即被党中央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长。1932年,从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及红军总参谋长。而此时,陈毅则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江西省军区总指挥兼政委。他们同为党的高级干部,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陈毅长诗电贺刘伯承50寿辰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刘伯承随中央红军踏上征程,陈毅因重伤未愈,留在南方坚持斗争。从此两位战友一别十年,直到1944年2月,才在延安再次见面。
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们虽然分别,在祖国的北方和南方进行抗日战争,除从中央文电中了解彼此情况外,相隔迢迢,无从聚首,但系念之情未断。
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举行50诞辰庆祝活动,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士气。得知此讯,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从遥远的东南方,用电报发来一首充满敬仰、关切、热情洋溢的贺诗,题曰《祝刘伯承将军50寿辰》。诗文如下:
将军老益壮,戎马三十年。
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苦学入梦寐,劳生历艰难。
弹触一目眇,枪伤遍体瘢。
斗争更坚决,冬青耐岁寒。
君在黄河北,我在淮泗南。
军前专征伐,敌后拯黎元。
举杯祝远道,康强慎食眠。
诗中,陈毅称颂我党我军杰出军事家刘伯承,为当代的孙子、吴起。以伤残之躯,为拯救人民于水火。而忠心耿耿在敌后抗日前线,操劳军务。全诗精萃而富有感情,若非深刻理解刘伯承,而且友谊真挚的战友,是写不出这样的诗来的。
1944年他们在延安聚会后,一起在党中央学习、工作,相处机会更多了。毛主席还常和他们研究部队建设。
1944年6月,毛主席起草了一份《关于部队整训的指示》,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三位在前线亲自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统帅提出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了文件后,又写信给他们:
陈、刘、聂三位同志:
此件根据你们意见已补充了,虽长3千字,但较充实些。唯其中民兵、干部、训练方法等项,具体办法是否恰当,请再一阅,提出意见,凡不大妥当者,均请指明,以便修改。
在延安期间,毛主席常邀陈毅参加一些外事活动,名字经常见诸报端,而刘伯承是秘密来到延安的,有些大的活动未曾通知刘参加,陈毅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顺带反映了此事。毛主席复信中,当即表示,有的场合应请刘伯承出席,如有时我没想到,就由你通知。
陈毅真可说是随时都记挂着战友。
在党的“七大”上,他们分别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5日,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与26日即就任的新四军军长陈毅,和我军一批高级将领,同乘一架美军观察组的飞机,从延安到达晋东南黎城县的长凝机场,然后分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两位战友又统率大军,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战争,在中原、华东两个紧邻的战场上并肩作战。
从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电报、人员往来频繁,相互交流经验,部队紧密配合作战,使中原、华东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完成了挺进中原的任务
到了1947年7月,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命令,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同时此举也是为了从敌人的战略要害地区,实行中央突破,吸引敌人大批主力部队南下,以粉碎其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之部署。
在执行党中央这战略任务的行动中,中野、华野配合更为密切。军委部署刘邓大军,陈粟野战军一部及陈赓兵团,三军成品字形南下,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时,就是在陈毅亲自率领华野5个纵队及11纵的有力掩护下进入大别山的。在刘邓大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与敌人进行艰苦的反“围剿”斗争时,陈毅所率部队也在豫皖苏展开了建立根据地的活动,有力地牵制敌人配合了大别山的斗争。经过八个多月来的艰苦奋斗,我军终于在大别山站住脚,重建了革命根据地。
刘邓请调陈毅协统中原大军
我军在中原实行战略殿后,解放了25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并建立了鄂豫、皖西、豫皖苏、豫陕鄂、桐柏、江汉等六个军区。此时中原局辖区很大,情况复杂,要巩固根据地,要打仗,又是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任务十分繁重。
刘伯承和对陈毅也十分熟悉了解的邓小平,联名于1948年4月21日致电党中央,请调陈毅来中原工作,建议陈毅来后担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或军区、野战军第二政委,或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并仍兼华野司令员、政委不变。
毛主席阅后,复电刘邓,中央将会商中原机构组织问题。
粟裕得知这一情况后,向毛主席力陈:“华东离不开陈军长”。
到5月5日,刘邓第二次电催中央,请调陈毅。并建议陈毅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野司令员。
至5月9日,中共中央终于采纳了刘邓意见,调整了华北、中原两解放区辖区后,改组了中原局等机构,以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政委。陈毅任第二书记。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任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
刘伯承、陈毅两位亲密的老战友又一起共事了,当然他们的担子很重,刘邓陈将负起率领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作战的光荣艰巨任务。
陈毅于1948年5月30日,偕同调任中原局第三书记的邓子恢,离开濮阳前往中原就职,他还负有党中央委托他,向中原军政干部传达中央十二月会精神的任务。
出发前,陈毅对准备工作考虑得很周到。他从电报中得知,刘邓部队在远离后方千里的新区,坚持大别山斗争,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当严冬到来之际,十万将士还薄衾单衣,刘邓都要亲手缝制棉衣御寒,别的方面就可想而知了。陈毅从濮阳到豫西中原军区驻地宝丰,行程逾千里,长途风尘仆仆,路上也不太清净,还要提防敌人袭扰,更多的东西是无法携带的,他就嘱咐保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