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风骚-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后也随驾参加。
太皇太后的这个酒宴,只备有一道菜——海味八宝火锅。这是孙子最爱吃的。其他的则是皇太后和皇后从各自的宫里带来的几样精细小菜。
祖孙三代聚会,庆寿宫内室洋溢着天伦之乐与祥和气息。
太皇太后今晚兴致极高。“御苑射引虽属年节娱乐,自己却从中感受到一种振奋;不甘因循苟且的振奋,锐意进取的振奋。也许因为朝廷几十年来太平静、太死气沉沉了,这种振奋竟使她心潮澎湃,萌生了询问朝政的念头。在目睹孙子今天”射弓场“上的不凡表演之后,心中滋生出许多话题,不说出来,憋得慌啊;皇太后今晚母爱更切。儿子一个月来在寒风冷雪中苦练骑射,累瘦了肌肤,磨硬了筋骨,冻肿了手指,也拼出了一副帝王的胆量和威风。做母亲的,心里疼爱,心里高兴啊!
皇后今晚的心绪最为复杂。“射弓场”上皇上那跃马飞出谷口的英姿,把自己的心带进酒杯里,真要醉了。看台上观众如疯如狂地欢呼,把自己的心沉浸在糖罐里,真甜透了。射弓时马背上皇上那飘逸洒脱的身影,把自己的心引入花丛里,美免美伦。开射前皇上那成败莫测的冒险,把自己的心提向云彩里,魂飞魄散。天可怜见,皇上终于射中了虎的眼眶,自己的心一下子落进胸腔里,没有比此更舒坦了。可在一组组的“伴射”过程中,皇上那凭栏沉思的情景,却又把自己的心扔到火盆里。特别是回到福宁殿寝宫,躺在床榻上那疲惫的神态和那不断声的叹息,又把自己的心拉回除夕前的那个夜晚,真是煎熬难忍啊!为了争得“御苑射弓”的成功,皇上压下了心中的忧愁,在这“御苑射弓”成功之后,新的忧愁和那旧的忧愁,又淹没了皇上。西夏人狡诈,大辽人骄横,交趾人也开始猖狂……“募役法”、“保甲法”、“青苗法”……还有司马光的《强兵安民三策》和苏轼的“请求外任”!天可怜见,别让忧愁再折磨这心事如山的人儿了。但愿能借太皇太后的恩德和皇太后的慈爱,为皇上解脱心中的忧愁……
大宋王朝三个杰出的女人,都在为一个“励精图强”的年轻皇帝操心。这个皇帝也算是一个幸运儿了。
可这个幸运儿却有着宫廷里特有的那种敏感多疑的禀性。他猜度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不避一天“射弓场”登楼、下楼、乍惊乍喜的劳累而举办这个夜宴,必定是有所为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虽然不预朝政,但对朝廷里发生的一切重大事情,何尝掉以轻心过?就是她们有意不问,宫中的宦值、宫女也会“无意通风”的。何况还有姐姐贤惠公主经常问安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膝前。唉!但愿王安石、吕惠卿没有再出什么岔子,但愿这两位老人别在“变法”上再出什么难题,但愿今晚这个宴饮,只是一次舒心的天伦之乐的聚会。
宫女们捧上了沸腾的赤铜火锅,在添汤、下注、斟酒之后,便侍立一旁。太皇太后不等儿媳、孙子、孙媳举杯敬酒,便端起酒杯开了口:“官家射弓,万民欢颂。前几天听说苏轼讲过一句话:”人主所恃者,人心而已‘。今天南御苑所见,人心拥戴官家,看来大宋真的要中兴了。老身这杯酒,是专为我这个有出息的孙子举起的。皇太后、皇后,你俩也陪老身喝了吧!“
皇太后、皇后一时惶恐地愣住了。
皇帝赵顼急忙举杯站起,毕恭毕敬地说:“老祖宗折煞孙儿。孙儿恭祝老祖宗圣躬康泰!”
皇后也举杯站起:“孙媳敬祝老祖宗太皇太后万寿无疆!”
皇太后站起,被太皇太后一把拦住:“皇太后不必多礼。你看,官家和皇后如此孝敬你我,咱俩就倚者卖老吧!”
皇太后忙说:“儿媳遵从太皇太后教诲,恭祝太皇太后圣躬康泰!”
太皇太后大笑,四人欢饮。
皇后为太皇太后夹菜,太皇太后笑着拦住,把火锅里的海参、鲍鱼夹到皇帝赵顼的餐盘里,疼爱、打趣地说:“官家,这一个多月来,你人也累瘦了,手也冻肿了,再不多吃一些,你媳妇就更心疼了。皇后,今儿个你不用孝敬我和皇太后,只要把你女婿侍候得身强体壮,我和你婆婆就打心里谢你了。”
皇后脸红红地笑了。
席间斟酒的宫女也转头掩嘴笑了。
酒绿灯红,笑声盈盈,谐趣成串,妙语连珠,谈今日京都,话御苑射弓,论西夏人狡诈,议大辽人骄横……
太皇太后在慈爱中选择着暗示孙子的时机。
几杯热酒下肚,皇帝赵顼在谈论“御苑射弓”这一传统节目复活时,他赞扬王安石决策的大胆,赞扬吕惠卿调度的周全,赞扬朝廷百官的辛苦。皇上为王安石、吕惠卿等人唱起赞歌,精明的太皇太后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她似乎为皇帝的谈论所感染,欣喜而笑,赞许地说:“善!古人说:”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官家知君臣相处之道,老身可以垫高枕头睡好觉了。若’当代奇才‘苏轼今日能身临南御苑,必有《射弓赋》以记其盛,大宋文坛又会增添一颗明珠。可惜今天疏漏了此人。“
皇帝赵顼心有所悟,神情略慌。
皇太后接着太皇太后的话题询问儿子:“听说苏轼要离开京都了?”
皇帝赵顼回答:“苏轼前几日上呈奏表,请求外任……”
皇太后神情凄楚地说:“人常讲,‘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如得一圣人’。苏轼虽非圣人,也是百年人物。只是口无遮拦、信笔纵情,染有历代文人的毛病,恃才傲物,免不了得罪一些人。其实,这有什么要紧,‘自古文人做王侯’,唐代的李白不是还要高力士为他脱靴吗?听说苏轼的策题《论专断》犯了罪,外任也好,贬逐也好,若能为他安排一个好的去处,成就他文学上的才能,官家也就功德无量了。”
皇后暗暗用脚在桌下提醒赵顼赶快遵旨谢恩,却误触了太皇太后的脚,她神情惶恐地向太皇太后一瞥,脸先红了。太皇太后纵声大笑,为皇后解窘说:“都怪我这个老婆子多嘴,牵出一个苏轼,败了皇太后的兴致,惹得官家心烦。孙媳妇,今个儿苏轼不在这里,惜无《射弓赋》飨酒,你就唱一曲为皇太后提兴、为官家解烦吧!”说着,转头吩咐身边的宫女:“取琵琶来,我为皇后伴奏!”
真是天降梵音!皇帝赵顼、皇太后、皇后全懵了。机敏的宫女雀跃凑趣:“许多年不听太皇太后抚琴了,太好了!”说着,转身取琵琶去了:皇太后笑着躬身作谢。
皇帝赵顼高兴地走到太皇太后身边为太皇太后挪椅设座。
皇后心情紧张了。她明白,太皇太后这不寻常的举动,一定是为重要的事情而发,也许与“变法”有关。一曲不当,就可能引起风波。她不敢唱王安石的词作,那等于以油灭火;也不能唱苏轼的词作,那等于为丈夫添乱;更不能唱现时京都风行的柳永的词作,仁宗皇帝生前认为柳七的词作都是靡靡之音。精明的老祖宗啊,哪一曲才能符合你的心愿呢?
宫女把琵琶取来了,太皇太后调弦定音之后,望着皇后询问:“何曲为好?”
聪明的皇后,已在唐代诗人的诗中选出佳作。她要把太皇太后的心思引向边塞。于是,她跪倒禀奏:“禀奏老祖宗,孙媳不清音律,不谙歌唱,当年在颖王府时,官家曾教孙媳习唱唐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请太皇太后、皇太皇指教。”
太皇太后点头,赞赏地说:“王昌龄的《从军行》也是神品之作啊!”说罢,抚弦弹起《相和歌平调曲》。
皇后歌唱: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渡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边塞之歌,战争之歌,时代最强音编织之歌,震撼着大宋皇族祖孙三代的心。
唐代的战争,有的是为抗击外族入侵而战,和现时朝廷抗击西夏兵马的扰边相似;有的是为开拓疆土而战,和现时皇帝赵顼“变法”的思路吻合。王昌龄这首《从军行》,以风格的清丽,气魄的雄浑,形象的生动,描写了边塞的景色和豪情,立即引起了皇太后和皇帝赵顼的共鸣。皇后此时的歌唱,以其特有的身份、情感和思绪,表现了大宋皇室关注西北边境和北部“边境的深深忧虑。
太皇太后抚琴叹息:“悠悠岁月的边塞沙场,在王昌龄的笔下永生了。唐太宗手下的大将李靖,夜渡挑河,讨平了吐谷浑,保住了西北边境的安宁。我们大宋能行吗?我们的李靖是谁?在哪儿啊?唐高宗置建碎叶城,开拓了广阔的疆土,使大唐称雄于世。我们呢?大顺城失陷了,环庆路战败了,燕云诸州至今还失落在大辽人的手里啊!唐代的边防,像屏障一样重重叠叠,戍边的将士,与烽火台同生同息。我们的边防如何?我们的戍边将士如何?
“官家,听说你把司马光赶到永兴军去了,这不闹着玩吗?他是一个书呆子,一个直筒子,一个治学上的圣手,一个治军上的呆虫,能为大宋夜渡挑河、夜取楼兰吗?与其让他去战场上送死,莫如叫他去洛阳修书。一个不知爱书、读书、用书的王朝是不会有出息的。
“我的话说多了,听不听由你。我累了,要歇息了。但愿官家的这次‘御苑射弓’,能为我们大宋培养出几个李靖。但愿官家的励精图治、身体力行能重振我们大宋的雄风。”
说着,太皇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走出了内室。
皇太后跪地向太皇太后送行。她的目光注视着儿子的反应,因为她的心里也牵挂着可马光和苏轼的命运啊!
篇二十三 王安石府邸
对手、朋友、皇上似乎都在成全着王安石,使他成了驾驭大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