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秦始皇 >

第196章

秦始皇-第196章

小说: 秦始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高在他身边又交待了几句,才放心离去。
  始皇见胡亥请求随父出行,颇为奇怪。因为他每次出巡都没带公子们同行,即使年龄最长、卓有政绩的扶苏也没跟随。其他的公子也不愿意跟随他这样严厉的父亲出巡。始皇亲切地问道:“胡亥,你不留在宫中读书,为什么要随父皇出巡呢?”胡亥按照赵高所授回答说:“儿臣已长大,是该为父皇分忧的时候了。可是,儿臣不知天下之事,何以替父分忧。儿臣便想出去,一则陪伴父皇,二则熟悉一下天下之事。”
  始皇一听,又惊又喜,说道:“皇儿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快去给你母亲告个别,准备一下,随父皇动身。”
  十月癸丑日,咸阳城内一片深秋的景色,始皇巡行的车队再次驶离咸阳。陪同巡行的有丞相李斯、郎中令赵高、公子胡亥和一批文武官员。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
  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咸阳,经蓝田、商县、商南,过武关、沿丹水、汉水一路前进,十一月抵达云梦湖边的九疑山。
  一路上,始皇不忘国事,每到驻驿地,便召见当地官员乡老,询问地方的乡情民意。可是,有李斯和赵高两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高手在旁,他听到的只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始皇已经习惯于这种颂德的声音,丝毫没产生怀疑,心情也显得非常愉快,抵达九疑山时,他游兴大发,吩咐停车。
  “陛下,您想看看九疑山?”以往出巡,总是李斯跟随始皇左右,但是这一次却变成了赵高,他已不再驾车,专门陪伴皇帝。李斯则是跟在他们左右转悠。始皇点点头说:“朕听说虞舜死后就葬在此山,成为九疑山的山神。有些腐儒诽谤诋毁朕躬,动辄以虞舜为贤,好像只有他们敬重虞舜。朕今天不只是要游山,还要在山上祭祀,以示对虞舜的敬重。吩咐下去做好准备。”
  赵高遵命,传下旨意,便与内侍一起搀扶始皇登山。九疑山并不太高,但是,因为这里的气候比西北偏暖,所以虽近秋冬,山上仍有苍翠之意。尤其是成片成片的苍松,山谷野花更让人感觉不到秋尽冬来。始皇到了山顶,却只看到两座土丘,不见祠庙。笑道:“都说楚对虞舜尊崇之至,怎么连座祠庙也舍不得修建?”赵高陪笑说:“是啊,这些人只是嘴巴说得好听,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回头臣让少府拨款,让地方上修座祠庙,不知圣意如何?”始皇正要点头同意,李斯忙近前说道:“郎中令何必画蛇添足,楚人不修祠庙,那是因为虞舜不尚奢华,所谓,茅顶竹椽,泥土三防。虞舜的茅屋以竹作椽,屋前的三阶台阶用土筑成。楚人因此只留虞舜坟葬不修祠庙。”
  始皇一听,毕竟还是李斯有学问,说得在理,便命内侍们在土丘前摆正祭祀,赵高却暗恨李斯卖弄。
  始皇对着土丘躬身稽首,算是行了祭祀之礼,李斯、赵高等人则是跪拜叩首,以示敬重之意,祭祀完毕,始皇下山。
  巡行队伍由云梦湖乘船顺江而下,途中始皇又弃船登陆,游览庐山。庐山有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石刻记功,始皇亦命李斯刻石颂功,以与大禹媲美。
  从庐山上下来,继续顺江而下,至会稽郡始皇登陆,巡视会稽郡郡治吴中。会稽郡守与属下官员百姓出城十里跪迎,争相称颂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车,接见地方乡老,细心询问郡情,得到的答复自然又是百姓归心、安定太平之类的颂德之声。
  吴中百姓一半被官府所迫,一半出于好奇都在沿街跪迎,观看始皇的车队。项梁和项羽叔侄也夹在人群中。当车队仪仗经过时,他们都看傻眼了。始皇的出行,车马如梭、戟甲如林、宫监如云,这种气势、规模是任何诸侯无法相比的。项羽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说道:“原来嬴政做皇帝这么有派。日后,我一定取而代之,过过做皇帝的瘾。”项梁吓得赶紧捂上他的嘴巴,把他拉出人群,说道:“侄儿有此大志,固然可喜,可是,当着那么多人说这种大逆的话,你不要命了。”项羽却挣开他说道:“怕什么,侄儿也是条真龙,这就去联络吴中子弟,准备起事。”项梁慌忙劝阻道:“时机未到,不可莽撞。你要做出头鸟,只会身首异处,成不了大业。”
  项羽才罢休,叔侄结伴而去,做着起事前的准备。
  始皇驻驿吴中城内会稽郡衙。已任南海尉尉佗奉诏已来多日,准备向皇帝述职。
  始皇当晚召见尉佗,尉佗禀奏多年经略南海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尉佗的计划一步步得以实现,秦军没费一兵一卒,终于把势力渗透诸越之地。尤其是始皇发刑徒五十万戍边,同越人杂居而处,尉佗推行同化通婚政策,短短几年,使中原文化遍及关中、南海、桂林等三郡。照此下去,用不了几十年,诸越与中原便会融合为一体,再也没有中原人和南越人、西瓯人之分。始皇对尉佗的政绩非常满意,正欲褒奖,尉佗却跪地请罪说:“臣在南海执行陛下的《焚书令》不力,请皇上降罪!”始皇一怔,旋即恍然大悟,笑道:“你不说,朕差点忘了。的确有人上奏朕说南海地区没有如实执行《焚书令》。当时,朕被《焚书令》引发的各种风潮搅得头昏脑胀,唯独南海是一片平静之地,甚至在执行《焚书令》之前,也没有发生以文乱法的事,尉卿不说,朕也知道其中的原因。”尉佗倾然道:“陛下圣明。的确,南海与中原之地不同。在中原,诗书礼条诸经和百家之说被尊奉至圣,或为不可质疑的圣人之学,所以才有儒生以文乱法、诽谤朝廷新政的事件发生。但在南荒,中原之学本就缺乏,要是将这点中原文化精髓尽皆除去,臣的同化政策如何推行?恐怕连中原人也会被当地人同化,成为化外蛮夷。”始皇笑道:“尉卿所言,朕早已想到,所以不曾降罪,不了了之。其实,任何事情过与不及都不是好事,譬如儒学,朕也不是反对,而且敬重儒学之士。可是有些腐儒,顽固不化,硬是拿书中的古礼古制诽谤当今,这就是过头的表现。”尉佗磕头谢恩。
  始皇在吴中歇息数日,便由尉佗陪同南行,准备渡钱塘江登会稽山。可是,到了江边,因为风浪太大,无法渡船,只得西行一百多里地,从富春江渡水。
  会稽山南北走向,纵穿会稽郡的中部。相传大禹当年在会稽山主峰大会诸侯,始名“会稽”,即“会计”的意思。
  始皇登会稽山,有望祭大禹之意,在山顶以望南海,表示不再南行巡视,就此北上。
  从会稽山下来,始皇又在江浙一带巡游,憩阼湖、互邻县、游会稽、渡红乘。转瞬已到早春二月,风和日丽、百花盛开。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南方度过了冬天。他对江南之游非常满意,此刻游兴正浓,决定改变由此取道回咸阳的既定计划,而由江乘渡江,沿海滨北上。李斯劝谏说:“陛下保重龙体要紧。此时北方正值乍冷乍寒的早春季节,沿海更是潮湿阴冷,极易染病。臣以为还是就此回京为上。”赵高也难得地附和李斯,劝阻始皇北上,理由也是为主上的身体担心。
  始皇却说道:“朕既到海边,总要望祭一番东海仙岛,朕的身体一直很好,料无大碍。”
  李斯、赵高一听,皇帝还是念念不忘寻访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知道劝也无用,便退下吩咐人准备楼船北上。
  虎贲军和随行大臣、内侍、护卫各部改乘楼船,组成一支蔚为壮观的楼船编队,浩浩荡荡地沿海滨北上。
  还好,东海上一路风平浪静,始皇及从臣所乘的那艘楼船既宽敞又舒适,行驶在海面上比陆上还要平稳。
  时值仲冬,海上还是寒气逼人,但是,这艘船的船舱内生起好几个火盆,焚着兰花香料,犹如置身春天的温暖芳香的花丛中。始皇的船队顺利抵达痴别多年的琅邪台。重登琅邪台,眺望大海,他又想起徐福所描绘的神奇的仙岛和长生不老仙泉。徐福、卢生虽然欺骗了他,却丝毫不能改变他对修仙和长生不死仙药的痴迷。尤其在琅邪郡,人们因为经常看到神奇的海市蜃楼而到处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始皇更相信东海有仙岛和仙人居住。于是问询陪同在侧的琅邪郡守,琅邪郡守恭谨地回答说:“琅邪一带关于仙岛的传说很多,臣没有亲眼所见,不敢妄言。不过,东海之中,不但有岛,而且有大片的陆地,这是遇风暴的渔船回来说的。可是,那里居住的不是什么仙人,而是盘踞已久的海盗,他们活动猖獗,经常打劫商船和渔船。臣正想禀求陛下,可否组建一支水师,专门缉捕海盗,保护商民的安全。”“当然可以。”始皇不加思索地答道,“以往大秦仅限于内陆一地,根本没有海洋。当年,齐、楚、燕虽然临海,但御敌的目标在秦。所以放任海盗在海上坐大。现在天下统一,不论是对付海盗保护客商,还是将来向海外扩展,都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你身为琅邪郡守最了解沿海的情况,先拟定一个完整的计划交给朕审阅。”
  始皇论起政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采访神仙的事。他在心里还有一个报复的想法。徐福骗走了那么多的楼船财物和六千童男女,一定也躲在哪个岛上称王称霸。朝廷组建水师,就可以把徐福抓捕回来,处以严刑,以消他心头之恨。
  琅邪郡守当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见始皇批准自己的请求,忙跪拜谢恩道:“陛下圣明,臣一定尽力尽快将具体的组建水师计划呈上。”始皇正要回琅邪行宫歇息,忽然,赵高领着虎贲军都尉上来,禀奏道:“启禀陛下,刚才有虎贲军兵在琅邪台下的海边捡到十几封帛书。”始皇顿觉好奇。
  “古有鸿雁传书,朕还没有听说用海水传书的,上面写着什么?”赵高恭敬地说:“上面都写着‘始皇帝陛下御览’,所以臣叫他们交给陛下。”说着,从虎贲军都尉手上接过一摞湿淋淋的帛书呈上。
  始皇拿过最上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