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秦始皇 >

第130章

秦始皇-第130章

小说: 秦始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廉颇说道:“全靠唐先生美言,只要赵王复用廉某,我愿把这身老骨头献给赵国,誓死夺回秦兵抢占的城邑!”
  午饭时,廉颇与唐玖对饮,廉颇连饮三坛老酒,吃一斗米饭和十余斤肉。廉颇狼吞虎咽,再次显示出当年叱咤风云时一员武将的神威。
  唐玖回到邯郸,先去拜见了郭开,把赴魏的经过向郭开细说一遍,在郭开的授意下,唐玖向赵王迁奏报说:“廉将军虽然年老,但饭量尚可,一顿饭能食一斗米和十斤肉,只是肠胃不太好,与臣坐谈一个时辰去了三次厕所。”
  赵王迁听后忧伤地说:“廉颇果然老了,一个时辰竟去了三次厕所,如何经受征战时的辛苦呢?”
  廉颇在渴望中焦灼地等待了数月,终于没有接到重新起用的诏书,他伤心失望至极,人突然苍老了,饭量也一天天减少了。恰在这时,楚国派使臣来魏诚聘廉颇,廉颇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随使臣来到楚国都邑寿春,当他站在阅兵台上,看到满眼楚衣帽的楚国士兵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伤痛,禁不住老泪纵横,一遍又一遍地在心中喊道: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不久,廉颇在郁闷中死去。
  赵王迁听信唐玖之言没有起用廉颇时,李牧奉命从雁门来到邯郸。赵王迁询问李牧御敌之策,李牧答道:“秦兵乘胜而来尚未遇挫,气焰嚣张,士气正旺,不可正面迎击,只能以守为上策,等待敌势削减,锐气已钝,然后采用迂回麻痹战术可破来犯之敌。”
  赵王迁听李牧分析得有理,便说道:“本王决定拜你为上将军,领兵二十万迎战秦兵,不知将军是否同意?”
  李牧躬身回答:“多谢大王厚爱,但臣有一个要求。”“李将军但说无妨?”
  “将在外征战时,往往根据天时地利及双方军情的变化而灵活多样地行军布阵,确定战略与战术,倘若君王处处掣肘领兵之将,势必造成将不能按其所思指挥将士攻与守、战与退,这往往是打败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等李牧说下去,赵王迁笑道:“寡人明白李将军的意思,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寡人既然重用将军御敌,岂有掣肘之意,请李将军放心去吧,本王决不会干涉你在前线的指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寡人也是理解的。”
  李牧接受赵王的任命,从代郡发兵五万,又从邯郸领兵十万,用颜聚与司马尚为左右将军,在肥累修筑营垒阻挡秦军。
  李牧效法廉颇当年在长平关对抗秦将司马梗、王齿乞的战术,连营坚壁,坚守不出,并在营垒前深掘壕沟注满水。
  秦将杨端、冯无泽每天派人叫阵,李牧令士兵不理不睬,秦兵前来攻打营寨又不能取胜。一晃数月,李牧令将士轮换操练,每天都是好酒好菜供应着,士兵养精蓄锐,磨拳擦掌,纷纷要求出战。李牧派出暗探了解到秦兵锐气大减,杨端和、冯无泽也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决定绕过肥累李牧营盘进攻甘泉市。李牧知道出战的机会到了,他召集众将说:“如今秦军锐气已尽,而我军士气正盛,彼竭我盈,正是曹刿论战时指出鲁国以少胜多取得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就士气而论我军已经胜券在握,其次就是战术的应用。秦兵决定绕过我军营垒偷袭甘泉,如果我军去救助将被敌军牵着鼻子走,这是兵家大忌。因此,我决定分兵三路,一路由颜聚率领偷袭秦军曹寨,一路由司马尚率领切断秦兵退路,我亲率大军迎击杨端和回救大军。”一切都如李牧所预料的那样,杨端和率精锐士兵偷袭甘泉,大军还没到达甘泉就接到奏报说军营遭到赵军偷袭,他急忙挥师救助,正遇到李牧伏兵,杨端和不敢恋战,仓皇而走,被李牧大军追杀,损兵折将无数。等到杨端和赶到大营,冯无泽已经败走,司马尚又领兵杀来,杨端和估计自己无法抵挡李牧三路大军冲击,急忙下令撤军,李牧又派骑兵随后追杀,杨端和大败而逃。赵军大获全胜,乘胜把秦军赶出赵国境内。
  李牧取胜的消息迅速传遍赵国,传遍东方各国,秦军天下无敌的神话被打破了,不仅赵国士气高涨,东方其他各国也都为之一振,纷纷派使臣前去祝贺。赵王迁一扫往日的垂头丧气,派使臣前往军营犒赏三军将士,加封李牧为武安君,李牧的名声一时响遍天下。
  韩非心急如焚。他不断接到从韩国送来的秘报,秦兵步步紧逼,韩兵节节败退,韩王安令他不惜一切也要让秦王政下令停止攻韩。韩非着急也无计可施,这半年多来他已摸清了秦王政的脾气,喜怒无常,生性多疑,少情寡恩,惟我是尊,要求臣子绝对服从,绝对忠诚。因为上书存韩与痛斥姚贾两件事,秦王政对他已经有所猜疑,如果秦王政不是想借用他的学问,只怕早就将他逮捕入狱了。
  韩非虽有心挽救行将灭亡的故国,无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这天,韩非又接到一封来自韩国的密函,再次催促他阻止秦王对韩用兵。韩非害怕自己与韩国秘密往来的事被发现,便写一封回信请来人带走,临行前再三叮嘱来人今后除非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再来与他接触,以免频繁的往来引起他人猜疑。
  韩非在煎熬中等待向秦王政进谏停止攻韩的机会,机会终于来了。秦国肥累兵败的消息传到咸阳,朝廷上下一片震惊,秦王政更是坐立不安。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在统一战争的第一次大决战中就遭到了惨败,损兵折将都是其次,挫败了秦王政的信心,挫败了秦兵的士气,相反,却鼓舞了东方六国抗秦的斗志。
  秦王对兵败之事大为恼火,专门在大成殿召集左右近臣商讨兵败一事,寻求对策。
  尉缭身为最高军事长官,率先说道:“分析肥累兵败的原因,前线将领轻敌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非重要原因。李牧效法廉颇当年在长平关中抵抗王齿乞、司马梗的战术,修筑工事,坚守营垒拒不交战,用时间拖跨来犯之军的锐气,麻痹敌军。同时,由于秦军是孤军入赵作战,军需运输耗资大,要求速战速决,李牧正是抓住这一点消耗秦军的供给,然后抓住战机破敌。即使杨端和与冯无泽不急着偷袭甘泉,这样长期与李牧相持着,也会被李牧拖跨,众所周知,长平之战先后相持三年之久,最终是用了反间计,使赵国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才取胜的。假如仍是廉颇驻军长平关,胜负还难料呢。”王绾不以为然地说:“听国尉之言,秦国之内没有能打败李牧的人了。”
  “王丞相错会我的意思了,尽管李牧利用本国优势,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也不是没有破敌之术,但速战速决、兵到敌破的办法却没有。你愈是心急硬攻,愈给敌方创造可乘之机,兵败的可能愈大,而一旦你也相持相守,战事又会无限期延迟下去。”嬴政也认为尉缭分析得有道理,便问道:“以缭兄之见,如何才能尽快破敌呢?倘若这样相持下去,东方六国一旦走向联合,统一大业又不知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尉缭说道:“臣也是考虑到这些才主张效法当年长平之战的谋略,使用反间计,利用赵国大臣之间的矛盾除去李牧的兵权。”李斯看看秦王政的反应,不失时机地说:“那就再派姚贾携重金入赵,他曾在赵国做过事,人事较熟,这几年来一直奔走列国,对于各国权臣之间的疏密关系了如指掌,一定能够胜任。”
  李斯及时举荐姚贾,是想姚贾再立大功,进一步取得秦王政的信任。尉缭当然也赞成让姚贾去赵国行反间计,姚贾却为难地说:“我去赵国行反间计不是不行,未必能够奏效。因为我这几年来一直都是在列国之间奔走,常言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我的身份也有所暴露。现在赵国君臣关系十分和睦,上下齐心协力,我突然到赵国行反间计势必引起赵国君臣猜疑,一旦反间计被识破,再派人前往就将失去效用,臣以为另派一名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而且没有多大名气的人更合适。”尉缭认为姚贾分析得有理。
  右丞相隗状反对说:“我堂堂大秦国兵多将广,以武力征讨天下,对付一个小小的李牧还要采用这种见不得人的下三烂手法,即使成功了,传扬出去也令后世嗤笑。何况即使赵人中计换下李牧,如果更换之人也懂得廉颇这种坚壁驻守不战的战术呢?这样拖下去只会把时间拖得更长,我认为离间一事实在不足取!”王翦一听尉缭把李牧同廉颇相比,并把李牧说得如此足智多谋,大有天下无敌之意,很不服气地说:“在下也赞成右丞相的主张,如果没有人愿领兵对敌李牧,我愿统兵出战会一会李牧,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一个将才,莫非真是孙武复出吴起转世不成!”
  秦王政本来同意行反间计,一听隗状与王翦这么说,也改变了主意,他也不相信秦国猛将如云没有能打败李牧的,不能因为李牧侥幸胜了一仗就长他人之气灭自家威风。从内心讲,秦王政希望凭实力打败赵国打败李牧,这将会鼓舞他出兵其他国的信心。韩非一直都在静听众人的争论,他见秦王政听取王翦的建议,决定再次派兵进攻赵国,急忙进谏说:“臣认为打败李牧就等于打败赵国。如今赵国新胜,国内士气高昂,东方六国也受到鼓舞,赵国很可能会成为再次合纵的核心,必须尽快打败赵国,摧毁东方六国合纵的梦想。为了集中兵力打败李牧,只有王将军一人不行,可以暂停攻韩,让攻韩的人马撤下来也投入到赵国的战场上,王翦、杨端和加上攻韩的内史腾三路大军压向赵国,李牧必败无疑。臣仍然觉得存韩攻赵的战略主张没有错,特别是现在,若不对赵用兵,天下人笑秦怯赵,以为秦欺软怕硬;若对赵用兵,人马少又不能取胜,只有停止攻韩集中所有兵力攻赵才是上策。”
  李斯向姚贾使个眼色,姚贾会意,悄悄走了出去。
  秦王政又听韩非提出“存韩攻赵”的主张,十分不悦地说:“我大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