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传-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鞒鱿恃坏比嘉箩街橄醚Ч砉窒殖鲈巍K髁顺⑹裕姆嫒兄赶蚋患遥娜枷障蚋患业闹种殖蠖裣窒螅
讥讽富家的纸醉金迷:“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讥讽富家好赌:“呼卢一夜烧红烛,割尽膏腴不挂心。”
讥讽官家好嫖:“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美人眠。”
讥讽富家饮食之奢:“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市空。
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
对富家的规劝:“奢靡只爱学南邦,学得南邦未算强。留取三分淳朴意,与君携手入陶唐。”
潍县有富人,原因是有穷人养活他们。贫富的悬殊是潍县的一大特色:“潍县原是富家都,尚有穷黎痛剥肤”,于是,他把笔触转向穷户,为他们呐喊,为他们呼号。
贫民为钱粮所苦:“扫来草种三升半,欲纳官租卖与谁?”
贫民苦于灾荒:“木饥水毁太凋残,天运今朝往复还。”
贫民卖盐又犯了王法:“私卖怕官官卖绝,海边饿灶化冤磷。”
贫民只好卖儿卖妇:“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
贫民的痛苦如许深重:“泪眼今生永不干,清明时节麦风寒。”
可以断言,像板桥这样的诗歌,潍县的士绅见了是不会高兴的,他的上司见了,也是不会高兴的。有几个权势者,喜欢胸口放一把荆轲的匕首呢?
官场的人不会怎样欣赏板桥,可是板桥却在文艺领域树起一面富有个性光采的旗帜。这是自觉的,他在潍县任中,致朋友的信里就大声疾呼:“学者当自树其帜”,不要听气候于商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特色。这面旗帜要举得高,要是一面大纛旗。他认为作文有大乘法、小乘法。他说大乘之法即达天地万物之情,达国家兴废得失之故。而小乘之法则咬文嚼字,在文字技巧的细微末节上下功夫。他大胆地把古代典籍与历代文豪一一排列,谁为大乘,谁为小乘,谁家一门之内有大乘亦有小乘,谁人由小乘而归于大乘,谁人又由大乘最后又入于小乘。说得激动起来,他认为大乘即便如毒蛇猛兽也要强于蟋蟀之鸣,蛱蝶之舞。⑨这封信是乾隆十三年写的,真是痛快淋漓。它的中心在一个“帜”字。文学艺术家缺少自己的旗帜,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艺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也是千古名言。板桥的大乘小乘之说,乃一家之言,力主文章的教化作用,横扫千军,连李白都未能幸免。这是板桥的一篇不够平稳、易遭物议但光彩照人的文论。这种议论,对于一个在职的县官可能是不适宜的,但是对于一个诗人、一个艺术家来说,就凭这一篇文论,也足以奠定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正因为形成了这样的见解,所以板桥在文事活动中就有许多放肆的言论。他在济南与诸官僚会宴趵突泉,他诗里说这清清的泉水“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是清泉”,对于官场的雍和气氛,实在是大煞风景。真话尽管是真话,但敢于在这种场合高咏的,恐怕只有板桥了。再如潍城城隍庙修复,要建一块碑,由他写碑文。普通人作碑记,总要把古圣先贤的话引用一番,略作生发,他却第一句话便说“一角四足而毛者为麟”,对于事实上不存在的神物带有嘲弄讥笑的口吻。更有甚者,他指出玉皇也好,城隍也好,都是泥塑木雕,是人塑造出来的,习惯使然,人造出了神,人便怕神,于是,板桥自己也怕神了,好像真的是有神有鬼。在城隍庙里树这样一块碑,如果不是因为他有父母官之尊,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字写得极好,恐怕迷信的士绅早就把碑砸了。
板桥还写过《重修文昌阁记》,这种碑记历来是官样文章。修文昌阁与修城隍庙都是县官的德政,县官作碑记,自该大大自我吹嘘一番。板桥的碑记最显眼的一句话是:“拜此人须学此人,休得要混帐磕了头去也”。这种俚词俗语只是平日的玩笑话,现在写在碑记中,刻在石头上,嵌到墙壁里,真正是惊世骇俗。板桥在这里把潍县的不肖秀才大大教训了一番:
文章不好,德行不佳,求神保佑,有何用处!乾隆十五年(1750年),板桥58岁了,他不摆官架子,不说官话,用俚言俗语教训后生,严格的同时又显得亲切。
板桥诗文的活动中心,在潍县衙斋以外,就数郭氏的南园了。南园在县署东南天仙宫东,据《潍县志稿·营缮志》载,是明嘉靖时刘应节的园子。天启时,归郭尚友,构筑了旧华轩,知鱼亭,松篁阁,来凤轩等处。尚友的孙子郭一璐是饶州知府,一璐有两个侄子,一名伟业(质亭),一名伟勣(芸亭),都是响应板桥号召修城的,又都是文士,于是和板桥成了文字之交。郭质亭母亲生辰,板桥曾送桔子、香橼、橄榄三者为寿,送呈诗云:“持荐一盘呈阿母,可能风景似瓜州”,可见相交之深。由县衙到南园不远,县老爷公余饭后常去南园小坐。南园最吸引板桥的,便是一处丛竹。据潍县今日修史的朋友谈,此县自古无竹,元代蔡跬到潍任职,无竹可赏,以种芦苇代竹。板桥官潍时,南园才有竹千竿。在这里,板桥品茗赏竹,留下了书画诗文若干。令存“郭家园”木刻是板桥写的;今存“兰草”石刻,原作也是此时画的。板桥在南园的诗画,总是离不开一个“竹”字。不是说“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就是说见到“名园修竹古烟霞”,于是便“如今清趣满林遮”。
如今潍县藏有一副楹联石刻:“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当日与韩镐论文的对联。镐住东关韩家堐北,为文有奇气,县试时为板桥赏识,点为第一名,但乡试屡试不第。韩生丧母,坎坷潦倒,境遇与板桥早年相似。板桥赠联时,他才20岁出头,嗣后,一生敬慕板桥,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中举,年龄已和《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仿佛了。韩镐以外,板桥还十分关切贫士韩梦周。他是在夜晚归衙时,闻茅屋内琅琅书生后偶识韩生的。韩生贫困,板桥曾解囊相助。梦周于乾隆十七年中举,五年后中进士。板桥逝世后,梦周官淮南,“白发书生感旧事,楚江浪泣龙吟笛”,始终念念不忘恩师。板桥的文友尚有郎一鸣,他修城捐资甚多,板桥曾赠“为善无不报,读书当及时”的对联;王俨,板桥器重他的人品,有诗赠他;陈尚志与田廷琳也是因为修城,得到板桥的赠诗赠书。潍县有个书法家于适,他为人写墓碑,板桥轿子经过时,曾在墓碑处下轿看字,连呼“大佳大佳”。板桥到处应邀题字,就是不给东岳庙题字。因为于适已为东岳庙题过字,板桥说:我不如他。有个画家朱士魁,文翰画理,都很精绝。板桥看过他的画,说自己的画不如他。潍县还有个书画家谭云龙,模仿板桥几于乱真出了名,那可能是以后的事。
板桥在潍县还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还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据说,“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在莱州的文峰山写的。莱州在潍县西北,背临大海,城的东南有云峰山,山多碑刻。那一年板桥专程至云峰山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山间茅屋。屋主系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设最突出的是一方桌面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缕刻精良,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镌于砚背。板桥想老人必有来历,便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因砚石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当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也用了一方印,板桥看看,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大惊,知道是一位退隐的官员。细谈之外,方知原委。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当下见尚有空隙,便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老人见了,大笑不止。⑩
七、乞归
北京宝古斋板桥墨迹,有两首《罢官作》。诗是这样的:
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
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
买山无力买船居,多载芳醪少载书。
夜月酒酣江月上,美人纤手炙鲈鱼。
诗后跋语为乾隆癸酉太簇之月。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板桥60岁时,即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春三月,他已不当潍县县令,打算还乡了。也有人根据他在乾隆壬申嘉平月已有留别钟启明的诗,判断罢官当在乾隆十八年的冬天。罢官以后的除夕,他是在南园的旧华轩度过的。
这里的罢官与辞官没有什么两样。离任时,板桥有一幅公之于众的画,画上的题辞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跋语开头就是“予告归里”四个字,可以直接证明是当日板桥辞官而非革职。《兴化县志》说他是“乞休归”,《扬州府志》说他是“以疾归”,《清史稿》说他是“辞官鬻画”,《清史列传》说他是“以请赈忤大吏,乞疾归”,都证明板桥辞官是他自己的意见,他对从政已经完全没有兴趣了。
板桥辞官之念,早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已见端倪。这一年,他曾有一首《自詠》,说:“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这和板桥的《诗钞》当日触犯时忌,不得不铲板有关。这时候板桥为请赈曾被记大过,心境是很不痛快的。到了乾隆十六年,板桥便大叹“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宦况》)对官衙生活开始厌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