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86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86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一日:一旦。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 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会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 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实行您的话吧。”
  【读解】   
  “克己复礼”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曾被用来做 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并由此而称孔圣人为“复辟狂”。 这是历史的旧话,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话,暂且按下提。
  要提的是,克己复礼也罢,为仁由己也罢,都是儒学修身 基本要求。也就是颜渊说孔子对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 罕》)的“约我以礼”方面。一句话,是对我们进德修业的德育要 求。
  这种要求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的,或者说是较为抽象而形而 上的,而下面颜回“请问其目”所得到的回答,则是偏于实践方 面的,或者说是较为具体而形而下的,这就是视、听、言、动,均 须合礼。
  那岂不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约束得死死的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关键是看你对“礼”作何理解。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  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
  可见,“札”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 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
  英国人波林布勒克说得好:“欲望与感情是人性的发条,理性 是统驭、调节它们的制动机。”
  调节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欲望得到安适。
  可惜后世儒生多半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礼”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夺之情”,结果成为《牡丹亭》中那言必称“子曰” 的陈最良(陈腐最良?)式的人物--冬烘先生一个!   这当然不是圣人的初衷了!
  ………………………………………………
  仁的外用
  【原文】
  仲弓同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役使老 百姓要像承担大家典礼一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 别人.在国家做官没有怨恨,在家族做事也没有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实行您的话吧。”
  【读解】   
  接待贵宾要恭敬,承担大祭典礼要慎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恕”道。(见《卫灵公》)在国家做官没有 怨恨,在家族做事也没有怨恨是不怨天尤人。
  归结起来,一是敬慎,二是恕道,三是无怨。这三条都是 “仁”的外用,仁道的实践,重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前面 颜渊问仁孔子主要回答“克己复礼’,强调内在的自我完善有所不同 .
  这是因为颜面渊是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楷模,而仲弓(即冉 雍)则是孔子认为有帝王之相,“可使南面”(《雍也》)的人,所以对颜渊强调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一面,而对仲弓强调做政治 领导人的一面。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再次见出孔子因材施教 的一贯作风。
  ………………………………………………
  说话谨慎就是仁?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 讱乎?”
  【注释】
  司马牛:孔子的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②讱(ren):难 不流畅,引申为谨慎。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以做仁了吗?”孔子说:“凡 事做起来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读解】   
  当颜渊、仲弓问什么是仁时,孔子作了正面回答,尽管是一 内修一外用有所不同,可是当司马牛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并没 有正面回答,而是有些顾左右而言他地说:“仁者说话谨慎。”
  这一微妙的区别,司马牛自己不会感觉不到,所以他又问 (实际上有点软中带刺):“怎么,这就可以说是仁了吗?”言下之 意是说:老师,您也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吧,您整日价给我们唠唠 叨叨的“仁”难道就这么简单吗?想不到孔子依然一本正经地告 诉他:“凡事做起来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夸夸 其谈。难怪得孔子要对症下药,借他问仁的机会对他进行教育了。
  其实,不仅司马牛要疑惑而有些不服气,就是我们也是会有 同样的疑惑的。虽然孔子曾一再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多 做少说,但那作为儒学核心内容的“仁”,毕竟不会是把嘴一闭就 可以实现这样简单罢。
  因此,也许的确可以说:“仁者说话谨慎。”但却不能倒过来 说:“说话设谨慎是仁。”
  ………………………………………………
  君子不忧不惧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 出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 说:“内心反省不感到愧疚,那又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
  【读解】   
  根据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思想,人生都是在忧愁和烦恼中度过 的,所谓“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怎能没有忧愁, 没有恐惧呢?
  大概孔子也是深有体会罢,所以他才提出“君子不忧不惧”的 说法。能修材怀忧不惧的程度,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了。而 不到君子程度的人都是有忧有惧,在烦恼与恐惧中度过一生的。
  可司马牛一听,感觉却和我们不太一样,他觉得仅仅是不忧 愁不恐惧,这不是太简单了吗?你看那饭店酒馆里猜拳行令,吃 五喝六的人,不都是不忧愁不恐惧吗?难道他们都是君子吗? 孔子知道司马牛没有弄清楚,所以进一步告诉他说:“不忧愁 不恐惧是指自己问心无愧,心地光明安详,这可是不大容易做到 的啊!”
  原来如此。
  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君子的不忧不惧是 因为内心光明磊落,而不是单纯地忧柴米油盐,怕抢匪上门。这也 就是孔子在另一个地方所说的“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宪问》) 吧!
  仁者勇者风范,当然是君子了。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回:“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②,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①亡:无②敬而无失:在《公冶长》一篇里,孔子曾经赞扬晏子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的敬而无失就是久而敬之的意思。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 “我听说过:生死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于天意。君子敬慎而没有 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 兄弟呢?”
  【读解】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倒是都可以听听子夏的这一番话了。因为 很可能他们当中有人会产生这种“司马牛之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句话一下子就使人想到水浒梁山泊,想到三桃园,令人顿 生家侠之气
  这种兄弟不是血缘纽带,而是义结关系。不是“相煎何太 急的曹丕曹植,而是“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刘关张。
  据《说苑一杂言》记载,孔子也曾说过,行为合于仁义礼节, 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则,就是两对门坐也不相往来。
  曾子说,君子立志行仁,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 则,此是你的亲兄弟也不亲啊!(《大戴札记·曾子制言》)
  列宁说,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无论你远在异国他乡,举目无 亲,语言不通,但只要凭着《国际歌》--全世界无产者的歌,你 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和兄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你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
  什么叫“明”
  【原文】
  子张问明①。子曰:“浸润之谮②,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 明也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无已矣。”
  【注释】
  ①明:指明察,看得明白,下文的“远”指看得远,亦即远见卓识。 ②谮(zen):诬陷,谗言。
  【译文】
  子张问什么叫看得明白。孔子说:“像水那样慢慢浸润的谗言, 使你有切身感受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是看得 明白了。像水那样慢慢浸润的谗言,使你有切身感受的诬告,在 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是看得很远了。”
  【读解】   
  “明”在汉语里是应用非常广泛而频繁的一个词,有聪明、明 智、明白、明察、洞明等多重近义的意思。概括起来,实际上就 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内容。
  孔子回答子张关于“明”的问题,是从怎样识别对待谗言和 诬告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