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59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59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