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孟子在这里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 各方面,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 之间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只是一种列举的性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 据学生们本身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不 是从理论方面作系统的要求,而是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把它们 引入教学实践,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广与 应用价值的。
………………………………………………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 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 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 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 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 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 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 的人便跟着他做。”
【读解】
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 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 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 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 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 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 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 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 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 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 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
做到了这一步,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问题倒是在于,这样的启发式教育,要求老师不能只是照本 宣科,必须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不仅仅是眼高手低的裁判员。
中道而立,谈何容易?
但总归是努力的方向罢。
………………………………………………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 以道殉乎人者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的时份,用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政治 黑暗的时候,用生命捍卫道义。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而屈从于他 人的。”
【读解】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则见”(《论语·泰 伯》),就是“邦有道则仕”(《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达则兼 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但“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却似乎比“无道则隐”,“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来得要壮烈一些,而大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的意思了。
杀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意思来理解,“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 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也可以说得上是“以身殉道”的 表现,因为这样做是为了“道”而舍弃了自身的所谓“前程”,只 不过没有舍弃生命罢了。
只要不屈志变节,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这虽然也没有“杀身”,而只是“独善其身”,但却是不愿以 道殉人的典型。
虽无壮烈,却也大义凛然。
………………………………………………
求教必须虚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②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 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②挟(Xie):倚仗。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 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 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读解】
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 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他 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的地位权势,倚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
其实,滕更到底倚仗什么,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孟子为什么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 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万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够掺杂长、贵 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 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 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 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 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 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 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 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 不要自以为是。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 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 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
真进锐者,其退速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 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 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读解】
这里一共说了三种情况,不过,前两种情况性质是一样的, 用孔子的术语来说,都是“不及”的问题,做得不够,因为不该 停止的却停止了,不该薄待的却薄待了。没有前进,没有厚待,都 是做得不够,所以是“不及”。后一种则是说的“太过”的问题, 前进太猛,做得过了头,其结果是退起来也会快得很,结果还是 达不到目的。这就应了孔子的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 路》)或者叫做——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可见,孟子在这里依然是师承孔子的意思,分别说到“不 及”与“过”的弊病。
在我们一般的眼光看来,“不及”是消极,“过”是积极。消 极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积极的弊病在哪里呢?
从主观方面来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 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 度冲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败下阵来。
从客观方面来说,例证也有不少。《后汉书·李固传》说: “先帝宠遇阎氏,位号大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阎氏受皇帝 宠爱,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干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 遭祸。俗话说,枪打出头乌。官场险恶,尤其如此。
所以,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方面来说,都是“其进锐 者,其退速”。或者,还是用孔子的经典性表述:“欲速则不达”, “过犹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 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 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 物。”
【读解】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 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 体表现,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 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 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 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 层次了。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