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第6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人,便是李从璟的两个弟弟,李从荣与李从厚。
李从璟不相信李从荣与李从厚会跟他争夺诸位,不仅因为李从璟自身功勋独步天下,也因为他不相信李从荣、李从厚这两个他看着长大的弟弟,有朝一日会跟他兄弟相残。
李从璟不相信,但莫离明显有这层顾虑,他也不说破,只是盯着李从璟不动。
僵持半晌,李从璟只得直面这个话题,“且不说我与从荣、从厚自小感情甚笃,他俩的秉性我也清楚,前些年他俩随我在大元帅府磨砺本事,如今虽说已经各自主持军政大事,却也不至于与敌国联手,来算计兄长。”
“何须与敌国联手,何须要算计大帅,他俩但凡有建功立业之心,就足以被人利用了。”莫离寸步不让,态度坚决。
“此言何意?”李从璟皱起眉头。
“天成新政推行至今,还有那个节度使不知帝国在削藩,不知帝国日后将无藩帅?既然大帅是主持推行天成新政之人,是他们的政敌,他们自然只能倾力去扶持其他皇子,以备日后推行不同的军政国策,来保住他们的权势富贵!不怪他们如此作为,而是除此之外他们再无它途,况且,平心而论,这对他们而言,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
莫离言辞恳切,“如今,大帅平定逆贼李绍斌、孟知祥,声望震动天下,一时无人能争锋分毫,假以时日,大帅归朝之后入主东宫,就更无一人敢触龙颜,到得那时,天下藩帅岂不再无翻身之地?”
“今时伐蜀虽成,但大帅一日不归朝受封,此辈便还有一日机会,如若此时此辈不在两川动些手脚,打击大帅之声望,或是更进一步,利用两川之乱,将大帅束缚在蜀中,腾出时机来让旁人去建功立业,往后他们拿什么与大帅相争?”
“而这正好被徐知诰、耶律倍所利用,只要吴国、契丹伐蜀之时大帅不能亲临前线,换了资历、威望、才能、经验都相差万里的宋王、赵王,上不能得才华横溢之幕僚参赞军机,下不能得桀骜难驯之藩军言听计从,彼时,以徐知诰、耶律倍之智慧,以吴国养精蓄锐多年之底蕴,以契丹精骑韬光养晦多时之戾气,他们又如何能相与抗争?换作离是徐知诰、耶律倍,也不会惧怕宋王、赵王分毫!”
“大帅!”莫离见李从璟面色难看,连忙伏地而拜,眼中几乎淌下泪来,“徐知诰此人如何,大帅早有所知。与契丹联手,重金招募军队、杀手以乱蜀中,与帝国藩镇密谋,扶持、利用其他皇子搅弄朝堂风云,与大帅争权夺利,此等手笔他并非不能为之啊,请大帅三思!”
这番话委实太惊人了些,也太沉重了些,李从璟一时无言。
他起身离开座位,走到窗前,本想打开窗户透口气,手刚伸出来碰到窗棂,又怕寒风冷着了莫离,一时间思及莫离方才的话,心中万千念头涌过,竟然觉得有些心乱如麻,伸出的手臂就这么僵直在半空。
莫离的话还只是推测,并没有实证来佐证他的观点,但李从璟知道莫离所说的这些,极有可能就是蜀中动乱的真相。
只有这个真相,能解释所有疑点。
若事实果真如此,那当如何?
良久,李从璟转过身来,发现莫离还拜倒在地上,连忙上前去将他扶起来,叹息道:“何必如此,纵你所言之事都是事实,也无需这番模样。”
“大帅不怪罪离?”莫离显得有些惊讶。
“怪罪你甚么?怪罪你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李从璟摇摇头,苦笑道:“若是窗户纸一直都在那里,若是它注定要被捅破,由谁去做这件事,又有甚么关系?”
莫离低头默然了片刻,忽然道:“蜀中诸番动乱早已陆续上奏朝廷,依离所推测,不出三日,朝堂上必有大动静传来。”他又低头沉默了下来,这回沉默的更久,抬头时他看着李从璟,“李哥儿,你可准备好了?”
“如若那就是事实,该来的注定会来,我又有何惧?”李从璟的眼神中虽然有些伤痛,但豁达之意不言而喻,“莫哥儿不必为我忧心。”
“李哥儿……我……”莫离一句话没说出口,又剧烈咳嗽起来。
李从璟露出一丝笑意,“你不必自责,徐知诰能完成这样的布局,不怪你我没能及早发现,谁叫你我彼时都一心扑在伐蜀之事上?此番让他有机可乘,姑且让他得意两日,来日方长,你我有的是时候对付他。”
莫离好歹止住咳,换了口气,他声音嘶哑道:“天下大争这盘棋,到了最激烈的时候了。”
“也是最精彩的时候。”
……
李从璟不愿让莫离在病中依旧太过劳神,两人谈完这个主要话题之后,李从璟便让他好生歇着,自个儿起身离开。
出门的时候李从璟一直在思索方才的对话,以及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如果说李从璟果真不得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留在蜀中,那么徐知诰给他造成的这个麻烦,恐怕是他自淇门建军以来遇到的最大艰难了。
因为一直在思索这些事,直到孟松柏举起大伞的时候,李从璟才回过神来,氤氲的灯火中,雪花飘飘,一直到灯火深处,方渐渐淡薄了踪影。
下雪了。
“成都也会下雪?”李从璟微微怔了怔,不自觉停下脚步,抬头向夜空望去,彼处还是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夜不太深也不太静,李从璟却忽然很想念一个人,一个不远千里孤身去往北漠草原的人,那个总是气息沉静如同遗世独立,却也偶尔暴躁狂野的女子。
是她走了一趟金陵,埋下了一颗种子,才让军情处能很快在金陵探查出吴国参与到了扰乱蜀中的事情上来,也是她的千里北上,在草原大雪中独自行走,最终揭开了契丹与吴国联手密谋的面纱。
然而,无论是当日李从璟与她河亭告别,还是之后她毅然南下金陵,又决然北上西楼,她都从未说过一句话。
也许,这一切的开始,都是因为她在洛阳,最先察觉到了那丝云波诡谲。
“回来吧……草原,太危险了……”李从璟的轻声呢喃,不知是对谁说起。
……
风雪本是寻常事,有人说瑞雪兆丰年,也有人说大雪拦路如关山阻隔,也都只是人心各有所需罢了。
林安心很不喜欢这场大雪,白茫茫的世界一望无奇,感受不到变化也感受不到生机,让人觉得孤独无助。
而第五姑娘的那身红衣,在白色里总是异常显眼,这对林安心来说,怎么都有些阴魂不散的意味。
第644章 惊涛初起剑南道,诸侯掀起百丈浪(八)
天亮之后,林安心并没能如她所愿逃出生天,事实上,早在黑夜对峙的后期,青衣衙门就陷入了困境。在与第五姑娘对话过程中,军情处的便已杀手越聚越多——这是之后双方再度交手后,林安心的发现。
那场对话,她固然是想要拖延时间到天明,对于第五姑娘而言,对方也需要时间让调集的人手赶过来。
在林安心陷入数倍于己的包围中时,她依旧无法理解的是,根据她的推算,军情处在西川短时间内能够调集的人手,不会超过两百之数,这也是她好整以暇与第五姑娘会晤拖延时间的依仗,然则,事后多出来的数百人又是从何而来?
再度踏上逃亡之旅的青衣衙门林司首,很容易就想起了当年在荆南的那场奔逃,此情此景,与当时几无二致。
虽然处境不利,心中的悲痛与愤怒无法言表,但林安心并没有放弃,从当日佛晓开始,她带着部属一路向东南逃窜。
她打算在涪州乘船顺江东下,届时,不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至少保命的可能性大了许多。
风雪并没有持续,道路上的积雪也不甚厚,但道路泥泞却是毋庸多言,原本身着华服耀武扬威的林安心,鲜亮的衣裳没多久便沾满了泥渍,尤其是血迹纵横其间,显得不伦不类,惨不忍睹。
比起服饰的凄惨,处境的艰难和身体、精神的双重折磨才是紧要问题,连续两日夜的逃亡,马匹早已累死道旁,林安心身旁还跟着的随从也只剩下十数人,且多半都身上带伤。
没了马匹之后,林安心自然不能再走大道,被迫传入小道,更叫她难以接受的是,原本安排的接应据点,不是道路被军情处封锁难以赶到,便是据点本事已经被军情处控制——昨日因为一处有军情处埋伏的据点,林安心损失了过半的人手。
有了如此前车之鉴,林安心再也不敢冒险逃去下一处青衣衙门接应地点,哪怕那里并未被军情处事先控制。
林安心自知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好在她事先准备做的充分,地图也随身携带,这让她并没有失去方向,不至于如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对此她一度感到庆幸,并以此激励随从坚持战斗。
但当青衣衙门在军情处天网般的追捕下,不得不逃入山林后,失去辨识物的逃亡之路使得地图也失去了作用,只能勉强分辨方向的乱窜,使得每走一部都更加艰难。
干粮和水相继耗尽,林安心在一日夜不曾进食后,脸色变得分外苍白,干裂的嘴唇显示出她生命的透支,脸上破败的妆容看起来花里胡哨,加之衣裳已被林木荆棘划得不成模样,使她看起来与乞丐毫无二致。
更叫人无法忍受的是,个别随从眼神有意无意落在她身体的裸露部位,便再也无法挪开,她甚至能感受到那些目光的炙热与欲望。有那么一瞬间,林安心想到,如果他们在山林中迷失方向,再也走不出去,最后等待她的,可能不只是死亡那么简单。
当年荆南逃亡时,林安心面对的只有追兵,没有此番这样严密的围堵,她也不过是只身一人,虽然孤零了些,好歹能偷、抢到食物和水,而现在,她根本无法去偷盗抢掠,目标太大了。
猎户遗失在林中的蒸饼,成了林安心一日夜来唯一的食物,虽然它极可能已经变质,但林安心还是迅速将它全部塞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