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十国帝王 >

第575章

十国帝王-第575章

小说: 十国帝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断后!”
  李仁矩牙齿打颤,再也顾不得报仇,勉强勉励姚洪一句,转身就走。
  是役,保宁军不敌东川军,幸得姚洪率精锐断后,而保宁军得归城中。
  ……
  李绍斌挥师至阆州城下,休整一夜,翌日,猛攻阆州城。
  东川军攻势甚急,阆州城战事激烈,李仁矩深居帅府不出,只是焚香祷告。诸将见主帅如此做派,无不失望,大多不肯力战,唯独姚洪率部死守城头,方使得阆州城没有被东川一攻而下。
  入夜,李绍斌召集诸将军议,众人皆言阆州不足为惧,唯独姚洪所部,是块硬骨头,甚为难啃,若能招降姚洪,阆州瞬息可克。
  李绍斌闻言,捻须而笑,胸有成竹,“本帅已向姚洪递去劝降书,不出今夜,姚洪必降。”
  诸将莫不惊奇,“大帅何以如此有把握?”
  李绍斌笑而不言,高深莫测。
  有他的心腹将领,醒悟过来,对诸将道:“姚洪者,昔日从马直老卒也,大帅为从马直都指挥使,对他多有提拔,其人可谓深受大帅旧恩,加之阆州今已成危城,有大帅劝降书,姚洪岂能不降!”
  众人闻言恍然,免不得对李绍斌一番奉承。
  李绍斌哈哈大笑,智珠在握之态显露无遗。
  夜里,李绍斌做下布置,令东川军各部做好准备,一旦姚洪开城投降,即刻攻进城中。大胜在即,诸将无不面露喜色、磨手擦掌。李绍斌自居帅帐,运筹帷幄。
  子时,阆州城中无动静。
  丑事,阆州城仍无动静。
  寅时,阆州城还无动静。
  有将领坐不住了,来向李绍斌请命,是否更该作战计划。
  李绍斌决然道:“姚洪必降,尔等稍安勿躁。”
  卯时,朗州城一片安宁。
  李绍斌终于坐不住,在帐中来回踱步,眉头紧皱,却仍是不相信,姚洪竟然不降。
  天色渐明。
  辰时,有人来报,说看见姚洪,仍旧高居城头,披挂整齐,一片备战之态。
  李绍斌大怒,拔刀斩断帅案,骂道:“姚洪小儿,不识好歹,待得城破,本帅要将你碎尸万段!”遂传令大举攻城。
  这一日,李仁矩仍旧深居帅府不出,保宁军诸将遂再无战心,姚洪独木难支,阆州摇摇欲坠,虽则如此,姚洪坚守城头不退,纵使身受多处创伤,犹裹伤而战,口中高呼“杀贼报国”。其部将士,拣选的都是京畿骁勇,随其血战,无有言后退者。
  午后,有将领出城而逃,由是,逃者相继,阆州城被攻破。
  姚洪被迫带所部精锐,转入巷战。
  李绍斌恨其不肯从他之意投降,举兵围攻。姚洪率部与之鏖战半日,至黄昏,血染长街,积血成流,横尸塞道,以至于无处下脚。
  千余将士,战至深夜,死伤殆尽,仍旧不肯向东川军屈服。间或有气力用尽者,相互搀扶,咬牙奋力,将手中兵刃挥向敌贼,死不旋踵。
  长街被东川军的火把照亮,姚洪并及所部,终于战至最后一人。姚洪力竭,在尸山血海中,依墙不倒,虽甲胄碎裂,满身血迹,仍死死盯着步步走来的李绍斌,目欲喷火。
  李绍斌走到姚洪身前,同样狠狠瞪着对方,质问道:“当年在从马直,本帅多次提拔于你,今日你缘何要负本帅?”
  姚洪哈哈大笑,笑声沙哑,笑罢,怒目而视李绍斌,“狗贼!当日你为李氏之奴,能得一碗残羹冷炙,犹且感激不尽!今,陛下恩重,以你为节度使,有何处负你,你竟要背君叛国?!狗贼,是你负了陛下,负了大唐,某受你何惠,何处负你!我姚洪虽然无能,不能为大唐除害,却也是七尺男儿,宁为君王死,不为贼奴生!”
  李绍斌脸色阵青阵白,扭曲狰狞,一脚踹在姚洪胸前,姚洪早没了力气,当即倒飞出去,摔倒在同袍的尸体上。
  姚洪从扒着尸体爬起来,颤颤巍巍站直了身体,横刀喉前,“李绍斌,你逆天而行,今日某不能亡你,他日必有亡你之人!”说罢,抬头望向东天,悲壮大喊:“大唐威武!大唐万年!臣姚洪,来世再为唐人!”
  遂自刎。
  是日,八月初十,阆州陷落,李仁矩被杀,姚洪战死,是为首殇。
  ……
  注:留蜀精兵三万人。史书上的确是这么记载的,这也是历史上两川能击败朝廷军队的很大一个原因。


第554章 首殇阆州破,初捷剑门克(二)
  与阆州战事几乎不分先后发起的,是剑门关之役。
  剑门关,位于剑门县北,属剑州。剑州,隶属剑南东川节度使,为其北面门户,而与利州相邻。大小剑山,为剑州与利州交界所在。
  利州往北,过兴州、凤州,便是散关,散关之侧,陈仓所在。陈仓往北,乃是凤翔,即凤翔节度使治所,邠州,更在凤翔之北。
  邠州距离剑门关,有千里之遥,李绍城率静难军急行军走完这段路程,只用了十五日。十五日行千余里,算下来,日行六七十里。凡行军,日行三十里为底线,是为缓行,日行六十里,是为疾行,谓之“倍道兼行”。
  半月奔波,抵达大小剑山外时,静难军未见疲态,这份本事,已是达到了精锐的标准。
  军情处入蜀绘制地图的事,李绍城之前并不知晓,战前,李从璟专门遣人相告。
  李绍城作为疾火先锋,负担袭夺剑门关的重任,制定作战计划时,没将军情处考虑进去,他完成奔袭剑门关的战术意图,依托于四个字:疾行急攻。
  换言之,出其不备。
  这也是大军主力未动,先锋先行一步攻城掠地、打开局面的不二法门。若不能做到这四个字,所谓先锋,便失去了大半意义,名不副实。
  赵象爻在东川暴露行踪,被李绍斌的耳目察觉,继而为其爪牙追杀,远在洛阳的李从璟,自然不知道这件事。原本李从璟下达给赵象爻的指示,是在李绍城攻下剑门关后,赵象爻再将地图送往剑州。
  如今,局面发生了变化,赵象爻被迫先行一步,故而李绍城方抵剑门关,前者即已携地图归来。这对李绍城而言,是意外之喜。只不过要将这个意外之喜用到实处,却并不容易,这意味着静难军原本的作战计划,要被改变。
  ——因为赵象爻的地图上,有不正面经过剑门关,而抵达关内的路线。
  白露前日,也即李绍城刚抵达剑门,而赵象爻刚出大小剑山的当日,得知这一情况的李绍城,随即召集诸将、幕僚军议。
  静难军抵达大小剑山后,在山外扎下了营寨,当日夜,营地中灯火不显,李绍城、第五姑娘,并及静难军高级将领丁茂、史丛达等人,齐聚帅帐。
  在众人面前,军情处绘制的详尽地图高悬架上——对剑阁附近山川地形,军情处绘有专门的局部地图,现在众人看到的便是此图。
  地图不仅巨大,而且详尽,与会者围在图前仔细端详,无不啧啧称奇,史丛达更是抚掌而赞。
  看罢地图,众人各回各位,李绍城高坐北面主位,诸将、幕僚分作两边,坐南面客位,第五姑娘也位列其中,因其身份特殊,又献此图,便居了右前的位置,以备众人咨询。
  帐中烛火摇曳,众人神色更不相同,为将者跃跃欲试,为幕僚者敛眉深思,权衡利弊,以便尽快理出头绪,好回应李绍城接下来的问询,总体而言都振奋积极。
  李绍城取了兜鍪,置于帅案上,手撑膝盖,面色沉静问帐中诸人:“情况诸位都已了解,摆在我等面前的,无非两种选择。其一,依照原定计划,攻永定关、拔剑门七寨,长驱直入,打通剑阁;其二,以此图提供的隐蔽山道为凭,大军入大小剑山,绕过永定关、剑门七寨,直取关内。诸位有何见解,但可尽数说来。”
  在从马直时,李绍城只是个都头,没什么机会接触到战略、战术层面的事,职责所在,冲阵杀敌而已,自打跟随李从璟在淇门建军,为其左膀右臂,遂得以参赞军机、继而统领万千兵马作战,故其带兵与征战的风格,都源自李从璟。
  但凡谋战,李从璟必定召开军议,先让部将、幕僚畅所欲言,而后集思广益,制定策略,此种方法李绍城自然熟稔。
  李绍城话音落下,诸将有言当依原计划进军的,也有言当出奇兵的,各执一词,意见不一。诸将说得差不多了,李绍城没作置评,看向他的谋主,也即军师,问道:“先生有何高见?”
  他的军师不急不缓道:“用兵之道,当正奇相合,有正无奇,失之灵动,有奇无正,失之稳重。今,朝廷伐蜀,大军在后,而我静难军为先锋,疾驰千余里,急扣剑门关,是为出其不意也,出其不意,自然是奇计,正面扣关,则为正道,故此,静难军急攻永定关与剑门七寨,已是正奇相合,若是再走险道,无异于孤掷一注。一旦情况有变,我军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必败无疑。”
  “另,我军至剑门后,大帅与我等曾同观永定关,其关虽有防备,而士卒惫懒,多有懈怠之色,城头防御工事,亦不甚严密,由此可见,永定关未知我军突至,守备不严也,故而,以我精锐之军,作一夜休整,明日扣关,必能一举攻下。”
  “永定关如此,窥一斑而知全豹,剑门七寨的情况,想必相差不多。但凡我军勇猛疾进,将领敢战,士卒用命,剑门旦夕可定。又,世间奇计之所以出,乃因正策无法破敌,而不得不另辟蹊径也,眼下,我军用堂堂正正之法,可平定之敌,何用再行险计,徒然大费周章、平添风险?故此,卑职主张正面急攻,言尽于此,但凭大帅决断。”
  李绍城微微颔首,“先生说得有理。”未作明显评价。
  见李绍城如此反应,当下有位幕僚,离座拱手,道:“在下略有浅见,与军师不同。”
  李绍城微笑道:“但说无妨。”
  那幕僚这便道:“剑门关,天下雄关,自古难渡,那金牛道,何其险要,并不易于。昔年郭公领王师伐蜀,之所以能斩关而行,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