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第2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没看耶律敏,淡淡道:“公主殿下,院中风大,你为何不回屋去,要站在这里受冻?”
耶律敏笑了笑,“不知为何,本宫觉得,若是此时离开这里,说不得就要错过什么。”
“错过什么?”第五问。
耶律敏以一种饱含深意的语气道:“要到来的还未到来,谁又能事先知道它是什么?”
第五撇撇嘴,不复多言。
第五身着大红衣裳,耶律敏一身白色大氅,两人站在路中间,色彩迥异。在这两名女子身后,那栋小院内,声响似乎已经攀升至高点,正到了紧要关头。
不时,第三波军情处锐士到。
这回的情报内容很简洁,只有一句话,但意思却绝不简单。
论走的路程,这份情报也比先前那两份远得多——它来自杨吴中枢之地,金陵。
信件中的内容为十二个字:“杨吴太傅徐温,遣使秘赴契丹!”
手持信件,第五恍然失神,望着苍白的天空呢喃道:“这天下,要变了。”
说完,她果断转身,大步踏进身后小院。
梁晋争霸时,双方都是彼此最大的对手,虽并在当世最强三国之列,却无暇他顾。因此,淮河以南的杨吴,得以偏安一隅,积攒国力。而如今,梁灭唐强,李存勖在称霸中原后,会否挥鞭四方,以廓清宇内,一统九州?
若如此,杨吴又该何以应对?
要制衡中原,唯有联结北方强国——契丹!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一座高门大院内,有四人对坐房中。这四人,有一位年过四十的男子,儒士装扮,正眉头紧锁;有一位年纪尚轻的王子,身着锦袍貂裘,正沉默不语;有一位一身白袍的文士,在轻摇折扇,折扇上绘有一方河山,其状洒脱不羁;最后一位,却是个长发飘飘的女子,正低头一口一口喝着杯中的清水,眼神淡然而慵懒。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那位轻摇折扇的文士,他望着眼前的两位男子,微微一笑,道:“自入渤海,我等紧锣密鼓起底各方势力,周旋各种危境之中,历时四月有余,方理清王都局势,找到破解困局的方法。怎么,如今事到临头,王子反而犹豫不决了?”
锦袍貂裘的年轻王子沉默半晌,长叹一声,缓缓道:“莫先生,我固知你机谋百变,算无遗策,是真正的王佐之才。然而眼下情况复杂,却容不得我等不小心行事,若有半分差池,则我等粉身碎骨,再无半点回旋余地。先生之见固然一针见血,要施行起来,却也是晴天霹雳,危险异常啊!”
“渤海国局势胶着,国体已然病入膏肓,殿下当知,如今契丹随时可能入侵,当此之际,哪有容殿下徐徐图之的余地?唯有用雷霆手段!”莫离收起折扇,啪的一声打在手心。
大明安仍在迟疑,他看向中年儒士李四平。
李四平目光炯炯问莫离,“莫先生,敢问,若是谋事不成,我等会如何?”
莫离微笑吐出一个字:“死。”
李四平脸色微变,又问:“莫先生,若是事请泄露,我等会如何?”
莫离道:“死。”
李四平脸色难看,三问:“若是途中生变,我等会如何?”
“死。”
李四平黑着脸,语气不善,沉声道:“莫先生固知我等有此三死,缘何执意要行此冒险之举?”
莫离迎上李四平的目光,一字字道:“若是不如此,不仅我等身死,渤海亦将国灭!”
李四平一愣,随即身子一松,无力靠上扶背。
大明安眼神渐渐坚毅,他站起身,向莫离一礼,决然道:“莫先生,我已下定决心,谋君位,先生何以教我?”
莫离打开折扇,轻轻摇动,气定神闲道:“谋君位,本是大逆不道之举,然殿下非得光明正大不可。不如此,名不正言不顺,不足以让臣民信服、尽忠。”
“弑兄杀父,以夺君位,如何名正言顺?”桃夭夭冷冷道。
莫离笑意不减,“欲弑兄杀父以夺君位者,非殿下,而是其他王子。殿下平定叛乱,以安天下,如何不能光明正大登上王位?”
“如何为之?”
“不过四个字:引君入瓮!”
“如此便能稳登王位?”
“仅如此尚且不够,在此之前,殿下需得建立威望。如此,不仅能促使殿下登上王位,亦有助于王位稳固。”
“如何建立威望?”
“乱世之中,无有比赢得一场战争,更能得威望的了。”
“战争在何处?”
“边境。”
“战争因何而起?”
“因心而起!”
幽州。
李从璟手立于城楼,远望大地苍穹。
这一日,李存审只身归朝,李从璟成为幽州节度使,接下幽云军政大权。
他脚下的城门处,正有卫道、章子云等人带着一干官吏、军士,分赴城外,去开展民事变革。
清风拂面,手握各方情报,李从璟静立良久,喃喃自语道:“这天下,要变了。”
第265章 利民何必惜自身,有福自当从相助
在李存审归朝,李从璟接掌幽云大权开始时,李从璟就将早已谋划妥当的民事变革,推上了战车。于幽云之地发展民事,追根揭底,还是为军事服务,然而在民事已经开始发展的时候,李从璟却迟迟未对军事动手。
幽云军事,说起来也是一盘大棋,其重中之重,自然是常驻在幽州的百战、卢龙两军主力,共计三万余人。除此之外,包括各镇镇军在内的边军,林林总总加起来,数目不小。
幽云之地,有州十余,然却并非都在幽州辖下。幽州作为大唐北地边境军事重镇,是大唐防御契丹的桥头堡,契丹军要南下中原,就得先拔掉幽州,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则,幽云除却幽州卢龙节度使外,尚有新州威塞节度使,云州大同节度使。
幽州节度使,或称卢龙节度使,唐玄宗年间初置,辖地屡经变化,现统辖幽州,蓟州,檀州,定州,恒州,平州,营州等九州。
李从璟自在淇门建立百战军后,一路转战于泽潞、怀孟、河上等地,其中怀孟两州更是他亲手为大唐攻下,军功赫赫,饶是如此,在此之前,李从璟也没有被任命过节度使。幽州节度使,是李从璟出任的第一个节度使。然而初次出任节度使,便是统领九州的大节度,不得不说他这是被朝廷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李存勖近来虽沉溺享乐,多有昏聩之举,尤其是大肆封赏、赐名伪梁降臣的举动,让原晋军大为不满,然其本身的帝王素质却并未就此完全崩塌。幽州乃是大唐军事重镇,肩负防御契丹的重担,地位非比寻常,其节度使不是寻常将领能够胜任的,李存勖既然让李从璟来坐镇幽云,则至少说明,对李从璟的才能,李存勖是承认的。除此之外,则表明李存勖仍然信任李从璟。
整治军队,这是每个有大志、有才能的统帅,在其军事生涯中,都多多少少会涉及的事,不仅如此,但凡结束乱世、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必定对原有军队进行变革,以求达到精兵简政的效果,提升军队战力。
幽州军队不少,但也不多,百战、卢龙两军,加上各地镇军、边关守军,也达不到六万之数。以不到六万的兵力,要对抗契丹数十万军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幽州物力财力目前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要提升幽州军事力量,就得提升现有军队的战力。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李从璟要提升幽州现有军队的战力,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裁汰老弱,挑选精兵,招募新卒。而要裁汰老弱,就需得一个合适的理由。当世军队实行募兵制,兵卒都是职业军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淘汰一部分士卒,就是剥夺这部分士卒的饭碗,自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这个理由就必须合情合理。
“军中有春秋都试之制,现今开春,本帅欲在幽州全境所有军营,举行都试,以测将士技艺之能,行去粗取精之事,以达到精兵强军之目的。”李从璟在军议上,如是对诸将说道。
前来参加此次军议的,都是百战、卢龙两军的高级将领,百战军中有副帅李绍城、蒙三,主将郭威、孟平、彭祖山等,包括已从古北口返回幽州的皇甫麟,其中领兵最少的,麾下也有将士三千。这些将领若是放在寻常地方,都与小些的节度使领兵相差不大。
卢龙军中,除却李彦超、李彦饶兄弟,另有三位高级将领。只不过因为百战军人数两倍于卢龙军,因是在场的百战军将领,倒是比卢龙军将领多得多。
这个话题关系诸将切身利益,且砸人饭碗的事,总免不了与人结缘,无异于杀人父母、夺人妻儿,是以在李从璟抛出这个议题之后,场中诸将一时都没有接话。
接话尚且如此艰难,遑论真正推行此事了。
良久,李彦超问:“军帅欲在辖境九州之内,包括边关之地,全面开展都试,行裁汰老弱之事?”
李从璟毫不避讳,道:“或者不整军,整军必全面推行,断无一地行事,一地不行事之理。”
又是一阵良久沉默,李彦超再问:“军帅意欲淘汰多少老弱,留下多少精卒?”他这话,却是在问李从璟的底线了。
李从璟却早已有所准备,他掏出一本册子,交给身前诸将,道:“此乃都试合格之标准,不合格者皆裁汰出军营,合格者再整编留用。”
李彦超等拿过那本册子一看,脸色都是微变,待诸将看完,李彦超迟疑道:“军帅,如此标准,是否高了些?”
李从璟却没有给李彦超讨价还价的余地,他道:“兵者,国家大事,生死存亡之地也,焉能不谨慎?弓马娴熟,方有沙场征战之资质,战场胜,则将士少死,国家赖之以安,站场败,则将士多亡,土地失手,生灵涂炭,国家危亡,此诚不可不察。今本帅定都试合格之标准,李将军以为难,然果真难么?弓箭十矢六中,战阵进退有据,此都乃军人基本技艺,容不得半分折扣!”
李彦超还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