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扬天下-第9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一圈下来,实际上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理、农业、牲畜等相关学科的地位就会不知不觉间得到极大的提高。
朝廷没有明文规定读书人必须学习这些,但你想做官吗?做了官想升迁吗?想入阁拜相,光宗耀祖吗?
如果想,那么请多多学习吧!不然你就算考中了进士,可能一辈子也只能做个八品小官,得不到升迁的机会。
而相应学科的人才、长期担任培训官员的教授。地位当然也会水涨船高。他们作为各个学科的代表,同样有促进各个学科的影响力,提高这些学科的地位。
这样下来,还用担心没人学习自然科学,还用担心独尊儒学导致的社会畸形现象吗?
当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正如路振飞所说。就算要培训,也必须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来,不能一窝蜂地上,否则会乱套的。
等这些部门的官员都实行职业培训加考核。那相关的学科的地位也基本提起来了。
另外,宋徽宗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借鉴一下。秦牧记得这位亡国之君曾设立画院等,专门网罗行业顶尖人才进行交流创作。于是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一流的书画作品,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
那么,宋徽宗能设立画院。自己这个开国皇帝为什么不能设立一个科学院,供养一大批院士呢?
历代的皇宫能养几万太监宫女,自己就养不起几百个院士?
何况就像内监研发司一样,不但不用秦牧养着,相反,内监研发司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皇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以此类推,养再多的院士,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创造的效益可能会远远超过供养他们的花费。
光是“皇家供养的院士”这一头衔,估计就足以让很多人挤破头,争着抢着争夺了,根本不需要强行纳入朝廷现行的体制内。
也就不用受朝廷官员的制约,我爱养多少院士,我就养,你管不着。
退一步说,谁没有点爱好,秦牧作为开国之君,就强行把科学院纳入朝廷的体制之内,又有谁能强行反对?
有了皇家科学院,有了皇家科学奖。再加上以上的培训相关专业的官员的举措,相信各个自然学科的地位足以提高起来了。有了盼头,就会有大量喜欢自然学科的人投入其中学习钻研。
至于科举,就让它继续走它的老路,继续钻他的死胡同吧,它走不动了,自然会被取缔,而不会因此导致整个社会的畸形发展。
当然,这些心思是没有必要透露给在座的内阁大臣的,自己一步一步的布置,引导着大势向这个方向发展就行了。
秦牧的动作比较小,与六位内阁大臣在华盖殿的榷商进行得也很顺利。司马安最后沉吟道:“陛下,对官员进行培训考核时,有必要细化考虑周详。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官员,精力有限,加上升迁的机会也相对小了,如果强制他们也参加培训和考核,难免会让这部分官员怨声四起,同时也有失公允。”
何亮说道:“司马阁老所虑不无道理,然常言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有部分官员参加培训考核,部分官员不用参加,那么参加的那部分必然也会心生怨言。
陛下,臣建议不妨事先声明,所有相应的部门官员都必须参加培训考核,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便年纪大一点,参加培训考核,总能增加一些专业知识,提高一下他们施政能力。
至于考核的成绩,则不作为罢免官员的依据,即便没有通过考核的官员,只要本职工作没有出现严重的错误,也不用担心被罢官,依然可以调任他职,或留任原职。
考核的成绩只作为升迁的依据,只有通过培训考核的官员,才有机会得到升迁。这样做既能激励那些有志效力朝廷的官员努力学习,又可以避免引起全体官员的抵触和反弹。”
路振飞、杨廷麟、甚至包括司马安听了都附和道:“何尚书所言甚善,陛下,臣等附议。”
秦牧想了想,觉得这样也行,便点头道:“嗯,那就按何尚书说的办吧,这样吧,先从军器监和都水监的官员开始培训考核,诸位阁老以为如何?”
秦牧一问,大家就都同意了,军器监其实很庞大,官员也不少,而且专业性很突出,涉及到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
都水监主管的是水利,涉及的学科有数学,几何、机械等等学科。这两个有司涉及的学科虽多,但在体制上,这两个有司都不属于朝廷的核心部门。
在某些朝代,这两个有司甚至只是工部下辖的一个监司而已,主官这两个部门的官员品级也比较低,在这两个有司先实施培训考核,引起的反弹不会很大。
这件事达成共识之后,秦牧又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朝历代无不极为重视教育,太学,府学,州学,县学,学子入学不但免除学生的教育经费,每个学生每月还发放相应的口粮。
这些扶持教育的制度,可以说是我华夏独有,是以华夏文化代代传承不息。但朕注意到一点,历代都只注重人才的培养,却没有注重对师资的培养。
老师承担着知识的传播重任,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反之则是误人子弟,这是何等重要之事。
而且教学与研究学问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一个学识非常高深的人,却未必擅长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有鉴于此,朕觉得非常有必要设立一些师范学院,专门培养专业的教师,并通过一些职称的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以鼓励那些优秀的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未完待续。。)
第1108章 提高福利
华盖殿里,秦牧提出立一些师范学院,专门培养专业的教师,并通过一些职称的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以鼓励那些优秀的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尊师重教,向来是华夏的传统,天地君亲师,师与天地君亲排在一起,足见对师的重视。
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需要大量的老师。但正是秦牧所说,历代却又从来没有专门培养教师,大多数县学或私塾的老师是由那些科举失意者充任。
这些落第之人,甚至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礼部试的人,别无出路,只能去做幕僚,或做教谕,或者自己办个私塾收徒教学。
这些落第者通常郁郁不得志,其学问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根据概率学推算,便可以得知,他们中一定有很多人并不适合做老师,只会误人子弟。
而历代的启蒙教育,却基本是靠这些人承担的。
秦牧由衷地感叹道:“国家要强盛,教育要先行。而要办好教育,师资是最重要的部分。一个学校,可以没有好的教舍,却不能没有好的老师。
历朝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做到对师资的培养。现在,我大秦国富民强,既不缺乏培训经费,也不缺乏相应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到对所有官学的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具备专业的教学素养。进而择优去劣,将一些知识匮乏,品行不端的人排除出老师行列,以免误人子弟。”
杨廷麟一听,立即说道:“陛下此举,必将泽披天下,使无数人受益,臣深表赞同。愿辅佐陛下早日达成此项德政。”
“陛下圣明!”
司马安等人也都异口同声的赞颂着,大秦连各州县的杵作都统一培训。岂会吝啬于拿点经费来培养老师?在这件事上,谁要是反对,传出去,怕不得被唾沫星子淹了。
“对现在的老师的培训工作,可以挑选一些声望高、学识渊博、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来承担。但这只是短效的机制,还要成立一些师范学院,长期承担培训老师的任务;
师范学院的生源可由县学的学生经考试后进入师范学院就读。也可以让具有秀才、举人功名的人参加入学考试,通过考试者便可进入师范学院就读。
同时,所有通过考核,获得教师资格的人。薪俸要给予相应的提高。朕听说前朝一些州县的教谕,薪俸之低,逢年过节才买得起一次肉。
多数教谕难以靠薪俸供养父母妻儿,更不可能把妻儿带在身边,长年累月见不上妻儿一面。生活过得这么艰苦,让他们如何能安心教书育人?
朝廷想要人才,而对那些承担人才培养的人却如此苛待,人人都说要尊师重道,但多数为师者却是在艰难地挣扎求存。如果我大秦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实乃我君臣之过失。”
毫无疑问,秦牧这番话一旦传出去,天下所有的教师都会感激在心,甚至可以说是感激涕零。这些受益的老师将成为大秦王朝坚定的拥护者,成为他这皇帝忠诚臣民。
出于对皇帝由衷的感激,会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发贯彻皇帝的思想。进而影响千千万万的学生。
这一切,将为秦牧推行数理化并轨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时李源犹豫地说道:“陛下,我大秦有两千个县。按平均每个县有五个老师计算,万就是一万人,加上州县、府学,合计起来,官学老师的数量恐怕超过两万人。如果大幅度提高老师的薪俸,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两万名教师,若是每人每月增加一个龙币的薪俸,那就是两万龙币,一年下来,就增加二十四万龙币的开支,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户部尚书刘伯全在算账。
每年二四十万龙币很多吗?确实不少。
真的很多吗?也不算太多。
关键看你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值得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钱。
秦牧淡淡地说道:“我大秦现在的岁入,已经达到上亿龙币,多拿出二十四万龙币投到教育上,诸位大臣觉得很多吗?朕不这么觉得,人才,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吝啬投入,这是极为短视的行为。”
其实对比大秦一年上亿龙币的岁入来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