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421章

明扬天下-第421章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这样的事情有一就有二,今后读书人一有不瞒,就来叩阙上书,今天要求贬谪这个大臣,明天要求贬谪那个大臣,那岂不是乱套了?
  而且这会带坏风气,万一军中士卒依样学样,稍有不满,就聚众而起,那大秦想不亡都不行啊。
  “传本王旨意,让国子监祭酒罗万藻万来把监生领回去,其他士子若再抗旨不遵,则一律革除功名。”
  秦牧态度如此强硬,大出司马安意料之外,他当即劝道:“秦王,不可,此举不但平息不了事态,只会让事态进一步激化。”
  司马安的话让秦牧想起一现象,有明一代,读书人以挨板子、挨廷杖为乐事,你越是硬来,他们越是顶撞,甚至死也不怕。大有头可断,血可流,信念不能改之势。
  确实,如果外头的两三百个士人不退让,冒着被革除功名的代价继续坚持,那么这将是一个两败具伤的结局,自己一次革除了几百人的功名,这对自己的声望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秦牧想了想,提笔唰唰写下一道题目交给韩赞周,吩咐他出去如是施为。
  韩赞周拿着秦牧出的题目再次回到王府大门,大声对府外的士子喊道:“秦王要考诸位士子一道题,如果诸位士子答出来了,秦王会考虑诸位士子的建议;如果答不上来,则说明诸位还应以学业为重,请立即回去潜心求学,将来好报效朝廷。诸位士子,可愿接受秦王的考校呀?”
  四周围观的百姓沸腾了,叩阙上书变成这样,千古未闻,有趣,真有趣,人们大声喊着,要求叩阙上书的两士子接受考校。
  两三百个读书人面面相觑,能不接受吗,不敢接受说明你们就是一群饭桶,一群饭桶有什么资格叩阙上书?
  于是,大家纷纷让韩赞周把题目念出来,韩赞周说道:“秦王日理万机,时间有限,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或许普通的民众也能答得上来,现在给你们十鼓的时间,你们听好了。”
  外头围观的百姓都静了下来,两三百读书人也屏住了呼吸,聚精会神地等韩赞周出题。
  机会难得,谁要是先答出来,那绝对是一举成名天下知啊,这样的机会一生都不会有几回,谁能不卯足了劲?
  韩赞周一边把秦牧写下的题目展开,一边大声朗读:“诸位看好了,这就是秦王出的题: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诸位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韩赞周一念完题目,这边的侍卫立即开始击鼓,咚!咚。。。。。。。。鼓声仿佛一声声地击在两三百士子心头上,震人心魄,眼看十鼓已经过半,不少人竟急得额头直冒汗;
  不能不说秦牧挺阴险啊,这牛皮大鼓咚咚地击响,还真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计算,加上这样一鸣惊人的机会实在难得,越是希望把握住这个机会,心情越紧张,心情越紧张,就越算不出来。。。。。。。
  结果十鼓过了,两三百个读书人脸色涨红,硬是没有一个算得出来。
  围观的百姓中,一个茶行的小伙计实在忍不住心头痒痒,出来答道:“小人知道,小人知道这寺里有多少个僧人!”
  韩赞周笑容可掬,就象一个大善人,呵呵地说道:“好,你来答,若是答对了,咱家赏你二两银子。”
  那茶行的小伙计顿时象打了鸡血一般,激动得满脸涨红,大声答道:“六百二十四,这位公公,寺中一共有六百二十四个僧人,可对?”
  “答对了,有赏!”韩赞周让那个小伙子上前来,然后掏出两张大秦宝抄赏下。
  外头的百姓论议纷纷,笑声阵阵。
  里头的两三百士子则十分尴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脸皮薄的悄悄退入了外头的人群,开溜了。
  几百个号称读书种子的人都答不出来,还不如一个茶行的小伙计,这脸往哪儿搁啊?
  开溜的人越来越多,一场声势浩大的叩阙上书大戏,竟然就此无疾而终。
  此事飞快地传开,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人所津津乐道。
  估计那两三百读书人离开之后,恐怕个个都会挠着脑袋拼命地算,虽然都知道答案是六百二十四了,但这六百二十四是怎么算出来的,不弄清楚,这辈子在人前还怎么抬得起头来?

  ps:月票竞争好激烈,还有四天时间,别人正在猛追,俺一边夹臀一边码字,动作十分怪异,兄弟们行行好,多投几票啊,护菊,求月票护菊!
  。(未完待续。。)


第497章 帝王之怒(求月票)


  劝退两三百士子叩阙上书后,朝堂上并没有因此平静下来,每天进谏的奏章仍是象雪片一般飞来。
  三日一次的朝会上,御史言官们也仍旧不依不饶,锲而不舍地进谏,尤其是带头进谏的马唯中和沈青阳,没有丝毫因风色变化而退却的意思,俨然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卫道士。
  这天在朝会上,秦牧实在被吵得不耐烦了,于是好言解释道:“诸位大臣,自古以来我泱泱华夏皆是男耕妇织,本王用女子纺织刺绣,这本来就是她们该做之事,有何不妥?至于招女子入军中护理伤员,这也是侍候人的工作,对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何曾有损?
  诸位大臣,如今天下战乱连年,导致严重的男女失衡,诸位大臣的俸禄能养得了多少个女子?本王组织妇女纺织刺绣,入军中护理伤员,一来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二来可以安置这些无依无靠的妇女,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诸位大臣何必食古不化,一再反对呢?”
  马唯中立即反驳道:“秦王用女子来纺织刺绣,这一点臣等不反对,但大可让她们在家纺织,秦王鼓励商人成立大型纺织厂,鼓励女子走出家门,抛头露面,这岂不有损妇德?”
  沈青阳也驳道:“自古以来,男力耕于外,女力织于内,遂至家给人足,百姓安居乐业。秦王反其道而行,这是但坏了纲理伦常,也使百姓难以自安。。。。。。”
  “尔等不必再说了。”秦牧打断沈青阳,他深知再辩下去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于是下令退朝。
  这样接连十天之后,经秦牧传召,一直在招抚浙江的东阁大学士路振飞,迅速赶回了金陵。
  另一方面。忠贞侯秦良玉,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很快赶到了金陵。
  这两人都可谓是劳苦功高,浙江能迅速稳定下来,路振飞当居首功。
  这几月以来,他不畏寒冷和劳累,走遍了浙江十一府,重建州府构架,任贤选能,安抚民心。功莫大焉。
  而秦良玉同样不逊色多少,她以七十高龄,加上在四川所具有的崇高威望,前后招抚了川东二十六个土司,让本来十分复杂的川东局势迅速稳定下来。比秦牧特派入川的吴晋锡所发挥的作用还大。
  这两人到京,秦牧都给予了非常的礼遇,亲自出城迎接。
  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出城迎接大臣,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少有的事情,通常只有大将出征。取得重大的胜利班师回朝时,国君才会出城迎接。
  秦牧给予路振飞与秦良玉如此之高的礼遇,让纷纷扰扰的朝堂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大家都感觉到了不寻常的意味。
  秦良玉德高望重。又是秦王的“堂姐”,秦王出城迎接也就罢了,路振飞功劳虽然不小,但绝对还没高到足以让一国之君出城相迎的地步。
  秦王这么做。一下子就把路振飞拔高起来,大有盖过朝中几位内格辅臣的势头,这其中意味深长啊!
  果然。就在朝野纷纷猜测的当口,内阁次辅诸葛敏突然上表请求外放,秦王也不客气,一下子将诸葛敏下放到了贵州都匀府任独山知州。
  另外,礼部尚书堵胤锡更是外放到刚刚刚打下的云南,出任由王弄土司改成的文山州知州。另外被外放的还有吏部左侍郎王熙,刑部郎中覃相,礼部郎中刘极光等八人。
  这个结果一起来,朝野一片风声鹤唳,这说是外放,分明和判死形差不多啊!
  看看这些外放的地方,无不是被视是蛮荒烟瘴之地,堂堂内阁次辅,一下子被撸到贵州独山去,拿地图找半天,也找不到,而且这辈子恐怕再回到朝堂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了。
  就连掌管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邵华,也莫明其妙地被罚了半年俸禄。
  这还没完,沈青阳和马唯中俩个反对最激烈的人,一个被发配去织布,一个成了光荣的“白衣天使”。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汉武帝与狄山的故事。当年狄山反对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说什么兵者凶器,未易数动。。。。。不如和亲。
  汉武帝于是把这个腐儒打发去守边,未几,匈奴来,狄山没能用仁义道德说服匈奴人,被砍头。
  如今,沈青阳、马唯中的遭遇与狄山何其相似也!
  这一系列的突变,就象一个重磅炸弹,把群臣炸得晕头转向。
  只要不傻,都能猜到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谁也没想到,秦王一怒,后果会如此严重,朝堂上终于消息消息停了,安静了!
  各级官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本着多做事,少说话,免得若祸上身的原则,朝堂的风气为之一变。
  不出所料,秦王随后迁路振飞为建极殿大学士,顶替了诸葛敏的内阁次辅一职,礼部侍郎覃秋白顶替礼部尚书,艾南英为礼部侍郎。
  一翻人事调整下来,换了不少新鲜血液,通过这种手段,秦牧进一步强加了对各部门的控制力。
  有关建织造局,建纺织厂、医院、刺绣厂等事情,也再没放到朝堂上去讨论,而是责令户部、工部、太医院,等相关部门、及地方州府照旨办理,这就叫强权,做了再说。
  事情暂告一段落之后,秦牧抽时间举办了一场家宴,隆重宴请秦良玉。
  秦良玉已经七十二岁,柱着龙头拐杖,由秦祚明、秦佐明扶着,秦牧带着杨芷和儿子秦业到府门迎接,一头苍苍白发的秦良玉挣开两个侄子的搀扶,便要施礼。
  杨芷不用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