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279章

明扬天下-第279章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千年以下,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摧残,曾让大诗人不胜慨叹的宫阙只剩下的一些低矮的断垣残壁,在风雨侵蚀下斑斑驳驳,默默地诉说着无尽的沧桑。
  马永贞攻取落阳后,拿出一部分军粮赈济难民,洛阳城总算稍稍恢复了一丝生气,劫后余生的百姓有了几分盼头,不少人开始艰难地重建家园。
  无钱无砖无瓦,许多人就到洛水北面的隋唐皇宫遗址处挖些砖石来用。
  冯新今天刚满二十岁,有一膀子气力,挖起砖石来唬唬有声,盛唐的东西就是好,倒下的墙砖被泥土覆盖了千年,挖出来仍然完好可用。
  冯新挖了二三十块砖,停下来歇息时,忍不住望着远处城墙上的秦军,露出一脸羡慕的神情。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参加秦军。因为参加秦军就有饭吃,有衣穿,有饷拿,听说还能分到田地,家里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有饭吃有衣穿有田地,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冯新做梦都想得到的。
  现在洛阳稍有些气力的男子,都争着去当兵,冯新也想去,只是家中有病弱的老母。他要是去参军的话,就没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了。
  想到家中的病弱的母亲,冯新连忙起身,奋力挖掘,要尽快挖够一担砖好回家,当!锄头落下时,下面突然传来一声金铁之声。
  冯新一惊,连忙看自己的锄头,这锄头可是家里唯一值钱的家什了。只见锄头上缺了一个小口子,让冯新十分心痛。
  接下来他小心翼翼地往下挖,想看看地下到底是什么东西,盘开四周的砖石。一个铁匣子露了出来,铁匣子上锈迹斑斑,还有大火焚烧过的痕迹。
  这铁匣子里会不会装着以前皇宫里的宝贝呢?冯新一颗心莫名地收紧,紧张得满身是汗。他迫不及待地用锄头敲开铁匣子上的铜锁,打开一看,但见匣子里满满一团烂锦。已经腐朽不堪。
  冯新大失所望,长长吁了一口气,有些不甘地伸手撩拨了一下匣子里的烂锦絮,这一撩拨,忽见一道玉光露出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惊得冯新不禁惊呼一声。
  一些在附近挖砖石的人听着冯新的惊呼,纷纷围过来,“哎哟,看看冯新挖到了什么宝贝。”
  “大家快来看啊,冯新挖到宝贝了。”
  众人嚷嚷之中,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冯新后悔莫及,一下子合起铁匣子紧紧抱在怀中,警惕地看着众人。
  “冯新,东西是你挖到的,大家也不敢跟你抢,马都督的告示不是早出来了吗,抢劫那可是大罪。”
  “对对对,冯新啊,打开看看嘛,我们就看看。”
  “就是,说不定你不知道东西值不值钱,还是大家帮瞧瞧,免得你被人骗哩。”
  七八个人围着冯新,七嘴八舌地鼓噪着,冯新哪肯呀,挖起的砖也不要了,用破衣裳包起铁匣子,拿起锄头就往家里跑。
  到家之后,冯新将破旧的大门一关,看看不放心,又搬来一块石磨顶住大门,才兴冲冲地往房间里跑:“娘,娘,孩子挖砖的时候,挖到宝贝了,娘,以后孩子有钱了,可以给你卖药治病了。。。。。。。”
  房里光线很亮,除了一张破木板床,可谓是家徒四壁,墙壁上还到处是破洞,一道道光线射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
  破木板床上躺着一个病容满脸的老妇人,头发已经花白。
  她艰难地说道:“儿啊,你说什么呢?挖到什么了?”
  “娘,您看,是一块玉,好大一块玉。。。。。。。。”冯新跪在床前打开铁匣子,小心翼翼地拨开烂锦。
  老妇人睁开浑浊的双眼,尽量撑起上身,细看儿子手上的东西,但见好大一块玉,上面雕着五条龙,交缠盘旋,栩栩如生。
  “儿啊,翻过来让娘看看,这好象是一枚大印章。”
  “哦,娘,您详细看,管它是不是印章,这么大一块玉,拿出去卖,够给娘亲买药治病的了,咦,这一角还镶有些金子,娘你看。。。。。。。。”
  这确实是一块四寸见方的大印章,下面有些弯弯扭扭的字,母子俩都不认识,但上面雕的龙总是认识的,那老妇人细细数了一下,上头交缠着五条龙,一条不多,一条不少。
  “啊!”老妇人惊叫一声,倒在木板床上。
  “娘,你怎么了?怎么了?娘,您别吓我。。。。。。”冯新将东西往床头一塞,连忙去扶自己的娘亲。
  老妇人匀了一口气,焦急地说道:“儿啊,这东西咱们要不得,要不得啊,这么大的玉印,就是知府大人的大印也没这么大,上面还雕着五条龙,老天爷呀,这是皇帝才能用的宝印呀。”
  “皇帝的宝印?娘,不会吧。。。。。。”
  “什么不会,这龙只有皇帝家才有,普通老百姓谁敢在印章上雕龙画凤?这玉印这么大,还一雕就是五条龙,除了皇帝,谁敢用这个?儿啊,你快把这东西拿走,不然会给咱们家招祸的,我冯家就剩下你一根独苗了,可不能为这害得冯家连个继承香火的人都没有,你快拿走,快拿走。。。。。。。”
  老妇人不断地催促着,仿佛随时会有人撞门进来抢劫杀人似的,冯新一下子也慌神了,哆嗦地问道:“娘,这可怎么办?您让孩子儿拿去哪里?”
  “这。。。。。。。。。儿呀,马都督是个好人,要不是他拿军粮赈济百姓,咱们娘俩怕是已经饿死了,你把这东西拿给马都督吧,说不定还能换几个赏钱,你呀,不是那个命,这东西留着定是要招祸的,快去吧,快去。。。。。。。。”
  冯新是至孝之人,被母亲连连催促,连忙应下,将玉印重新装入铁匣子后说道:“娘,您放心,孩子一定把这玉印交给马都督,反正孩子也是想拿它换钱给娘亲治病,留着又不当吃,娘亲等着,等马都督给了赏钱,孩子立即给您买药回来治病。。。。。。。。。”
  冯新挖到宝物的事情,很快就在城里传开,一时众说纷纭。
  就连马永贞也听说了,不过他没有太在意。勒克德浑正在猛攻虎牢关,螯拜在猛攻孟津关,洛阳承受着两面夹击,已十分吃紧,这种情况下,马永贞哪里还有心思去管谁挖出什么宝贝?
  他将大部分兵力都派过去了,但因伤亡惨重,兵力渐趋吃紧,不得不从洛阳附近就地征兵。
  更让他忧心忡忡的是粮草和武器的补给,武昌到洛阳,千里迢迢,后勤补给困难,为了稳住洛阳城的百姓,还不得不从紧张的军粮中拿出一部分赈济百姓,否则难保活不下去的百姓不会生乱。
  “报!马都督,衙门外有个叫冯新的人,说有什么宝贝献给马都督您。”
  门外有亲兵来报。马永贞正忙着,头也不抬地说道:“这等事不要来烦我,什么宝贝让他拿到别处兜售去,传我命令,让函谷关的高一功再抽调两千人马驰援孟津,快去。”
  “喏。”

  ps:恭喜华夏~黄帝成为天扬天下宗师,从山渐青到明扬天下,感谢一路的陪伴与鼓励!
  今天继续三更,这两天兄弟们的月票比较给力,俺也不能懈怠,哪怕是手写,也要赶出三章来,也希望兄弟们继续给力支持吧!(未完待续。。)


第322章 金秀才


  南江一带多为低洼的平原,水道纵横,湖泊众多。
  唯独江阴枕山负水,水环峦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在江南来说,也算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苏谨一万人马在海寇顾三麻子的帮助下,成功渡过南岸之后,没有立即杀入江阴城中,而是趁势夺取了江阴东北面的黄山,黄山蜿蜒沂流而西,如群蛇怒逐,屏蔽着锦绣江阴的楼宇沃野。
  至此,江阴之战已经彻底变成了苏谨与清军之间的战争,艰难坚守了两个月之久的江阴军民,反而成了壁上观;
  应付苏谨之余,清军没有余力再去攻打江阴城,而城中的军民伤亡惨重,武器缺乏,也没有能力出城参与大战。
  苏谨依托黄山扎营,与清军大小十余战,彼此互有胜负。而接到命令的袁宗第,也沿着苏谨走过的路线杀到江北,准备与苏谨汇合。
  江上的顾三麻子此时正在率部攻打靖江县,靖江是江心的一个大岛,原名马驮沙,洪武年间才在岛上设县,因其居长江下游,与江阴隔水相望,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洪武帝乃赐名靖江。
  顾三麻子趁苏谨大战清军之际去攻打靖江,有趁火打劫之嫌,不过苏谨目前有求于他,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顾三麻子自号忠义王,倒还真有几分义气,攻下靖江后获得的粮草,还卖了一些给苏谨,苏谨说没带现银,先欠着。顾三麻子也不计较,欠着就欠着,也不怕苏谨将来赖账。
  苏谨让他帮助袁宗第一万大军过江。他也没有二话,带着船队充当摆渡客去了。
  见他如此热心,苏谨就动了心思,打算有机会就招安这个顾三麻子。
  清军在江阴城下耗了两个月,师老兵疲,此时虽然人多势众,但士气不振,袁宗第过江之前,苏谨就与之战了个平分秋色;
  等袁宗第成功渡过长江之后,苏谨就让他分兵数路。袭击清军后勤补给。
  有各地的夜不收和当地百姓提供准备的情报,袁宗第一击一个准,三天时间,袭取了清军两批粮草,不但解决了秦军自身的粮草供给问题,还让江阴城下的清军陷入了粮草不继的困境。
  原来带几百人来支援江阴城,被清军打得全军覆没的金秀才,竟然又组织起了两三百乡勇,前来声援。金秀才名磊,字贡南,他带来的人不多,但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以前清军势大。很多人不敢轻举妄动,有了苏谨大军来援,再见金秀才又组织起乡勇,并得到苏谨的重用。于是有心人纷纷效仿,组织乡勇,少则数十人。多则三五百,纷纷前来支援江阴。
  数天时间,前来支援的乡兵竟达到两万七千人。
  苏谨没指望靠他们来战胜清军,但这些乡兵熟悉地形,用他们来伏击清军的后勤运输线却很合适;
  更重要的是,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