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蹇将军说得对,”戏志才趁热打铁,他见蹇硕有所意动,在一旁怂恿道:“古人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蹇将军贤兄弟并不是抗命,反而为陛下分忧。”
“校尉大人,你看是不是先差人禀告圣上?”蹇硕有所迟疑。
“将军此言差矣,”戏志才言出如刀,不给他思考的机会:“兵贵神速。我们能安安稳稳地在这边操练,不过是因为此处与任何郡守都不沾边。”
“戏某敢肯定,我们的使者出营,能否走出幽州地界都是两说。”
“不能吧?”蹇硕一惊:“谁人竟敢拦截派往雒阳的使者?”
“滕述敢!”赵齐欢忍不住说道:“他不知道扣留殷家人是欺君之罪吗?他知道,可他还是这么做了。反正这里天高皇帝远。”
蹇硕还待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乐浪郡,也不是滕述的地盘。
话头却被戏志才接了过去:“不仅仅是滕述,这里的哪一个郡守,都没有把雒阳放在眼里。除了渔阳郡,你看看哪个郡给我们的兵卒是精兵?”
蹇硕不说话了,他心知肚明,就算只是在禁军里呆了一段时间,军队的士气,一看就能分辨出哪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强。
大家在这里训练,就是由于各郡派来的兵源实力参差不齐。
要不然,渔阳郡的士兵在公孙瓒的带领下,也不可能成为护鲜卑校尉账下首屈一指的精兵。
其他郡派来的兵卒,看上去还是精壮,不过稍微懂军事的人都能看得出来,那些不过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新招士兵,匆忙上阵不啻于送死。
赵家这些年在辽东已经根深蒂固,称之为本地的地头蛇也不为过。
赵齐欢当仁不让,成了队伍的向导,他在辽东四郡之内,十分熟稔。
一行十多人的队伍,到了辽东郡守府上,蹇硕拿出圣旨和御赐宝剑,直接到校场上挑选一千精壮的骑兵。
而后,又隐于茫茫雪原之中,连旗帜都没有打,悄然向乐浪郡进发。
第九十章风起王险城
高句丽的起源,不过是箕子朝鲜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因为其姓高,侯国名为高句丽。
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比较紧密的部族联盟,国内尽管曾经发生过叛乱,高家子孙被人杀掉,可继任的傀儡还是姓高。
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因其不断壮大,才引起箕子朝鲜的关注而分封。。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
其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春天,慕本王派遣将领攻打东汉的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四郡。
但东汉辽东太守蔡彤用恩德信义招引高句丽民众,并通过和亲使两国的关系得以恢复。
可以说,在高句丽的法装壮大过程中,王权衰落的时候,就不断和中原王朝修复关系。一旦其羽翼丰满,又掉过头来侵袭中原王朝的疆域。
此代高句丽王,名为高渐离,没错,他十分仰慕汉朝文化。名字根据历史上燕国击筑送荆轲的高渐离命名。
他即位的时候年龄很小,不少大臣都趁机壮大自己的部族。
待到年长,才发现整个国家成了一个空壳,命令出不了丸都城。
高句丽的北面、东面。是沃沮、扶余,西边为鲜卑,南面是大汉。
北面和东边,相当于世仇,要不然一代又一代的高句丽人也不会想方设法。从汉庭手里夺取土地,只是想着强大了再回头收拾他们。
至于西部的鲜卑,是不敢的,那本身就是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要不是由于白山黑水森林广布,并不适合放牧,不然早就打过来了。
因此,对于高句丽来说,风雨飘摇的年代,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南边的大汉。
玄菟郡与乐浪郡与高句丽接壤。现在几个跃跃欲试的部族,都在明里暗里与玄菟郡勾结,所以,高渐离唯一能够接触的,就只有乐浪郡了。
滕述对偏居一隅的弁韩并不感冒,很多时候,其他两韩针对殷家后人的军事行动,都有他的示意。
只有一个混乱的三韩才符合乐浪的自身利益,不然他这个郡守也就失去了在雒阳朝廷的重要性,说不定随时都会撤换。
然而。混乱的高句丽就不一样了,如果他不想办法,就会被玄菟郡的公孙家抢了先手。
听说高渐离到来,滕述根本就没有迟疑。着人带到自己的密室里面相见。
他看了看眼前的高句丽王,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容犹如中年。
“不知额下来我乐浪何事?”滕述心知肚明,不过谈判就是这样,谁先开口,谁就占据了被动。连赵云都明白。他都老狐狸了,如何不清楚?
由于高句丽与汉庭之间,现在的关系并不友好,时战时和,他也不可能称对方什么王之类,又没统属关系。
高渐离之所以敢大摇大摆的过来,他料定汉庭这边根本就不会扣押自己。
不然,一个混乱的高句丽,各个部族之间天天因为利益战争,大量的民众流离失所,会给本就混乱的玄菟、乐浪压力大增。
“小王此来,太守大人想比也已知为何而来。”高渐离心急如焚,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和他在这里闲聊。
“难道额下就不怕本官和公孙家一样?”滕述嘴角含笑:“看你们内部打生打死,最后找一个听话的扶持上位就是。”
要讲机变权谋,他行,人家高渐离也不弱。
想想看,从小就在勾心斗角中慢慢成长,他的身边下人,都遍布了各个部族的探子。
这次说是大摇大摆,其实也就是没有经过化妆,在大汉疆域,根本就没有人认识这个足不出户的高句丽王。
或许那些部族的人,都认为自家的王不过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傀儡。
可他们谁又清楚,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高渐离经常和高氏族人一起打猎,时时练武。尽管没有导引术傍身,其技击之术,在整个高句丽都算是顶尖的。
他昨日下午就说出城转转,到了让人不注意的地方,马上换了王的装束,犹如一个普通的高句丽人。
好在他也不是第一次乔装独行,自小就学习汉话,星夜兼程,终于来到了王险城。
“公孙家本身就是辽东的大族,”高渐离疲惫的脸上掠过一丝狡黠:“滕大人难道任由其做大?小王可知道,目前和玄菟郡联络的部族不在少数。”
“可你要本官怎么帮你?”滕述站了起来,手撑在案板上,虎视眈眈地看着他:“本官对你们的形式很是了解。”
“没错,名份上,你是高句丽的王。但是,你能掌握到手里的兵力有多少?禁军?开玩笑,你们差不多都是各个部族的派系!”
“满打满算,你手里才有不到一千人的力量。”
他拍了拍手,外面有人应声进来,那人三十多岁,看也不看高渐离,恭恭敬敬叫了一声:“滕大人!”
“对于你的王叔你还是认识的吧,”滕述嘴角不无嘲讽:“和你相比,他手上的兵力是你的五倍,你来教教本官,我该帮谁?”
“王叔,你不能这样!”高渐离噌地站了起来:“我们高家现在高句丽式微,需要你与我同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
此人叫高尚德,乃现任高句丽王一母所生的弟弟,他笑了,有些张狂:“你父亲在日,就百般打压我。”
“天可怜见,他死了。你以为是我愿意扶你上台吗?那时要是我露出半丝想法,那我也会被他们不明不白阴死。”
“你还是好好地在王险城呆着吧!”高尚德说完,在先走出房门的滕述身后离去。
PS: 晚上回家写另一章,目前没有头绪。
第九十一章王险城外
赵云所部的前锋军,这几天一直都在向西缓缓移动。反正在寒风中行军两个时辰,然后就安营扎寨,第二天同样如此。
对士兵来说,有些苦不堪言,除了行军,还得顶着刺骨的寒风训练。
不过,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往他们从没想过,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对周遭环境的抵抗力越来越强。
其实,普通的士兵没有什么的,只要你给吃给喝,而且也讲明了身死过后有丰厚的抚恤,一个个连死都不怕,何况训练?
况且每一天,这支部队的最高将领赵云都会和大家一起,站、跑,一丝不苟。
天色已入夜,中军大帐里照例灯火通明,不过人却少了很多,甚至称得上冷清。
“你觉得叔父会采取行动吗?”今天,徐庶已经不是第一次问这话了。
说起来好笑,他也是青史留名的人物,想不到竟然有如此可爱的一面。
“你认为大兄猜不出你的意思?”赵云灿然笑道:“元直,当日在书院里,大家都是纸上谈兵,不管是你还是大兄都一样。”
“我相信你的才智,同样对大兄的能力也是毫不怀疑。”
说完这句话,才发现有些不对,因为徐庶自打赵孟留下戏志才以后,就有了心结。
他总觉得,自己还入不了老一辈的法眼,不管是对根赤部还是在玄菟郡,说话的时候少了很多。在每次出言之前,总要深思熟虑一番。
其实,就是赵孟年岁已大,他喜欢要一些老成持重的人跟在身边。相比稳重的戏志才,徐庶不管在年岁面容上都显得稍轻。
更何况,整日里还有赵满那个故意跟他唱对台戏的人在,两人经常为一些事情争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