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春秋战国 >

第139章

春秋战国-第139章

小说: 春秋战国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驾着车绕道走了。




此时,孔子离开鲁国已经十年了

在回卫国路上,孔子对弟子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项橐虽小,可懂得不少,也是我之师也。”冉求说:“夫子虚怀若谷,必能教化天下。”孔子哭笑着道:“这些年来,我一直是条丧家之犬呀。”众弟子都掉下了眼泪,孔子打圆场说:“我们要开心些,你们谈谈各人志向吧。”众弟子擦干眼泪,子路首先说他可以治理千乘之国。孔子点头不语。冉求低调一点,说只想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治理三年能让百姓过上富足日子,不过礼乐教化方面,自己还不行,得依靠贤德君子。孔子认可冉求有这样的才能,向他说:“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冉求可以去当总管。”还说,以冉求的才艺,从政是绰绰有余。

    谈到这儿,有一帮人急匆匆赶来,高声呼喊,寻找孔子。这帮人为首者,是鲁国季氏家臣成万。他们随车捎来了十坛陈年老烧,坛口的封泥打开后,香气扑鼻。酒从坛子里倒出来,像油一样粘稠挂碗。见鲁国老家来人,孔子师徒都十分兴奋。

    成万告诉孔子:季孙斯在开春时节去世了,临死前,他让人用轿子抬上,绕曲阜城看了一大圈。季孙斯说,鲁国本来有机会兴旺称霸的,只因为他做的不好,没能留住孔子。因此,他叮嘱儿子季孙肥,在他死后,一定要招孔子回鲁。季孙肥任相国以后,立时想派人请孔子,可是大司寇公之鱼却反对。他说,孔子现在已经是大名士了,当年,先君用过他,没能善终,为天下诸侯耻笑。如今再招孔子,你有把握取得好结果吗?孔子那个人,可不是那么好侍候的。如果再闹崩,又该被人笑话了。还不如干脆招他的弟子,比如冉求,是从政的好手。季孙肥说,冉求一向机谋善断,就召他回来吧。

    孔子见成万如实相告,没对公之鱼等人心生厌恶,反而心情十分高兴。此时,孔子离开鲁国已经十年了。十年后,季孙斯终于后悔、认错。孔子当即答应让冉求回到鲁国。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孔子谆谆教诲冉求:“召你回国本身,说明鲁国对你信任、重用,你要发扬擅长政事的优点,成大器,干大业,竭诚辅助相国治理好鲁国。鲁国是周公姬旦封地,礼乐制度完备,治理好鲁国,各国诸侯定会仿行,天下归仁的日子就不远了。”冉求问:“听到聘请就该去做吗?”孔子答道:“听到了就该去做。”冉求心酸地说:“我实在不愿意离开夫子啊,还是让别的弟子代我去吧。”孔子劝道:“那怎么行呢?学以致用。如今你有了学问,鲁国又想用你,这正是机遇,怎能不去呢?”冉求点了点头,向孔子请教:“既然如此,我该怎样处理政事呢?”孔子说:“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以仁、礼、德从政,讲求诚信,精思慎做,见贤思齐,有错改之。坦荡荡,浩浩然。”孔子一口气讲出了许多重要原则。冉求流着泪说:“请夫子放心,我定全力去做。”

    冉求临走前,向子路说:“一旦有机会,就想办法请夫子回鲁国。”子路说:“夫子回鲁国容易,但他需要一个台阶。你现在回鲁国,就是要好好给他搭这个台阶。”冉求答应后,与成万等人回到鲁国。

    孔子与子路等人又到了卫国。卫国知道孔子之贤,想请其执掌国政,孔子谢绝了。卫国大夫孔圉,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不在时,孔圉便向其弟子请教。孔子说:“孔圉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可敬也。”孔圉妻子是卫灵公之女伯姬,她是卫蒯瞆之姐。孔圉去世后,儿子孔俚继承孔圉的官职。孔俚知道子路忠勇,便请其做自己封地孔邑的邑宰。

    子路问孔子:“夫子,听到聘请就该去做吗?”孔子答道:“有师傅在,有兄弟在,如何能一听到就去做呢?”颜回不解问:“冉求、子路同样问一个问题,夫子您却给了两种回答,这是为什么呢?”孔子答道:“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激励他勇敢去做。子路你好勇过人,所以我限制你太过刚勇,这是因材施教。”子路说:“我一定认真记住夫子的话,但我从年少时就想从政。”孔子见子路心切,便答应了,于是子路就去孔邑做邑宰。

    子路做了邑宰后,想起自己生长在贫穷之家,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年轻时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现在自己发达了,有钱有粮了,可是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路非常伤心,突然想起师傅的恩德,便派人去请孔子前来。




孔俚母亲伯姬和孔家貌美家臣浑良夫通奸

“布谷、布谷……”杜鹃鸟在啼叫着。在春夏之交,颜回赶车,孔子去看望子路。出了卫国都城濮阳不远,只见土地干裂、尘土飞扬、小麦黄弱、春地白茬,给人凄凉之感。但入孔邑之后,却别有天地,田野里、沟渠旁、小河边,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一派升平景象。有的筑渠,有的挖井,有的引水,有的浇麦。小麦绿油油,春播的黍、稷、粟、禾等小苗全都旺盛。孔子不由自主地赞叹:“子路才上任不久,政绩就如此之好啊!”太阳落山时,孔子见到子路。子路满身泥土、满脸汗水,原来刚刚去田间劳作回来。孔子知道子路的伤心后,就又赞叹子路:“生时尽力,死时尽思,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与子路临别时,孔子再三叮咛:“你刚且勇,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可鲁莽。”子路一再答应。

    孔俚母亲伯姬和孔家貌美家臣浑良夫通奸,一发不可收拾,意想成婚,伯姬让浑良夫去找卫蒯瞆相助。

    却说当年卫蒯瞆与儿子卫出公争国,不久战败,阳虎被杀,晋、齐军各自撤回。这浑良夫找到卫蒯瞆,直言说道:“我帮你回国当国君,但事成之后,你要让你的姐姐嫁给我。”卫蒯瞆答应。浑良夫想到自己如果成就了这等事,必然要屡次作恶,危险多多,于是又请求道:“你还要赦免我三次无罪。”卫蒯瞆再次答应。

    卫蒯瞆和浑良夫当即偷偷回到卫国国都濮阳,潜藏在孔俚府中,躲藏在伯姬室内。到了晚上,他们趁孔俚入厕,劫持了他。卫蒯瞆威胁孔俚道:“如果你拥护我,立我为君,我就厚赏你。否则,我就杀掉你。”孔俚见浑良夫在旁,已明白来龙去脉,心里暗怨自己管家不严,以致自己受害。孔家家臣栾宁发现出事,急忙跑出,报告子路。

    子路一听,急忙从孔邑赶回,等赶到濮阳,城门已经关闭,守城关吏对子路说:“孔俚大夫已被劫持,你还入城干什么?”子路说:“我最厌恶食人俸禄,却临难脱逃。我子路不是那种不忠不义之人,所以紧急赶回。”这时,正好有人从城中逃出,子路趁城门打开之际,冲入城内。子路仗剑赶到孔家,前去搭救孔悝。卫蒯瞆、浑良夫一伙迎战子路,子路以一敌众,渐渐不支,先是被人将帽缨砍断,后又被刺成重伤。子路目毗尽裂,用力将帽缨重新结好,朝天空说道:“夫子教我,君子虽死,帽冠不能不整。”说完慢慢死去。

    孔俚无奈,只得支持卫蒯瞆,召集诸臣拥立卫蒯瞆为君,即卫庄公。卫出公卫辄闻听自己父亲捉住孔俚,孔俚一伙拥护他做了新君,自己便携带宫中珍宝,悄悄乘车溜走。卫庄公即位后,立次子卫疾为世子。




有约在先,免其三次不死

孔子闻听子路牺牲,掉着泪叹道:“子路呀子路,你没有记住我对你的劝告呀,以致招来灾祸。”孔子正在掉泪时,忽有卫庄公使者到。使者见到孔子说:“我国新君对先生您十分敬重,特派我来向先生献上美味。”孔子拜礼接受,打开一看,见是一坛肉酱,立即将它盖上。孔子问使者:“这是我弟子子路的肉吗?”使者大惊说:“是啊,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孔子说:“如果不是,新君也不会把它赐给我。”使者走后,孔子让众弟子将肉酱坛掩埋,自己失声痛哭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路不畏牺牲,真乃忠义之士也。”此时的孔子更加思念鲁国家乡。

    卫庄公即位后,怀疑孔俚是卫出公党羽,便把他逐出卫国。因宫中所藏珍宝被卫出公卷走,卫庄公便将浑良夫召来问道:“怎样才能将宫中珍宝追回?”浑良夫说:“现在世子卫疾与逃亡的前任国君卫辄,都是君上您的儿子。君上可用选择继承人为名,将卫辄召回。他若肯回来,自然会把珍宝送还。”旁边有一内侍,听到此话,就告诉了卫疾。

    卫疾大惊,当即派武士劫持卫庄公,让他立誓,不许召回已经逃亡的卫出公卫辄,而且必须把出此馊主意的浑良夫处死。卫庄公说:“可以不召回卫辄,但寡人与浑良夫有约在先,免其三次不死,这怎么成呢?”卫疾说:“那就等他有了四条罪的时候,把他处死。”卫庄公应允。

    卫庄公修造了一座宫殿,请众臣前来参加落成典礼。浑良夫穿着紫衣狐裘来到,没解下佩剑就入席吃喝起来。世子卫疾命武士将浑良夫拉下去,浑良夫问道:“我有何罪?”卫疾数落道:“臣子见君上,服饰有规定,并且不得佩剑。你穿紫衣,一罪;披狐裘,二罪;不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