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回到古代做皇帝 >

第615章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615章

小说: 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军对峙,都是小打小闹,今天我来袭一下营,明天你去放一把火。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双方斗得不亦乐乎,却收效甚微,谁也奈何不了谁。

    眼瞅着秋天要到了,契丹人的马也养得肥肥胖胖,禁军更加不会轻易出动了。虽然有了火器的优势,但契丹人的野战能力还是最强的,机动性当世一流。要是双方在野外决战的话,禁军的胜算也不怎么大。千军万马的冲锋,太过于震撼,好像沛莫能御一样。

    怪不得契丹人先前这么嚣张,嚣张是有他自己的本钱的。

    虽然禁军这些日子没有吃亏,但也讨不了什么便宜去,甚至死伤和契丹人也不差什么。

    这可急坏了一些急性子的将领,抱怨四起,就差没炸营了。

    尤其以杨怀玉为甚,他跳得最欢,叫得最凶。

    “我说姊夫,你就不能劝劝太尉吗?整天窝在营中,像个什么样子?那些契丹人在外面扬武耀威,他也忍得了?”杨怀玉向王韶抱怨道,十分不解。

    王韶却好整以暇,淡定地看着地图:“你急什么?”

    “急什么?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不计其数,这可都是百姓的血汗啊!”杨怀玉差点没跳起来。

    王韶头也没抬:“原来你在皇家军校,就学会了这个。怎么不见你把最紧要的东西学了去,倒是学些旁枝末节?”

    “还有什么紧要得过粮草?要是朝廷就此被拖垮的话,我们我们就是千古罪人了!”杨怀玉在营帐里来回踱步,显得非常急躁。

    王韶叹了口气,抬起头来:“你就不能安静会,老老实实审时度势一番吗?”

    杨怀玉怒道:“爹爹还想着看我建功立业,可我拿什么东西去见他老人家?”

    王韶一愣,随即明白了杨怀玉为什么这么急躁了。原来,杨文广的身子已经一日不如一日,眼瞅着日薄西山,没多少时日了。为将者就是这样,一生戎马,看起来威风八面,但南征北战之下,暗伤不知道有多少。

    一旦暗伤发作起来,那就是大罗金仙,都救不回来。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还是杨文广提早了许多年退下前线,休养生息,才能捱多了好些时日。要是按照正史,杨文广已经去世了。现在多活了差不多一年,已经是万幸的事。

    “你急也没有用啊!”王韶也有些发怒了,“现在契丹人兵强马壮,我们要与之决战,胜算太小。还不如就地固守”

    “就地固守,就地固守,固守到什么时候!”杨怀玉气得怒发冲冠,却找不到任何发泄的途径,青筋一条条暴起,“我还不如去边军,他们还有仗可打!”

    原来,耶律洪基不甘心南部草原被大顺占去,一怒之下发动了贵族的私军,开始化整为零,袭扰牧民。这一下可不得了,直接把边军也拖下水来,一个攻,一个守,契丹人虽然马快,却愣是占不到什么便宜。

    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被大顺官员管辖一段时间后,那些契丹人不仅不帮他们,反而为大顺边军提供了情报,让他们根本占不到什么好处去。

    契丹的贵族私军,战斗力也有限得紧,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边军除了战马稍弱,比他们并不逊色,反而更加有优势。

    打到最后,这些贵族私军见占不到便宜,只好灰溜溜地回去,都没脸见人了。

    不过有宫帐军平分秋色的例子在前,他们奈何不了大顺边军,似乎也不是一件什么丢人的事。

    只是他们没料到,“契丹人并非天下无敌、汉人也并非软弱可欺”的说法,已经开始深入人心。等到他们意识到不对的时候,为时已晚。

    秋去冬来,进入了十月,草原上一片萧瑟,天气阴沉得可怕,气温一日比一日低。哪怕是契丹人自己,也要冷得瑟瑟发抖。

    所有人都望着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飘来一场大雪。

    要是有穷酸文人在这,恐怕就要吟诵一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了。

    这确实是一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时刻,除了不曾下雪之外,天气已经冷得要命。

    禁军中军大帐里面,生着红通通的炭火,众将在议论纷纷,讨论着怎么和辽军决战。

    这也是种诊宁愿等到冬日的缘故,他们拥有轻薄的棉衣,既保暖又御寒,比起契丹人厚重的皮袄,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再加上这个恶劣的天气中,战马的因素已经下降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一旦风雪过大,战马又不是很耐寒的,岂能冒着严寒出战?

    这样一来,禁军大多是步卒,反倒成了优势。

    王韶看着激烈讨论的众将,感受着放置在一旁的,那炭火的温度,心道:“怪不得契丹人这么想要南下,原来北地是这般严寒,冷意彻骨,真不是人呆的地方啊!临潢府都这样了,再北的地方呢?”

第九百六十二章:最后的决战(三)

    禁军经过商议,终于达成了共识,只有到了一年最冷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决战时刻。

    于是,禁军上下,都在盼望着大雪快些到来。大雪来了之后,就是决战了。决战过后,将士们就能回家了。

    北伐辽国近一年,很多士卒已经免不了开始想家。

    “王子纯,你知道吗,士卒已经思家了!”

    一个胖子挑起了营帐,一股寒气登时冲了进来。

    “我说卢将军,你放下帘门行不行?我知道你胖,不怕冷,可我们怕冷啊!”杨怀玉在一旁无聊地啃着干粮,就着开水,不满地说道。

    “对不住,对不住”这个胖子正是卢尘洹,他嘴上说着抱歉,其实一点歉意都欠奉,走到了王韶身旁。

    “思家不是很正常吗?”王韶头也不抬,“士卒大多是中原人,经受不住北地严寒,情有可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卢尘洹突然感慨地念了一首诗词。

    杨怀玉取笑道:“卢将军,你啥时候这么文绉绉了?倒像个秀才!”

    军中不同社会,社会上觉得秀才是个尊称,但是在军中,秀才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了。

    卢尘洹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做声。

    “少不学无术,这是范相的词!”王韶受过不少范仲淹的教诲,一直把范仲淹当老师的,最听不得有人说范仲淹的坏话了。

    杨怀玉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什么了。

    “这首词,你就听不出其中的无可奈何?”王韶接着斥道。

    杨怀玉摇了摇头,他最多会背一首“床前明月光”,诗词这类东西,关他什么事了?

    卢尘洹却感同身受:“范相做经略使那会,见朝廷对辽国一再放纵,却不思进取,惆怅之下才写了这首词。你想想,边军已经多少年没回过家了?范相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军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这样一说,杨怀玉倒是有点明白了,这不就是当下禁军的处境吗?不过与范仲淹那会不同的是,朝廷已经北伐,他们只是暂时想家而已,而军中,也没有什么老弱。

    他们沉默了好一会,却听闻外面炸雷一样的欢呼声,吓得卢尘洹和王韶都猛地站了起来:“怎么了?”

    这时候,一个亲兵冲了进来:“将军,外面外面下雪了!”

    “下雪了?”

    三人对视一眼,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禁心中狂震。

    “决战在即啊!”卢尘洹第一个冲出了营帐,杨怀玉也醒悟了过来,想要跟出去的时候,王韶却拦住了他:“先勒令本部兵马,原地不动!”

    他们是护粮军,肯定不会这么早就上战阵。王韶估计过了,起码要等到下一批粮草过来,分发到士卒的手上,他们才会进行决战。

    与辽国决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没有充足的粮草,那简直不用奢望。

    其实大顺这几年没有了黄河水患,粮食是年年丰收。常平仓都堆满了,要不是朝廷把控着粮价,恐怕粮价都要降成了伤农价。

    朝廷大肆收购粮食,用作军粮,却也拉升了粮食的价格,算得上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是在辽国境内,粮草运送麻烦。大军消耗又大,每月都要定时运送。算起来,禁军的干粮,已经差不多要见底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手中无粮,那士气就要受到打击。

    打仗,其实打的是后勤,打的是经济。就好像今年这样,辽国脆弱的经济就暴露出来了,差点不能自给自足。许多契丹人听闻在南部草原,很多同族都分到了草地,能自己养牛羊马驼,却不用受到朝廷的剥削,大多都心动了。离得近的,已经悄悄带着家眷、牛羊投奔了大顺。离得远的,也做足了准备,计划南迁。

    这样一来,辽国的人口锐减。人口锐减,粮食也会得不到保障。那时候,就算禁军不想决战,契丹人自个都会发疯一样往禁军这里冲。毕竟在契丹人眼里,禁军有的是粮食!

    就在杨怀玉要暴走的时候,外面突然来了一个传令兵:“禀报将军,外面有四位将军,押送来了粮草。”

    王韶一愣,还没反应过来,杨怀玉就已经冲了出去:“是大哥、二哥、三哥!”

    “这小子,都快三十岁了,还是这么跳脱”王韶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

    交接完粮草后,王韶又让各部将军来领干粮,在分发到各自士卒的手上。

    做完这件事后,王韶才算松了口气:“好了,准备决战就行了”

    见杨怀玉一脸恼怒的神情,他不解地问道:“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