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回到古代做皇帝 >

第270章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70章

小说: 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蓟指淳镏疲憧此腔够崴凳裁醋孀谥穑烤褪且蝗何本樱婷媲埃强梢粤撞蝗稀U庑┤耍蒙保 

    刘氏听了陆承启这杀气腾腾的话,吓得脸色苍白,连忙把手腕上的佛珠取下,口诵“阿弥陀佛”。陆承启吓了一跳,和周芷若异口同声地说道:“母后,母后,你没事吧?”

    待得刘氏颂完一部经文,才定下心来,勉笑道:“吾儿杀气实在重了些,与先帝大为不同。不过这样也好,文宗不也是杀伐果断吗!只是吾儿记住了,还是少造一些杀孽为好。”

    刘氏菩萨心肠,见不得血腥,也是正常。陆承启也不敢再说什么过激的言语,沉默了起来。周芷若见气氛僵住了,笑道:“母后是饿了吧,臣妾去让宫女把午膳端上来吧。”

    刘氏点了点头,眼光复杂地看向了陆承启,把陆承启看得直发毛:“怎么了母后,难道儿臣脸上长了什么?”SJGSF0916

第四百一十一章:何为万家生佛

    刘氏欲言又止,一时间陆承启坐立不安,心中揣揣,还以为自己被识破了原型。毕竟自己内心有鬼,是他窃据了这副身体才做了这皇帝。平日里为何不肯常来景福殿,便是因为这样了。整个皇宫内,要说谁最熟悉原先陆承启的性子,非眼前的尊慈太后莫属了。她可是自小看着陆承启长大的,陆承启是怎样的性子,最是清楚不过了。

    所以陆承启内心深处是很抗拒见到刘氏的,见到刘氏就好似老鼠见了猫一样。刘氏乃是冰雪聪明之人,自从在景福殿耕作织布,吃斋礼佛后,更是洞察世事人心,又何尝看不出陆承启的异常?

    权衡了良久,刘氏总算是开口说道:“吾儿性情果然是与以往不同了,先前吾儿跳脱任性,老身还担忧吾儿应付不来国事。现在看来,是老身多虑了。吾儿心怀百姓,乃大顺之福,陆家之福!想来是老身****礼佛,求得满天神佛、陆家先祖庇佑,才使得吾儿幡然醒悟,立志中兴我大顺,比肩文宗。若先帝有知,定然很是欣慰。唉,先帝忙于国事,疏忽了对你的管教。姊姊又早去,老身管教吾儿又不服。请来的大儒,皆被吾儿起跑。那时的吾儿,与现如今的性子,截然不同。若不是一模一样的容貌,老身还真道换了个人!”

    陆承启听了内心震荡不已,心里说道:“当然换了个人,要是原先那个倒霉蛋,恐怕现在朝堂上还是那老奸巨猾的杨道奇一手遮天吧?陆家的大好江山,恐怕就要落入外人之手了。给这般文官折腾下去,莫说反攻辽国,便是几十年后守不守得住江山都难说……”

    宋朝的历史便是那前车之鉴,文官把弄朝政之后,弄得乌烟瘴气。这些文官大多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直到北宋轰然倒塌。文官才醒悟过来,却也为时已晚。

    不过要是让武人得了势,也是难办得紧。唐代的节度使之乱,陆承启也是知道的。都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做了皇帝后才知道,想要平衡文武,真的不是件简单的事。武人捧得高了,难免飞扬跋扈;文人捧得高了,百姓血性又没有了。想要掌握其中平衡。还真的不是说笑的。

    现如今大顺的状况便是文人太多,武将地位过低。不管是从平衡两边的想法出发,还是为了百姓,陆承启都要推行这十品官制。这可是关乎大顺以后百年国祚的制度,不管多少人阻拦,陆承启也朝纲独断,一力推行下去。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准备,有过万人的头颅要落地。

    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一下子杀掉过万人,还是公开处斩。别说大顺从来没有过,便是历朝历代都不见有这样的事。陆承启要真敢这么做,恐怕他这个杀人狂魔的外号要挥之不去了。便是史官,也不会用春秋笔法帮他掩饰的。甚至会秉笔直书,斥其为秦始皇后“最残暴之皇帝,人神共愤之”之类云云。

    好在还有《大顺民报》的引导,估计没有这么多人想触陆承启的霉头吧?要知道陆承启可不是一个心软的人,该杀的他从来没有手软过,便是二品大员的前吏部尚书陈鹤栎不一样被送上了断头台吗!血淋淋的教训还在昨日,想必那些蠢蠢欲动。想要挑战陆承启底线的官吏,也会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吧!

    刘氏见陆承启沉默不语,还道他失魂症又发作了,关切地推了推他:“吾儿。怎么了?”

    陆承启到底是见过猪跑的,假装走神的模样,先是“啊”了一声,然后连忙说道:“儿臣听了母后的话后,便一直回想儿臣先前是个什么性子。但怎么想,好似都记不起来了。”

    陆承启这一出戏演的真不错。刘氏不疑有他,反而宽慰道:“吾儿无需烦恼,过去的都过去了。再说了,吾儿如今的样子,老身也觉得很好。年前大败契丹,这份功绩,足以同文宗比肩。只是吾儿还需再稳重些,才登基三年,你便弄得朝堂激荡。若是如此下去,岂不是徒增内耗?”

    刘氏的苦口婆心,亦不能改变陆承启的决心。不过这倒是提醒了他,是不是应该放缓一下激进的脚步,先把教育搞起来再说?只要大顺境内的百姓都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念,人人都能识字读报,肯定不会被少数的读书人牵着鼻子走。

    只是教育一事,利在千秋,却急不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改造一国的思想,非得经过三代人不可。现在最稳妥的,还是把十品官制给定下来,把地方控制牢了,才大兴教育吧。

    想到这,陆承启很认真地说道:“母后的话,儿臣牢记在心。”

    刘氏是聪明人,又如何听不出陆承启话里的意思?分明是“朕知道了”的另一个版本,至于会不会听从,那就只有陆承启自己知道了。刘氏微微叹息了一声,知道陆承启已经长大了,不由她管教了。便是小时候,陆承启又何曾受她管教过?如今的小皇帝不过是顽性渐去,懂得尽些孝道罢了。

    “吾儿知道,何为万家生佛吗?”刘氏突然问道。

    陆承启一愣,这个词倒是听过,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老老实实摇了摇头。

    刘氏庄严肃穆地说道:“‘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这两句话,说的便是我大顺的两位臣子。一位是鲜于侁鲜转运使,一位是司马光司马转运使。此二人皆关心国事,以清廉正直著称。他们每赴一地上任,调任时,当地百姓都为他们供奉香火于长生牌位前。”

    陆承启似乎有所领悟,刘氏肯定不会无端端地说起这个的,他在等着刘氏的真正意图。

    “此二人中正纯良,却受人利用,陷入党争之中。先帝恼怒他们不识大体,也怜惜其才,把他们贬出京城,没想到反倒成全了他们的名声。他们皆是良臣,也是干臣。却不能在朝中为天子出策,吾儿可知为何?”刘氏淡淡地说道,陆承启这才醒悟过来,刘氏是要教陆承启用人之道啊!SJGSF0916

第四百一十二章:天家之人不简单

    “却是为何?”陆承启遂了刘氏心意,追问道。他自己也摆正了态度,认真听了起来。他虽然有着超越千年的见识,但用人御下方面还是欠缺火候,重生前他没机会领导人,重生后成了一个领导一国万万百姓的皇帝,他时常有如履薄冰之感。这也是他为何要成立监察司的缘故之一,为的是避免埋没了人才。

    这不,刘氏口中的鲜于侁,陆承启便没有听说过。司马光倒是如雷贯耳,这个可是《资治通鉴》的作者,有数的大文豪。只是没想到司马光居然真的在这个时空出现了,不过想想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既然王安石都在,作为他的死对头司马光出现了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刘氏见陆承启认真的模样,知道他开始倾听了,便接着说道:“他们二人过于正直,说得难听点,只认死理。在朝为官,或能洁身自好。但一旦党同伐异之时,他们难免不为别人所利用。老身敢保证,以他们二人的性子,得知皇上要推行新政,定然会上书劝谏的。”

    陆承启笑道:“这么说来,他们倒是恪守中庸的君子。”

    刘氏叹道:“朝堂之中,君子最是要不得。看似大顺是我们陆家的,其实不然。陆家不过顺应天时,占据皇位罢了。真正话事的,还是这些士子。从来都是听说过马上得天下,还要马上治天下的。前朝虽是胡人立国,也得重用汉臣,与汉人通婚。几代下来,胡人亦和汉人无异。吾儿须得记住了,你若失了士子的心,这皇位怕是不稳啊!”

    这些话,陆承启是不敢苟同的。士大夫再厉害,不过是一群文人罢了。想要造反,还得靠泥腿子。陆承启要做的,便是把士大夫的根基拔起。在百姓心中,换上他们自己的思想。到了那时候,人人知书懂礼,皆能看报明是非。士大夫又拿什么蛊惑人心?刘氏的思想,还停留在愚民阶段,认为百姓只有乖乖地呆在土地上,才是良民。而陆承启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是知道愚民危害的。自然是要反其道而行,决意要全民教育,开启民智。

    刘氏说了这么多,无非还是想劝谏陆承启,不要推行十品官制,使得君臣离心离德。这便与陆承启的初衷违背了,他说什么都不肯妥协的。但刘氏的一番话,也暴露了自己的政治智慧,陆承启不由地在心中叹道:“天家的人,果然都不是简单的货色!这尊慈太后。要是想学宋代刘太后的话,简直易如反掌,却为何不这么做,倒是让人费解了。或许她真的清心寡欲,一心向佛吧……”

    心中如是想,嘴上却恭恭敬敬地说道:“母后教诲,儿臣记下了。”

    尊慈太后刘氏见陆承启这模样,知道自己的一番苦心还是失败了。还待说些什么挽回陆承启坚定的心志时,却听得内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便止住了话头。不多时。皇后周芷若便领着一干宫女,端着食盒进来了。

    周芷若吩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