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青最怕的就是这一招,他志向远大,可惜老来才走运,阶官达到正二品,堪比六部尚书。若是此际退下,没有过多功绩,那如何能行?听了陆承启这句话,狄青也是没了脾气,老老实实地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是狄青惹不起的,可朱大光却是能欺负的,狄青转移了目标,沉下脸来说道:“朱学员,你没课了吗,怎么到这来了?”
此刻副校长的威严尽显,朱大光呐呐地上前说道:“学生见过先生,先生抱恙,学生内心记挂,是以前来探看。”
狄青心里怎么想的,陆承启不知道。不过狄青语气倒是缓和了下来,说道:“老臣与陛下要机密要事相商,你先且退下。”
朱大光不敢违抗,退了出去,顺势带上了门。守在门口的御前侍卫们倒是侧目相看,能和小皇帝独处一室的,无不是朝中重臣,这汉子何德何能?
不过事实已经发生,这些人就只有眼热的份了。SJGSF0916
第三百八十章:整合厢军
朱大光前脚刚出来,小院就走进一个人,惊讶地说道:“你们……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敢在我父房门前?”
朱大光认得他,是狄青的长子狄谘,官拜西上阁门副使。他此次前来皇家军校,也是前来尽孝。父亲病了,儿子就该在床前服侍换汤药。毕竟大顺以孝悌治国,纲常礼教已然深入人心。
看着他端着一碗汤药,便知道他先前不在,是去饭堂熬药去了。朱大光见他一脸疑惑的模样,连忙解释道:“狄兄勿恼,当今圣上在里面,和先生谈话呢!”
狄谘闻言会意了过来,但很是为难:“可爹爹该喝药了啊!”
朱大光想了想,说道:“想必陛下也不会久留,你且拿个食盒,把药温起来,免得药力减退。”
狄谘和朱大光也算是点头之交,这个建议还算不错,唯有如此了。按照古人的观念,天地君亲师,皇帝可是排在自己至亲前面的。皇帝的圣旨,可是比父母的话还有重要。这也是纲常礼教的一部分,狄谘没办法,只能默默地承受。他也知道,自己父亲是小皇帝重视的臣子,秘密会面也是正常的事。
没办法,狄谘只能端着这碗药,回饭堂找食盒去了。而朱大光也知道留在此地没有什么作为,而他还有课业要完成,便自行离去。
房间里,陆承启说道:“朕此次过来,只想知道那些厢军怎么样了。”
狄青虽然病倒,可神志还是清醒的,听闻陆承启这么一问,沉默了一会,才说道:“从禁军大营传回的消息看,厢军被打乱,收入禁军战斗序列。剔除了体弱的士卒,再配以正确训练,现在倒是可禁军辅兵相差无几。”
陆承启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厢军的军官。在军校里面的表现怎么样?”
问到这个问题,狄青自信地笑了笑,说道:“到了皇家军校,这些小兔崽子还能蹦达到哪里去?不到两日。便已经服服帖帖。老臣可是要恭喜陛下,要是把大顺所以军官都收入皇家军校,能用之军之日可待啊!”
狄青这句话的意思,暗藏了陆承启的野心。陆承启对此毫不隐瞒,反攻辽国是陆承启制定的国策。不管是出于皇朝生存的角度,还是出于民族对立的角度,两个国家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
但陆承启是不会正面对抗一个领土和大顺差不多的强大国家,哪怕是拥有了威力巨大的火器。因为那样是不理智的,要想打败辽国,最好是挑拨女真人与契丹人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大顺在后面收割就成。
陆承启的想法,就是要整顿大顺的所有军队,然后再慢慢换上最新装备。整合全国的厢军。就是在计划之内。陆承启下了密旨给狄青,要他接手禁军大营的训练,目的就是在此。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取消厢军的编号,只分边军、禁军。然后再把禁军派去边境驻守,换回边军。再取消边军编号,到了那时,就只剩下禁军一支军队了。这样一来,军队的凝聚力便会上升,互相之间的配合。也会比各自为战好得多。
这个计划,只有天知,地知,陆承启自己知道。和狄青知道。狄青不涉及兵权,他知道也没关系。再加上陆承启相信,狄青是不会背叛大顺的,这个机密,他定然守在心中。哪怕是儿子,他都不会讲。
听了狄青的话。陆承启不置可否,而是说道:“狄卿,朕刚刚去了军器监,火炮一事,已然有了眉目……”
狄青闻言,立时瞪大了眼睛,喃喃地说道:“难道老臣有生之年,真的能看到陛下开疆扩土吗?”
陆承启哈哈一笑,说道:“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要是后勤跟不上,最多占领辽国一两座城池。两国交战,打得其实是后勤、和国内的经济。其实正常来说,朕不该开战的。因为辽国发动战争的成本,可比大顺小得多。朕如果向辽国开战,得不偿失。”
狄青知道后勤的重要性,可经济这个概念,他狄青原先可没有想得到。不过陆承启这么一说,狄青就理解了:“没错,辽国士卒都是征召,无需辽国出钱招募。可我大顺士卒,全凭钱银支撑。若是开战,国库必定空虚。若是有甚么天灾人祸,后果不堪设想。老臣现在总算明白,为何陛下一定要剿匪了,癣疥之患,任其发展,日后成了大祸也不定。”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攘外必先安内,此乃古圣先贤训诫,不能忘却。”
狄青突然问道:“陛下,老臣胆敢问一句,如果大顺不打辽国,辽国还会南下打草谷吗?”他对契丹人的残忍,深恶痛绝。简直如同过境蝗虫,所到之处,赤地千里。不论金银财宝,还是镰刀锄头,甚至老弱妇孺,都一并掳掠。
而边军投鼠忌器,哪怕是战力占优,也不敢担负杀害同胞之名。契丹人气焰越来越嚣张,以至于近几年更是猖獗,每年都要南下入侵。好在陆承启毅然出兵,成功反击了辽国,取得了文宗以来,对辽最大战果。逼得辽国签下协约,三年不得侵犯。双方开通榷场,互通买卖。
陆承启沉吟了一番,说道:“十年内或无战事,但我大顺经济远超辽国,假以时日,贸易顺差,辽国钱银都被我大顺赚完,再起刀兵也是意料之中。不过,三五年之内,契丹人是不会再打草谷的了。”
狄青不明白经济,只能信服陆承启的判断,说道:“那陛下准备什么时候攻打辽国?老臣愿披坚执锐,冲锋在前,为陛下开疆扩土!”说得激动,狄青又想挣扎起身。
陆承启苦笑地把他按在床上,为他盖好被子,说道:“狄卿之愿,何尝不是朕的心愿?只是老将军只需等着好消息便是,朕已有计划,五六年后,辽国实力必然大举削弱。到时后,恢复汉人故土,不再是梦。”
见狄青尚有话要说,陆承启继续说道:“老将军且好好修养,此事急不来。朕出来已久,是时候该回宫了。朕已为狄卿安排了御医,要依照医嘱,好好吃药。不得偷工减料,此乃朕的旨意,知道了吗?”
狄青想说的话都被堵上,只好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见他服了软,便离开了房间。门外,通过驰道,用皇家马车请来的刘御医已经等候多时了。
刘御医说道:“老臣见过陛下,陛下圣安。”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刘御医无须多礼,狄卿乃国之重臣,须得用心诊断。”
刘御医说道:“臣定当竭力为老将军诊脉开方。”
陆承启见此际没事了,便说道:“朕先回宫了,刘御医,你开了方子之后,必须到垂拱殿向朕禀告一番。”
刘御医说道:“臣遵旨!”
PS: 谢谢书友疏影麒麟的打赏!SJGSF0916
第三百八十一章:作坊兴起
陆承启知道这些个御医的职业素质还是值得信赖的,也不用多说什么,交待完刘御医之后,便径直往皇家大学外走去。和来时一样,没有坐上陆承启专用的皇家马车。而是在站台等了约摸一刻钟,上了回城的公共马车。
不得不说,公共马车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长安城百姓的出行方式。在长安城地价上升的同时,一些作坊顶不住租金的压力,纷纷把作坊转移到了城郊。而作坊的学徒、工匠和掌柜,几乎都是住在长安城里的。每日刚刚天亮,他们就要出城,等候这公共马车,去城郊给作坊开门,迎接一天的生意。这般一来,居然形成了公共马车的上下班高峰期,居然和后世社会没有什么两样。
这些作坊之中,以印刷作坊为最。报馆的兴旺,也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而想要接到各个报馆更大的订单,扩大作坊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而长安城中地价如此金贵,这些作坊老板哪里吃得消?出于成本考虑,不得已把作坊搬出长安城。而搬出长安城的优势在于,既离长安城不远,城郊的地价还比城里便宜,在城里的租金都可以在城郊买好大一块地了。
而经过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扩张是必须的。这些印刷业作坊,和一些小作坊,在搬离了长安城之后,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机。许多作坊发现,即便是在城郊,利润不仅没有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只需在长安城中,租下一个小小的铺面,处理订单既可。生产的事,就交给城郊的作坊。租金仅仅上升一些,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有了这些先行者的经验,越来越多的作坊开始模仿了。一时间,长安城郊的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还把城郊的土地价格炒高了,一些农户看有利可图,便匆匆卖了土地。拿了钱银再去京兆府其他地方买地。
不得不说,这招还算是颇有成效。长安城郊的农户,生活本来就不错,再得了这些意外之财。足够去其他地方做一个小地主了。只是以他们的目光不会看到,日后长安城周遭的土地,都是成千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