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寺成了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这是最早的二审制度,只有重大案件才能拥有这般的待遇。后世天朝也借鉴了这个制度,可见这个制度自有它的先进之处。
原先陆承启还想着让京兆府衙门进行一审,让更多的百姓能旁听,背叛朝廷是个什么样的下场。但转念一想,王家的影响力实在有点大,要是宣扬出去,好像也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既然如此,还是遵循旧制好了。让大理寺先进行审讯,再交由刑部复审。
陆承启也知道,哪怕科举制再厉害,一时间也不能尽除世家。通过了解科举制的规律,一些所谓的书香门第,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世家与书香门第,不过是换了个称谓而已,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其后代,几乎都能进入官场,做到一般读书人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即的“官”。
没办法,这些人已经掌握到了为官的真谛,就算偶尔有一代没能科考得中,也能通过庞大的人际关系,从幕僚提为一个挂名的从九品芝麻官,也算有了官身。
好在大顺的爵位制度,都是世袭不过三代。哪怕是开国功勋,也不过五代罢了。以至于到了现在,大顺朝封爵的官员,凤毛麟角,几乎近三十年来都没有一个。前朝那些勋贵王爵祸害朝政的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但这些掌握了科考规律的人,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这些人等于霸占了官位,寒苦读书人,甚少能考中的了。时日一久,这些比寒苦子弟享受更多教育资源的书香门第,肯定占据了科考的优势。谁都不能保证,这些书香门第持续下去,会不会成为第二种世家?
要想摒除弊端,必须从科举内容上改革。多重视创新,大局观和办事能力,否则一味的标准化答案,绝对会让有心人钻了空子。国家选不了人才,时日一久,坑的只会是国家自己。
要是对世家太狠,说不定会引起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唯有按制审讯,才能确保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不闹事。然后陆承启再设定一条底线,让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知道,过了线就是自取灭亡,这样的话,便不会有人挑衅朝廷了。到那时候,再调整科举试题,做到灵活变通,为国家选取真正的大才。SJGSF0916
第二百三十六章:黄河的老大难问题
审讯这样的一个大世家,是需要魄力的。还好王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和朝廷对抗。在世家日益没落的今时今日,居然想以一个世家的力量抗衡一个国家,无疑是痴人说梦。
若大顺处于分崩离析之际,或许能成事。但大顺在陆承启的手中,不敢说已经富强得天下无双,但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只要肯做事,一定还有口饭吃,不会饿死。
在这种前提之下,王家想要对抗朝廷,难于上青天。人只要有一口饭吃,谁肯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不是所有人都是野心家,只有在时势来临之时,才能顺应着时势成为英雄。不然的话,哪怕你个人能力再逆天,也仅仅能搅起一些浪花而已,随时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陆承启现在唯一担心的是,那些已经世代为官好几代的书香门第,会对此事看得出,陆承启不想让一部分人永远占据朝廷高官之位。不过,陆承启也还是手握着利器,那就是主导舆论走向的《大顺民报》。虽然先前辟谣一事,让许多人看清了内幕,这份报纸,摆明了就是小皇帝个人的私报嘛!也因此流失了不少忠实的官员读者,可有心之人,更是认真研读了。说不定哪一天,被自己看到了小皇帝的需求,从而卖货帝王家,不就踏上了人生坦途,平步青云了吗!
见诸臣都没有反对的,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此事便这么办吧。诸卿可还有其他要事启奏?如若没有,便退朝罢!”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徐崇光出来说道:“陛下,黄河水患已然过了许久,河南路百姓却流失了一大半,良田荒废,如何处置,还望陛下示下。”
黄河虽然被誉为中原汉人的母亲河,却桀骜不驯,历史上屡屡改道。每一次黄河泛滥,苦的都是沿岸的百姓。虽然黄河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带去了肥沃的土壤。可谁又想自己辛苦经营的家园,毫无预兆地被摧毁一空呢?
黄河水患,永远是当权者心头之痛。不治理的话,觉得对不住百姓;治理的话,效果又不好,而且花费的钱银,就如同打了水漂一样,连浪花都蹦不起一两个。
头疼啊!
陆承启心中无力地哀叹了一声,对徐崇光点了点头,认可了他的表现,然后问道:“诸卿可有治理黄河良策?”
历史教科书上不会写,正史上北宋一代,单单是黄河泛滥的次数,就多达67次!大顺对应的正是历史上的北宋年间,黄河泛滥的次数也绝不会少了。教科书上没说,陆承启自然也不会留意如何治理黄河,所以到现在,觉得一筹莫展。要是有水泥等神器,陆承启自然会说以水泥筑起大坝,同时在上游多种植树木,控制水土。但现在水泥也没有,种树的效果又太缓慢,如何是好?
殿中的大臣,都是话说的漂亮,做起事来就一塌糊涂之辈,他们要是想得出如何治理黄河,那就奇了怪了。诸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陆承启早就知道是这样的局面,心中叹了一声,点名户部尚书林镇中,问道:“林卿,敢问国库尚有多少能调用的钱银?”
之间户部尚书林镇中出列,端着朝笏,恭恭敬敬地说道:“回陛下,国库尚余钱银四千二百多万贯。”
陆承启闻言愣了一下,他未曾想到,国库还有这么多钱。也难怪,什么钱最好贪污?那便是公款了,只要有名目,随便往上面一报,几乎都能获得公款钱银。不少没有关系的贪官,用这个法子捞了不少钱。
奈何陆承启整顿记账方式以来,规定申请公款,须得户部官员去审核过,并在监察司的随时监督之下使用。在最大限度上,杜绝了挪用公款的案件,让那些有心没胆的贪官,不敢再对国库有一丝一毫的念想了。
在这种情况下,国库开支虽然比以往都要大,却还是尚有余额。税收多了,用钱起来也不用捉襟见肘了,前户部尚书徐崇光,见林镇中过得如此潇洒,时常长吁短叹,说生不逢时。颇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意味在里面。
陆承启听闻还有这么多余钱,眼前更是一亮,心道:“天助我也!”
当即便说道:“既然尚有这么多余钱,便拨出五百万贯来,治理黄河。朕以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修筑堤坝。奈何黄河水流湍急,修筑堤坝,困难重重。诸卿,谁能替朕分忧?”
听得此言,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向了新任的工部尚书李诫,谁叫工部的职责,不仅掌管农事,还兼管水利呢!
李诫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知道到了自己表态的时候了。其实他也没有好的办法,可现在都赶鸭子上架了,还容得他多想?
若是连李诫都搞不定,其余的百官,还有谁能指望?陆承启此刻也等着李诫的表态,想必这个建筑奇才,会有什么办法吧?
李诫硬着头皮出列道:“启禀陛下,臣忝为工部尚书,此事义不容辞。可臣尚未有稳妥的方案,还望陛下见谅!”
陆承启听得李诫肯接这个任务,表明了他还是有点底气的。说没有稳妥的方案,其实也就是有了方案罢?没曾想到,陆承启这一次想的偏差了。李诫作为一个老实人,是有那句说那句的。说没有办法,还真的就没有办法!
一时间忘了眼前这人不是一般的人,陆承启笑了笑说道:“朕给你两日时间思考,如何治理黄河。两日后,朕需要见到你的奏疏……不,要当面跟朕说明!”
李诫暗自咬了咬牙,说道:“臣定竭尽全力!”
陆承启叹了口气,说道:“钦天监早就上过奏疏,说明年雨雪天气居多,尤以黄河一带为重。雨水一多,黄河定当再度决堤泛滥,朕的子民,又要受苦了!”
听得陆承启如此悲天悯人,诸臣一齐说道:“陛下爱民如子,实乃大顺之福,百姓之福!”
一时的感慨,却被一通马屁拍得连半点韵味都没有了。此刻又是在朝堂之上,不得随意责骂,陆承启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摆了摆手,说道:“若无要事,便退朝罢!”
诸臣不敢再度阻拦,因为此刻已然日上三竿,不仅小皇帝,自己衙门里面的事情,都多得很!
恭送陆承启转入殿后,百官便一一散去了……SJGSF0916
第二百三十七章:风水“大师”
回到垂拱殿,陆承启心中已经有些按捺不住,想去看一下倾注了太多心血的驰道了。连御史台一向不干预民间之事的御使官,都注意到了驰道,说明这样跨时代的铁路,总算是以自己的独特的身价,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正当想微服出宫巡查一番的时候,一名内侍匆匆走进了垂拱殿,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皇家大学送来一份奏疏,说直呈给陛下。”
陆承启一愣,今日是想什么来什么的?怎么一想到驰道一事,便有皇家大学的奏疏?
先前早就下过圣旨,只要是监察司,军器监,皇家大学和皇家军校的奏疏,一律可以不经过内阁,直呈给他。这些部门的待遇,都赶得上军情了。足以看得出,陆承启对这些部门的重视。
没办法,一个是陆承启的眼睛耳朵,一个是陆承启的想要御敌的武器,一个则是民族的未来,还有一个是国泰民安的保证。哪一个,都肩负着陆承启的野望,哪一个,都是陆承启的宝贝,怎能不回护一下?
接过那封奏疏,陆承启摊开一看,仅仅看得前面十余字,陆承启便高兴得差点跳将起来。原来这封奏疏,是以官职最大的唐勋的名义写就的,目的就是告诉陆承启,驰道修好了!
在没有重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