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锦衣王侯 >

第395章

锦衣王侯-第395章

小说: 锦衣王侯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九姐狠狠瞪过去,似乎想要打开他的手,但是看着追兵由远及近,以及铁骑荡起的满天烟尘,她终究还是咽了口唾沫“跟我走,我知道这附近有个村子,那是我家的田庄。不过我估计人都已经跑光了,怕是没人留下。”

与这些把命卖给了主家的汉家护卫不同,这些蒙古人南下,是为了打抢,求的是熬过即将到来的严冬。草原上人口根本不能与汉境相比,丁壮的数字更是关系着一个部落的兴衰以及在整个联盟里的地位,事实上,蒙军于生命的重视程度上,实际上比明军方面更为在意。

以上千人的规模,无法做到遮蔽整个战场,只能是靠着强大的机动性,往来驰骋,一旦发现明军朝哪个方向运动,就以一部分部队进行缠斗,再以大部队从后方包抄掩杀。

眼看这支人马已经势孤力穷,蒙军就更尽量避免死斗,而是用游猎的战术,赶羊般的驱赶明军,以弓箭削弱明军的力量,力争把伤亡压到最低。也正因为这种战术选择,这一小队人马,终究是以付出近半人命为代价,冲到拉那个村庄。

村庄的居民并没有逃散,而是紧紧关闭了庄门,似乎希望高墙厚门,可以阻挡蒙古人的步伐。当郭九姐报出名字后,村子里的族老吩咐着开了门,将一行人放了进去。

杨承祖随便扫了一眼,见庄墙上站了几十名后生,手中拿着各色农具,能称上兵器的大概不到十件,还有两三张软弓。以这种规模的战力,如果是对抗小股响马或许够了,与蒙古军对战,根本抵不住一个冲锋。

热情的庄头,将他们让到村中最大的一处宅院,又有人为那些护卫送上了热水热饭。还有人张罗着,去准备好酒,这些安排,给了人一种脱离险境的错觉,仿佛这里真的安全了。

杨承祖擦着额头上的汗,瞪着郭九姐道:“你发的什么疯?好不容易跑出去了,怎么又跑回来送死了?这回好,连你都出不去了。”

“我郭九小姐最讲义气,不能丢下朋友,就算是死,也是一样。”郭九姐毫不示弱的瞪了回去“再说,本小姐在这,你还怕没救兵么?就这千把鞑子,根本敌不得我京营一击。等到救兵一来,咱们杀出去,将这些狗鞑子杀个精光!”

直到此时,郭九姐与杨承祖遭遇的蒙骑不过千人左右,他们也就认定,这次破关而入的虏骑,也就是这么多。以这种规模的兵力,不管京营如何疲敝,总是能吃的下的。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可是,如果他们中有人能在空中向下观察,就会发现,不论是他们这点小小的部队,还是这千人的蒙骑,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自古北口而至怀柔、顺义乃至延庆、宛平,到处都在燃烧着烽火,到处都是百姓痛哭号啕,惨叫哀告之声。蒙古铁骑,踏遍京畿周边各地,无数村庄燃起火头,化做了片片瓦砾。

数以万计的蒙古骑兵,在这片久违的中原大地上,仿佛又找到了昔日的荣光。战马驰骋,弯刀挥舞,花花世界锦绣山河,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任自己索取的囊中之物。这些士兵、将官,哈哈大笑着,将拦在马前的男子一刀劈倒,在怀中的汉女身上任意抚弄。马前女子,马后牛羊,可称满载而归。

京师城外一座金顶御帐之内,东西蒙古大汗,草原共主博迪,志得意满的看着身边的几位头人,抚掌大笑

“哈哈,这次我们十万健儿共困京师,看这大明的娃娃皇帝低不低头?我们要拿到所需要的一切,这个冬天,将成为被佛祖赐福的季节,不会有多少人被冻死。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我们再来一次,早晚有一天,汗八里这个地方,我们也要拿回来。”

承平日久的京畿百姓,在这场毁灭风暴之下,被席卷的支离破碎,受难者不知凡几。侥幸得活的百姓,则蜂拥着冲入京师之中,渴望着京营御林,能护住自己的安全。

紫禁城内,嘉靖天子的脸色阴沉如水,杨廷和、毛纪、蒋冕、梁储以及新近入阁的礼部尚书(加衔)、东阁大学士袁宗皋,这几位阁臣的面色,也同样好看不到哪去。

不管怎么样,被蒙古人打到了京师附近,朝内居然才刚刚得到消息,然后还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来,这不管怎么说,也是给新登基的天子脸上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即使是杨廷和这些阁臣,同样面上无光,被鞑子困了京师,这是自土木之变后,多年未有的经历。这一记耳光,抽的实在太响亮了一些。嘉靖面色铁青,声音低沉,语气虽然不见波动,但是其中蕴涵的愤怒,所有人都能感受的到“虏骑数字,可曾查探明白?”

杨廷和的神情颇有些尴尬“目前消息混乱,我们的人,并没有把消息打探清楚,虏骑号称百万。这么多的数字,肯定是没有的,不过依臣看来,敌兵至少也有十万。”

“十万?我们刚刚知道敌人有十万?”嘉靖似乎对这个数字还要消化一阵,半晌之后才问“彭司马何在?朕要问问他,京营以及各地选锋健儿有多少,我们如果和蒙古人打一仗,又有多少胜算?”

第六百二十二章庙算

杨廷和踌躇着,并没有回答皇帝的问题,就在嘉靖再次询问彭泽的情形时,袁宗皋咳嗽着回答“彭司马身体抱恙,还在家中休养,这几日不曾到衙理政。京营之兵……听闻正在闹饷,怕是不足为凭。选锋健卒,彼此互不统属,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勉强守卫京师或可,出城御敌,只怕挫动锐气,反助长了胡虏气焰。”

嘉靖当然知道,彭泽所谓的抱恙,多半还是在为杨承祖砸了兵部衙门那事闹意见。这种意见也不独是彭泽自己,杨承祖抓了兵部一小半的属官与吏员后,剩余的兵部司官颇有同仇敌忾之态。这几天始终是在以消极怠工的态度,来对抗朝廷对兵部的查纠。

在这种对抗状态下,兵部的庶政,实际已经陷入瘫痪,包括将领的铨叙,粮饷发放,全都停顿下来。即使是蒙古兵围了京师,这些人似乎也不打算向皇帝妥协,在自己的同僚没有得到一个解释之前,兵部大抵是不怎么愿意开始工作。

离开兵部这个最高衙门统筹调度,京师的防务都很成问题,京营又因为之前的清查工作搞的人心惶惶。一些新上任的坐营官,还没能掌握住部队,包括一部分人连自己的部下数字和实力都没了解清楚,现在又爆发了闹饷,也就不大可能拉出部队去打仗。

杨廷和此时,又抛出了另一记重磅炸弹“京师附近百姓纷纷逃入城中,城内的粮价已经上涨了三成。而这还仅仅是开始,京师粮食全赖漕粮运输,储粮无多,臣担心虏骑围困日久,城内乏粮,引发民变。”

“杨阁,你是说,城里的粮食,接下来还会涨?京师之中粮库的存粮有多少,拿出来平粜的话,又会有多少效果?”

“臣恐怕,眼下并不是平粜的时节。商人逐利乃是本性,货品随行就市,亦是天道,朝廷不应过分干涉。之前崇文门税监课税过苛,几成敲骨吸髓之势,以至京师之内物价较往年高了两成。还有部分行商,并不愿意进京贸易,城内的商家,也因为成本日高,不堪其扰,本就准备罢事。这次难民入城,城内诸物皆缺,商品的价格,自然就会涨上去,如果朝廷动用储备粮平粜,臣担心商人们从此不愿再贩粮入京,京师缺粮,将成为常态。若真是到了那一步,我们就不是在救民,而是在害民。”

蒋冕拱手一礼“万岁,杨阁所言极是,如今进城之民,已超过十万数。原居京师外城之民,为避战火,也举家进城,城内街巷垄沟,随处可见嗷嗷待哺之子民。北虏其势虽胜,却不能伤损朝廷根本,这些难民若是处置不当,却当真要成为心腹大患。”

“那,依众卿之间,该当如何?”

“臣等以为,赈济之事,朝廷依往年例操办即可,城内士绅大贾,才是赈济的真正倚靠。士绅出钱粮赈灾,朝廷对他们予以旌表,再答应一些他们提出的条件,这场危难,亦可化解。”

嘉靖不置可否,又问着“那城外的虏贼,又该如何?朕听说,现在站在城头上,就能看到虏骑来往奔驰。还有北虏要在城外扎帐篷,似乎想要困城,众卿有何高见退敌?”

梁储道:“陛下,虏贼远来,其势虽张,然根基不稳。我京师城高壁厚,京中亦有三营官健二十余万,足以抵挡强敌,御敌于城下。待我九边勤王之师一至,定能里应外合,大破虏贼。而在勤王之师到来之前,城中只要不浪战、不和谈,使虏贼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虏贼必败!”

其他几位阁臣纷纷点头,表示梁厚斋所言,正是持重之见,确实是当下最合适的应对。嘉靖听了之前杨承祖的回报,也知道眼下京营所谓二十万大军,其实就是个空架子,实际战兵怕是不超过三万人。即使加上各地选锋上班的班军,战力也可疑的很,与北虏城外野战,并没有太大把握。

但是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嘉靖现在还是有着一份热血愤青的气质,这种坐守待援的战略,并不符合他的心意。这场会谈结束不久,他就吩咐了张佐去把杨承祖叫来,希望从这位皇兄那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很快,就收到了杨承祖遭遇蒙古骑兵,失陷城外的消息,也见到了哭的梨花带雨的二姐。

“皇帝弟弟,姐姐求求你,快怕人去把姐……去把杨大哥救回来啊。那些北虏人好多,好凶的,他是为了救我,才留在了外面殿后。都是我不好,我就是个害人精,是我害了他。”

看永淳哭的花容惨淡的模样,嘉靖心内一紧,先是让人把姐姐送回去,接着就把黄锦、张佐、朱宸三人宣入宫中。

“杨大哥没进城的消息,为什么没人告诉朕,东厂和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到现在,朕才知道?”

朱宸看了看两名宦官,东厂在擒拿江彬之后,是归谷大用管辖,不过杨廷和对于东厂和锦衣卫进行打压,谷大用自己的位置也很危险,东厂名存实亡,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打探情报这种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