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大明-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的。既然今日温甫先生指出,从长远打算我觉得我们应该亡羊补牢,今天就着手建立我们大宁自己的情报,这个情报要既对内又对外,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将领们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以蒙古人居多,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恨不得现在就拍板成了情报机构。另一派却顾虑重重,交头接耳的讨论了起来,这一派以汉人居多。
魏忠贤出乎意料的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异议,他这个老厂卫深知锦衣卫和东厂的行事作风,“杂家并不是反对大宁成立情报机构,只心中有些见解不吐不快。杂家掌握东厂的时候,厂卫肯定是有功于朝廷的。但他们假借手中的权力,坏事也没少干。这群厂卫们只朝武百官那个不顺眼,便可罗织罪名或者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他们个身败名裂,即便你是九卿内也翻不了岸,除非当朝天子出面,可那需要顶住强大的打击报复和极大的运气。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有许多富足人家,更是被他们折腾的家破人亡,哎!”
表示反对的人们担忧的正是这一点,他们愁眉苦脸的像关山月投去了求救的目光,期待从不按常理出牌他能有所高论。
宰赛捋了捋胡须,咳嗽一声示意大家安静,操着流利的汉语说道:“咳咳咳,诸位安静一下。魏公公说的有他的道理,既然是集思广益,那么我来说一下我的感受。我们翁吉剌特部打仗以前是想打哪一个地方是一哄而上,从来不做什么情报搜集工作。科尔沁部的兄弟你们别不愿意听,我对事不对人。上次跟科尔沁四旗一战,我们大宁军队是处处占得先机,我们打的更是得心应手。为什么?还不都是因为我们事先进行过情报收集工作。当时科尔沁四旗对于我们是两眼一抹黑,只知道我们是大宁的明军。可我们的呢,我们手里不但有他们城里的布防图,更知道他们城中的兵马数目和将领的居所。他们的弱点毫无保留的全部暴露在我们眼前,这样的仗我们没有理由打不赢。这就是情报的威力,他有的时候能抵千军万马,所以我宰赛举双手赞同大宁成立自己情报机构。”
耿直的蒙古人们纷纷附和起来,因为宰赛说的正是他们想说的。
关山月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二位说的都很有道理。好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成坏人,坏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成坏人。权力本身是无罪的,但一旦没有责任的束缚,他会立马让一个青天大老爷变成一个刮地三尺的魔鬼。”
把后世很通俗的话提前几百年带到这个世上,周围的将领们全都眼前一亮,停止了窃窃私语,像怪物一样着关山月。此时他们觉得自己的都指挥使虽然年纪轻轻,见识却总是那么与众不同。明明有时候问题到了死角,他却总能另辟蹊径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山月环视一周,见众人都沉默不语,继续说道:“成立情报部门是势在必行的,但我们也需要同时制定出翔实的法令。在给与最大自由前提下,厘清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的界限,尤其是在针对大宁内部的情报搜集中。但是我觉得就跟治理百姓和领军打仗一样,只要做到“信赏必罚”和“综核名实”,这件事一定能成。时间紧迫,咱们得两条腿走路,既要指定规章避重走厂卫的老路,又要把大宁的情报机构先建立起来。不知这样操作,诸位还有没有异议。”
关山月思虑周到,排除了他们的顾虑,心服口服的将领们皆都表示赞同。魏忠贤更是心悦诚服,带头表示自己一定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大宁情报机构的建设出谋划策。
关山月的心情渐渐的舒畅了起来,“既然诸位没有异议,那么就由温甫先生主持,宰赛大哥和魏老哥负责穿针引线,从大宁百姓中物色合适人选和从各营中挑选精装强干人员着手组建大宁的情报机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参谋部,直接隶属于都指挥使府。参谋部不但要负责提供军事情报,还要负责大宁军队的训练安排,以后会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增加参谋部的职责。至于规章制度的指定,还得拜托诸位多多费心,一定要把该堵死的漏洞都给堵的严严实实的。时不待我,关某只是搭了个架子,戏还得劳烦诸位去唱,你们可得一定要唱的精彩,要不我可会追究你们的责任的。我已经向朝廷上奏了十多封奏折申请调拨这些人才,可全都泥牛入海,也不知道送到京城圣上手中没有。更气人的是,不但这些人才没有送来,就连那些灾民们他们宁肯放在塞内作乱或者饿死,也一个也往大宁都司放了。这次后金一定从大明境内掠夺了大批的银钱、粮食、牲畜、器械,更关键的是他们掠夺了大批的人口,里边那些投降的大明中下级官员和生员、举人们是我们大宁急需的人才,所以我们要”
诸位将领们顿时两眼冒光,如同见了猎物的饿狼,这趁火打劫和黑吃黑的事情他们是干的最得心应手的,更何况是面对自己的老冤家后金。
打劫后金比任何的战前动员都管用,都不用关山月再多说一句话,这些战争贩子们连招呼都没打便争先恐后的跑出了都指挥使府,准备起参谋部的工作来,他们生怕落了人后都指挥使大人让他们没的仗打。
第七十二章 撒网
大宁的土地都是肥沃的黑土地,头一年的粮食虽然也是丰收,但都让后金的进攻给搅和的顾不上灌溉,没有达到关山月的预期。
可尝到甜头的百姓们依旧是了的合不拢嘴,因为这位年少的都指挥使大人果然没有食言,官府收取了微薄的田赋后再也没有像故乡那帮敲骨吸髓的衙役们上门横征暴敛。他们有了这辈子做梦都没敢想的余粮,可以说是满坑满谷,这些粮食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吃上几年的。
大宁光复后,这群尝到甜头的百姓们是玩命的开荒,番米也就是玉米的产量本身就比麦高,再加上番薯。土豆等高产农作物,去年大宁总算是迎来了一个粮食大丰收。
关山月连忙抓住时机,在各城建立官仓,从农民手中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粮食,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为了处理各城堆积如山的番薯和土豆,他还牵头成立了大宁食品厂,将番薯和土豆粉碎磨成粉后,通过厂中工人们的一副巧手和大宁科学院院长徐光启设计的粉丝机,将它们都变成了易于存储粉条和亮晶晶的粉丝。
经过一段痛苦的磨合期后,大宁的蒙汉百姓们也完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游牧名族的尚武精神和农耕民族的开拓进取为大宁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昔日剑拔弩张的敌人,现在全都变成了低头不见抬头见亲若兄弟的邻居。这可能就是孔子说的“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吧。
手里有粮心不慌,关键是环境还特别的安全,不像塞内那样兵荒马乱。更幸福的是,借着地利之便集市上的肉食更是供应不断,卖了粮隔三差五的吃顿肉这简直是神仙过得日子。
寒冷的冬天除了在城里官府办的工厂里打工,官府偶尔举行篝火晚会和一部分人有幸能去到镇守太监府听到魏公公说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项目。仓满廪实的百姓们吹灯拔蜡后是百无聊懒,只得自己给自己找乐子愉悦身心,进行那项原始的娱乐活动造孩子。
经过一年多的沉寂后,崇祯三年大宁终于迎来了第一波生育高峰,有的是汉族,有的是蒙族,有的蒙汉混血,无数个大宁宝宝争先恐后的来到这片塞外净土。
关山月觉得他们可真会选地儿,要是生在塞内恐怕早就变成一堆白骨了。黄河流域的干旱已经持续了十年,那群在修水库的细作们的头领曾经跟关山月说过,行人司行人马茂才曾向崇祯帝陈奏过延安府安塞一代的灾情。
据那头目交代,奏折里是这么说的:“崇祯元年**月份,开始的时候乡民们争相采食山间味道苦涩的蓬草,吃了可以勉强不死。十月份蓬草采食尽了后,灾民们只能去吃各种树皮,借此苟延残喘。树皮吃尽了后,饥饿难耐之中参杂着绝望的灾民们只能去山间挖食性冷而味腥的观音土,这土吃一点就觉得饱,但数日后就会腹胀下坠而亡。最可怜的是安塞城西有一个粪坑,每天必有几个弃婴被仍在里面,有的嚎啕大哭呼喊父母,有的就吃那里面的粪土。第二天弃婴全都死了后,又有新的婴儿被遗弃。更为怪异的是年幼童稚及独行者,一出城外就会踪影全无。后来安塞城门外便有人以骨做柴,煮人肉为食,才知道那些失踪的人都被吃掉了。而吃人的人几日后也会面肿目赤,内发燥热而死。县丞外那大坑中更是臭气熏天,死尸横陈,堆满了死者的遗骸。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真是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大宁有的是土地,在粮食许可的前提下关山月有意多接受一些灾民,可大宁跟朝廷耳目不通,他以都指挥使的身份接连递上了几道奏折全都泥牛入海无消息。
朝中各方势力的大员们,生怕他的势力壮大,去分食他们手中的权利,更是防大宁如同防水火,即便他们了解大宁实际的情况,知道这是造福苍生的事情,也不愿意站出来替大宁说句话。
各种灾情、兵情、民情、战报、警报,早就让崇祯帝焦头烂额,事必躬亲的他处理这些事情都手忙脚乱,那还有心思处理大宁的事情,更何况他对大宁的具体情况是丝毫不知,一直以为那就是一片不服教化的不毛之地。
求外不成,关山月只能利用自己后发的优势,从大宁内部求改变。着塞内生不如死的百姓们,他明白一个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绝对的实力说出来的话语再慷锵有力有理,也没有人听。这参谋部的成立,就是一个好的改变。
朵颜城的东城有三处四进的大院落,完全走的是江南园林的风格。外面是由来的落魄工匠雕刻的各种精美的砖雕,院子里亭台楼榭、假山、池塘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