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所谓”老革荒悖“,裴松之注曰:”皮去毛曰革。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羕骂(刘)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从彭羕和马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二人都对刘备不满,彭羕甚至骂刘备为”老革“,同时也说明二人在背后议论,并不仅仅是这一次,而是经常的,”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直到彭羕提出谋反,让马超统兵在外作战,自己在内运筹帷幄,夺取刘备的天下。马超这才感到非同小可,不但当时”大惊,默然不答“,而且事后”具表羕辞“,抢先告了彭羕一状,为自己开脱。为何马超这次没有跟随彭羕反叛刘备呢?这是因为他有太多的历史教训,前两次反叛曹操、反叛张鲁,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除爱妾董氏被人霸占,幼子马秋被张鲁杀死外,其”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这个”背父叛君,强而无义“的西凉大将直至其晚年才表现出思维的清醒和理智,故最终得以善终。
董卓所部四大将领之中,残暴反复而疯狂的李傕、郭汜、樊稠一一败亡之后,剩下一个较“温和”的张济,为部队的就食问题战死于穰城,其侄张绣统率余部,并顺势依附于荆州的刘表。曹操伐刘表时,张绣降曹,但不久即叛,不仅重创曹军,且杀死了曹操的儿子、侄子和爱将典韦。张绣之所以叛变,是因为曹操好色,“纳济妻(张绣之婶)”,使张绣感到耻辱,故不惜与操翻脸。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的关键时刻,张绣竟然再次投降了曹操,而这次降曹是他手下谋士贾诩出的主意。贾诩的理由是“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而“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一番话说得张绣心悦诚服,于是“率众归太祖”。《三国志》卷十《贾诩传》。
张绣、贾诩等人叛曹又降曹的举动虽然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但毕竟与他们身上固有的凉州羌胡习气有关。羌人的那种“叛服无常”的习性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叛服无常”者终究难有好的下场。张绣在官渡之战中力战有功,后又“破袁谭于南皮”《三国志》卷八《张绣传》……在当时财政极度困难、“诸将封未有满千户”的情况下,曹操独封张绣食邑两千户,算是对其最高的赏赐。然而,两年之后,在曹操率兵征讨乌桓途中,曹丕却对张绣言道:“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三国志》卷八《张绣传》注引《魏略》。张绣知道,此事的幕后指挥者是曹操,胜利后的曹操是不会放过他的,于是他知趣地“自杀”了事。张绣死后,其子张泉继承爵位,然而因涉及魏讽的谋反案,“被诛,国除”。
最后要讨论的是,凉州军事集团为何有能力摧毁关洛京畿地区与东汉帝国的中枢,有强于其他军阀的战斗力,却没有能力建立政权或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原因。其一,以马超等人为代表的凉州将领长期受羌胡习俗的影响,反复无常,多疑易叛。其军队内部亦是“莫相归服,军无适主”,缺乏凝聚力,故而暴起暴落,难以持久。其二,在中原士大夫的眼中,凉州军事集团在汉魏之际的活动,尤其是董卓进京后的暴行,带有鲜明的羌胡烙印。双方的矛盾又增添了一层民族冲突的色彩。董卓试图在关东立足,就变得愈加困难。其三,中原重礼乐,文明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凉州被当时人们视为“边鄙”。如李傕是凉州北地郡人,就被称为“边鄙之人”,含有轻蔑之意。至于轻蔑的原因是因为凉州人“习于夷风”,长期与羌胡杂居,与内地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关东人认为“凉州寡于学术”,即凉州文化属于低文化层次。由于凉州武将的文化较为浅薄,故而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正因为得不到关东乃至整个天下士大夫的有力支持,凉州军事集团最终灰飞烟灭了。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