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喜笑颜开的母亲见了儿子“漆黑一片的作品”,眉头顿时锁了起来:“花那么多钱就学会了画这个?”
儿子:“妈妈,你听我讲……”
妈妈:“不用讲了,下个月不去学了!”
知道小男孩要讲什么吗?他要讲:“我画的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动物园里的猴子趁着管理员睡着了,正在逃跑。”有谁会想到这么“漆黑一片”的涂鸦作品中竟蕴涵着如此生动的故事?而它不过出自一个四岁小男孩之手!拒绝倾听,哪会领略到一幅烂漫童真的美妙风景?
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孩子还会继续保持一颗炙热的好奇之心吗?还会继续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吗?而没有这些又谈何创造?其实,一旦突破“拒绝”这道最难逾越的鸿沟,“呵护”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很多时候,它只需要:
一点儿勇气
二十几年前,美国一位母亲将一位幼儿园老师告上了法庭,原因只是这位老师教自己的女儿认识黑板上的圆圈是“零”的意思。这位母亲的理由是:老师残酷地剥夺了孩子创造的权利,在被告知圆圈为“零”之前,她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纽扣、泡泡、眼睛……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曾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孩子的母亲虽不免有些极端,但提高教育的质量有时确实需要点儿勇气,告不告上法庭暂不讨论,可没这点儿打破常规的勇气是很难助长创造力的,因为创造活动本身往往就是打破常规、独辟蹊径。
一点儿自由
沙滩上,妈妈和小男孩一起玩沙子。小男孩正在往瓶子里装沙子,他先用小铁铲盛满沙子往漏斗里倒,接着用指头堵住漏斗口慢慢把漏斗挪到瓶口,让沙子流进瓶子里。可尽管使劲用指头堵着,沙子从漏斗口漏下的速度还是太快了,每次对准瓶口时,沙子都剩不下多少。可小男孩并不泄气,不厌其烦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反复中开窍了!这回,他先把空漏斗口对准瓶子,再用小铁铲往里倒沙子,沙子一粒没漏,很快,瓶子就装满了!这时,他身后一直不做声的妈妈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高兴地给儿子鼓起掌来。
妈妈给儿子鼓掌,我们是不是也该鼓鼓掌,给小男孩,也给这位没有因为孩子一开始的行为太过愚蠢而横加干涉的妈妈。一切是那么自然,一点儿自由而已,却成全了一次创造。
一点儿肯定
晚饭后,一个小女孩画了一个方方正正的苹果交给了她的妈妈。妈妈看后并没有批评她画错了,而是充满好奇地问:“苹果不是圆的吗,你怎么画成方的了?”小女孩回答道:“爸爸刚才把苹果往桌上放,不小心没放稳,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苹果要是方形的该多好呀,那样就不会到处乱滚了。”妈妈听后高兴地说:“太棒了!但愿你将来能培育出方苹果。”
谁敢说若干年后不会有方苹果问世呢?一句肯定,很可能会造就奇迹的诞生!一点儿勇气、一点儿自由、一点儿肯定,对于家长来说是那么地轻而易举,可对于孩子又是那么的难能可贵!给孩子一个可以让他勇敢、自由、自信地发挥、创造的空间吧!
当你急着快点儿回家,孩子却老是磨磨蹭蹭地找影子玩时,别抱怨他不懂事,总长不大——因为,形态各异的影子或许正被孩子当成天上飘动的乌云或是快乐飞翔的小鸟;当孩子执意要把太阳涂成蓝色时,别因为担心他的认知错误而忙于纠正——因为,难道蓝色不会是孩子想象中海里太阳的颜色吗?
专题4——一个最好的环境——家庭
优秀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聪明的孩子需要良好的环境。下面这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使我们不难看出环境对于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聪明的老鼠,愚笨的老鼠
心理学家把四只出生不久的老鼠分成了两组,A组老鼠有三只,B组老鼠则只有一只。A组老鼠所生活的笼子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玩具,B组老鼠生活的笼子里面只有少数几样玩具。几个月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具有更多的神经键(神经之间的连接点,会随着神经纤维链的增加而增加)。
有研究证明:神经键的数量与智力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A组老鼠比生活环境差一些的B组老鼠更聪明。
另有其他研究也证明了环境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罗马尼亚孤儿发育过程项目的研究人员证实:那些在条件严重缺乏(如缺乏与成人的交流、恶劣的饮食和缺乏刺激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和那些生活在条件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相比,有较小的、欠活跃的大脑;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们在对芝加哥郊区2000名6—12岁儿童进行的长达7年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在良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智力水平更高;相关科学研究还表明,儿童在常规的环境中生活,大脑的各部分神经细胞按一般的速度发育,而若外界的适宜刺激更加频繁、强烈,脑神经细胞的发育速度就会更快,并趋于完善。有人估计,超前教育的儿童到了7岁,他的脑神经细胞可能已经发育了25%,而一般儿童也许只发育了10%。至于那些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儿童,脑神经的发育就更少。
好的环境对培养一个聪明孩子的作用可见一斑!因此,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事关重大。
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好环境
作为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最后一所学校的家庭,其扮演的环境角色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个环境决不是指简单地用钱包装出来的环境,而是用“心”营造的环境。不论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有“心”的父母都能给孩子一个无比“优越”的环境:
一个随时随地能读到书的环境——没有书,孩子无法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个可以痛痛快快“摸爬滚打”的环境——没有活动的身体,就没有活跃的大脑;
一个能够无拘无束畅谈所想的可交流的环境——没有交流,孩子不仅会变得沉默,而且会变得木讷;
一个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环境——没有理解、鼓励和尊重,孩子不会具备快乐、自信这些宝贵的性格因素,并有可能成为断送成功的“致命因素”;
一个能够激发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环境——没有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注定一事无成;
一个家庭成员间感情和睦的环境——没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失去安全、积极、健康的心理保障;
一个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作为榜样的环境——不爱动脑、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才思敏捷的聪明孩子;
……
说得形象一点儿,如果把这个环境比喻成一座房子,这座房子里面的情境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卧室里、客厅里、餐厅里甚至是卫生间里,到处都有触手可及的各种图画书、故事书、百科全书……有一整面布满涂鸦作品的墙,一个不用害怕磕着、碰着的可以尽情玩耍的空旷角落和一个装满各种玩具(买来的、自制的)以及瓶瓶罐罐的大箱子。在这里,无论是优美欢快的歌曲声,还是朗朗的读书声,抑或激烈的讨论声,都是一曲曲别具一格的音乐。而大人们偶尔的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则构成了这座房子里最美丽动人的风景。
什么是好环境?这就是好环境!
有首歌唱得好:“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没有哪一粒种子是不会发芽的,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只因丢错了土壤。培养一个聪明孩子就像栽培种子,种子需要山坡、需要田野、需要草原……而各有所长、天生具有创造力、智力发展蒸蒸日上的孩子比任何一粒种子都需要更富饶、更广阔、更包容的土壤,从而使各种智力、创造力以及兴趣、自信等等,得以发芽、长大。
给孩子一片适合他成长的土壤吧,让他聪明,让他成才。
这片土壤在哪里?在社会,在学校,更在家庭!
专题5——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
孩子刚出生时的交流是从和妈妈脸对脸的“对话”中开始的。
妈妈的脸是会说话的!高兴时嘴角翘翘的,眉毛弯弯的;惊喜时嘴巴张张的,眼睛圆圆的;害羞时笑容甜甜的,面颊红红的;生气时嘴唇嘟嘟的,目光凶凶的……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而且还伴有各种有趣的声音。对于一双天生充满好奇的眼睛,难道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还有比这张生动的脸更奇特的玩具吗?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玩具”!它与孩子最初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好“看”不过妈妈的脸
妈妈的脸是特别能吸引婴儿注视的目标。婴儿调节视焦能力差,太远或太近的物体他都看不清楚,物体和他眼睛间的合适距离是20厘米左右。妈妈抱婴儿喂奶时,妈妈的脸和婴儿的脸之间刚好就是20厘米左右这个距离,所以,妈妈的脸是婴儿可以看到的物体。因为容易看到,所以很喜欢看。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至出生后3—4个月,在这期间,增加母子注视对发展婴儿的视觉能力十分关键。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视觉能力有关,因为大脑80%的信息是靠眼睛获得的。外界信息通过双眼传入大脑,再由大脑加工处理,从而使人产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传入大脑的信息又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具备各种能力。一双“慧眼”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就是他聪明的标志;反之,如果视觉功能存在障碍,势必就会影响他智力的发展。
临床医生们还有一个发现:用红外照相技术观察到,婴儿看妈妈脸时,先看脸的轮廓,再看眼、嘴等,并且婴儿不但会注视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