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雨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清很羡慕刘夏,她长得那么漂亮,琴拉得好,歌也唱得好,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她;要不像欣然那样也行,同学和老师都挺喜欢她的。她人缘好,成绩又好,性格也好……自己没用了,什么都不行,要才没才,要貌没貌。
第三章 硕士、博士也能买吗
短短的几天功夫,新来的江老师给林晓旭留下一个挺不错的印象,所以她跑办公室更勤了。原来迟交作业的必须自己去办公室交,现在林晓旭都替他们再跑一趟。
“老师,这是今天的语文作业。”
“谢谢了,把作业放这几吧。”江老师继续改作业。
“老师,上次语文测验可以发了吗?好多同学都问了。”
“噢。”江老师抬起头,“明天发吧。林晓旭。你觉得上回的作文题难吗?”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这题目不难,比升学考的作文题容易多了。”
“好,好。”老师点点头,“这么晚了还不回家,你妈妈要等急了。”
“您不也没回家吗?”
“是,我也该走了。”
当他们经过教室时,发现里面的灯还开着,于是打开门,发现里面只有一个男生在做作业。
林晓旭说:“陈明,老师来了。”
陈明把头抬起,头发乱乱的。他欠了欠身,叫了声“老师”,又低头演算。
“陈明,这么晚了怎么不回家?”
“现在是下班时间,人流高峰期,人挤了。”
江老师点了点头。林晓旭知道老师还要和陈明谈一些话,自己在场会妨碍他们,于是礼貌地说:“老师,陈明,我有事先走了,Bye一bye;”轻轻地拉上了门。
教室里只剩下江老师和陈明。教室在暑期里又装修了一下,还留着淡淡的油漆味。陈明继续在做代数题。江老师望着眼前这位想当“人上人”的学生,又看了眼他手上的高二代数书,说:“陈明,有时间的话,咱们谈谈吧。”
“什么,谈什么?”陈明放下笔。
“随便,谈什么都行。”
“深圳有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我不习惯闲聊。”陈明眼没离书,嘴角微微抽动。
江老师一愣,深圳人的时间观念是很强,路边随处可见大块的宣传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学校办公室就标有“私人电话不超过三分钟”,校长办公室门口则标着“来访不超十分钟”等字样。但这么一句话在这么一种场合下出自这么一位学生之口,江老师有点吃惊,也有点难堪。
“陈明,你能说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你对它的理解吗?”江老师没有放弃,往陈明这边凑了凑。
陈明猛地抬起头,张张嘴,可没有出声,即刻,又低下头。
江老师说:“你什么时间愿意和老师谈,就什么时间来找我,我随时欢迎。”
陈明还是没吱声,默默地坐着,连江老师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好久,他才瞥了一眼门口,露出极难捉摸的有些玩世不恭的神态。
陈明是地地道道深圳人,像绝大多数本地人一样。家境是阔绰的,自家盖了一幢四层带前后花园的别墅,存折得用七位数来计算,父亲早年干过走私什么的,后来有了钱便洗手不干了,开了家公司。陈明上面有三个姐姐,都己出嫁了。陈明最小又是男孩子。宝贝得不得了,但陈明和许多当地孩子不一样,他不喜欢父母和姐姐他们的生活方式,总觉得浅得很。他从小书就读得好。八十年代后,内地人大量涌入深圳,班上几乎每天都有新同学。老师告诫大家,现在来了许多好学生,大城市重点学校来的,厉害得不得了。深圳本地孩子与之相比就像井底之蛙,要与强者竞争,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老师的话在陈明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起初仅仅是为了替本地小孩争口气,渐渐,他确确实实喜欢上了学习,特别是数理化——那些枯燥无味的公理、公式、定理、定律,学起来竟然很神。而且使人老练起来。课堂上老师要照顾到大多数,只能按教材讲。陈明常常觉得“吃不饱”,就自己买了好多参考书来看。有人发现陈明差不多是一天换一本参考书,眼镜的度数也一百一百地增加。他天赋好又很用功,成绩在同学中一直遥遥领先。每学期学生手册上的分数是他最大的慰藉,是他耀人的光环。
可是有一件事对陈明冲击不小。
中考结束了,许多学生如释重负,不管考好考坏,反正是给爸爸妈妈考过了。俗话说:“7月考学生,8月考家长。”进考场是孩子的任务,考得上考不上,进哪一所中学是爸爸妈妈的事。初中三年,这个暑假是再轻松不过了,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人要求他们进补习班,彻彻底底解放两个月!
陈明不想让自己放松。他是保送生。尽管升学录取还没发榜,他已明明白白是九中的高中生!他要买些参考书利用暑假预习起来。许多老师担心学生买了参考书,上课会无心听讲。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做完作业后,对照参考书的答案自我检验的。陈明正是如此。
去书店的路上,陈明碰见余发,他俩是一个村的,两家挨得很近。他们父母共同投资做生意。还是老牌友。大人的关系很不寻常。按理,陈明和余发不是好朋友也得是好同学,可奇怪的是,陈明看不起余发,余发也看不惯陈明。
在陈明的眼中,余发是个“烂仔”。平日,陈明从不与余发多说一句话。可现在,陈明产生了“一次中考即将他们分成两等人”的同情心,他对余发笑笑。
“陈明。去书店?”
“噢。走走。”
“保送生就是不同。”
陈明笑笑,带着明显的优越感。说:“你,还上学吗?”
“不幸让你言中,一样。”
“一样?”陈明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爸爸给我在九中买了个学位。就那么回事。”
陈明知道钱的作用,因为他们家的话题总少不了钱,因为他们家也很有钱。可他从未想到金钱的威力竟如此神奇!那一张张的纸钞竟可以换取九年的寒窗之苦!陈明冷冷地笑了。那一天他没买书,一个人跑到蛇口伶仃岛,去体会文天祥当年的心境。
这件事对陈明的震动很大。上了高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学习。高中学位可以买。那么大学呢?硕士,博士,也能买吗?
于是目标更明确了:上名牌大学,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他要直升。他要鲜花、奖章、热烈的掌声。他的自尊心告诉他只能这么想。这个原先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清晰起来。
陈明在床头上贴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条幅,他相信“自古英雄多磨难”一说。陈明的功课很好,这是众所周知的,可里面有多少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寒暑假,是学生休养生息的阶段。陈明却从来没有放松过。上课期间就更不用说了,不到万不得已,他从不和同学“搞”在一起。当同学呼朋唤友逛商场压马路时,他正在背单词做作业,典型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陈明从不深究自己这样有什么好或不好,对或不对。他只认定“要为‘人上人’,需吃‘苦中苦’……。当然,现在吃苦的概念已大不同于过去了,何况是生活在特区里。那种”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苦陈明是尝不到的,如果说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是处于”小皇帝“地位,那陈明在家里可是一位”太上皇“。所谓的”苦“,不过是不看电视不打电子游戏机不跟同学拉拉祉扯,把自己禁闭在房间里而已。话又说回来,一个男孩,能够将自己管束得那么严实,也的确得有”吃苦“的精神。所以那次作文老师要大家写自己最赞赏的警句格言,陈明自然而然就把这句话写上了。
爱因斯但的名言
第二天发卷子,陈明没拿到,便去问林晓旭。林晓旭说在古主任那里。
陈明意识到这篇作文出事了。
无论在哪一所学校,陈明的学习都是出类拔萃的,都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都将他推到一个榜样的位置上。陈明也确实不简单,三次市里得奖,三次省里得奖,两次全国性的,换了别人早松懈或骄傲了,而他始终像一把绷紧的弓。做到这一切容易吗?可是有谁明白他呢。
“这步算走错了。”
中午放学,陈明去办公室,陈明平时很少到这里来。照理,学习委员应该经常到办公室才是。陈明不,他不愿意让同学们觉得他是那种成天围着老师转的好学生,办公室只有江老师一个人,好像专门在等他。
“老师,我不该写那句话,那句话不对。”陈明还没走进办公室,就开门见山做了检讨。
“噢?陈明,进来吧!”
陈明走进了办公室。江老师平静地问:“那你说说怎么不对?”
“当然不对。要是对,我的卷子就不会放在古主任那里了。”
江老师觉得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和他那个年代的中学生真是有着明显的差异。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接受的教育比较单一。思想也比较单纯,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强调的是为他人、为社会,个人离不开集体,有了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而九十年代的中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多元化的,信息量大,尤其深圳,是中西文化的文汇处,他们接受的教育是立体的。比如幼儿园就设有英语课,而且有些是香港教材,受的是中西结合杂烩式的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对谁的话都不全信,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竞争观念。他们认为,必须有才华,有实力,才不会被淘汰,他们的成绩是自我奋斗来的。也因为他们奋斗,不断完善自我,社会才前进,历史才进步。与此同时,自私与“以我为中心”的现象也严重了。不仅是深圳,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青年都有这种现象。西方教育家已经开始借鉴中国的“集体本位”思想,那么我们中国的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