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生-第4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了点头。
李谦也笑着点点头,回过身来,道:“那么,OK。下面这首《越人歌》,送给大家。”
越人歌?
终于听到歌曲的名字了,但是没有,现场绝大多数人的古诗词学问还没精深到那个地步,所以这个名字一听,顿时觉得好有古意。但是……完全不知道它是哪里来的、谁写的,里面又到底是写了些什么。
反倒是在后台,不少音乐人一听这个名字,顿时眼前一亮——尤其是作词人,或许没那么熟,但这首可以被称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的作品,他们至少还是知道的,也有印象。
比如,谢金顺。
老爷子的眉毛跳了几跳,没说话。
谢铭远从小就学习音乐,长大了又四处游学,后来更是在法国定居多年,国文的底子,不免就薄了些,这个时候,他忍不住扭头看向自己的父亲。
父子俩眼神儿一碰,谢金顺老爷子小声道:“先秦古诗,出自《说苑》。”
谢铭远闻言恍然。
这个时候,舞台上的古琴已经响了起来。
现场数万人,鸦雀无声,每一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在舞台上盘膝而坐的王怀宇。
古琴声,简单而又清雅,不静下心来,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就听不出其中的美妙之处,不过……还好,哪怕是此前从没听过古琴声音的人,至少也知道这是一种自中国古代很早以前就一直在流传的一种乐器,而且会莫名就觉得弹这玩意儿很高大上。
琴声悠悠,清冽而绵延。
数万人屏息静听。
足足一分钟,古琴声笼罩了整座会场。
然后,起自微茫处,以一种近乎不能察觉的声线,李谦终于开唱了——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他这一开口,顿时让全场数万观众都目瞪口呆——几乎没有人听过李谦用这么薄、这么低的嗓音唱歌!哪怕廖辽和周嫫都没听过!
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简简单单的一嗓子,起的风轻云淡,收到一个“流”字的时候,已经近乎无音,只余唇齿间一点气息,再配以古琴的飘摇,简直清气四溢。
也就是这两句,让后台的不少歌手,尤其是谢家父子俩,都听得顿时就露出一副吃惊的神色。尤其谢老爷子,脸上本来的沉静与寡淡,似乎在顷刻间便已经消失无踪,此刻的他,罕见地露出一副兴致盎然的模样。
要知道,他从十几年前就一直在大力提倡古风,虽然收效甚微,连他自己的多番创作与尝试,都最终以不被音乐界和流行歌坛所认可而告终,但提倡古风,提倡从中国古典文化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美,来丰富当下的歌坛,甚至借由歌曲的形式,把中国古典文化、把东方文化向全世界推广,却一直都是老爷子念念不忘的。
也正因此,当李谦的那首《送别》一出,老爷子也顾不得索尼跟华歌是商场对手了,当时就激动地写了一篇稿子,对这种中国古风类的作品,大加赞赏!等于是主动为李谦和当时的五行吾素组合站台、撑腰!
而现在,这位在音乐中浸润一生的老者,只一耳朵就听出来,这首《越人歌》,不但歌词是绝对正宗的古典诗词,就连曲子,都似乎是按照古典的路子在走,甚至……有可能……老爷子忍不住激动地想:他会不会完全按照“宫商角徵羽”来谱曲?
是的,国外的音乐,是按照1、2、3、4、5、6、7,都瑞米发骚拉西,这七个音来定音阶的,但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传承中,却一直都是“宫商角徵羽”这五音。
成语中所谓“五音不全”,便来自于此。
说白了,这才是最纯正的中国文化!
当此时刻,老爷子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期待!
而此时,李谦已经继续唱道:“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他的发音很轻,也很清。不过,依赖当下先进的科技,依赖着一场靠谱的收音和扩音器材,当然,也依赖现场歌迷如此的安静——即便是再怎么清的唇齿音、再怎么轻、轻到似乎只剩一口气的音,都清清楚楚地送到了现场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当然,歌词实在是太古风了,有歌词本可看还好,看字索意,就不懂也能猜个**不离十,但当下听现场,又是新歌,当然没有歌词本可看,所以,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里面的很多句子,都是完全迷糊的。
今夕何夕,今日何日,这个懂,没问题。
得与王子同舟……也大概齐能听明白。
但是,对于不熟悉、不知道原诗的人来说,“搴舟中流”这四个字,实在是连这四个字是哪四个字都想不明白。
不过还好,即便是字面意思都没听懂,却并不足以成为欣赏这首歌、这个曲子、以及这首古诗的障碍——至少,大体的意思,是可以猜得出来的。
更何况,李谦唱得如此动情!
面对这样一首幽咽动情的好歌,此刻的昌平音乐节现场,数万人都刻意地收敛起一切的声息,努力捕捉音响中传递出的每一个细微的气息,于无声之处,感受它那飘摇而来的美。
而此时,天可怜见……
周嫫和廖辽看向李谦的眼睛,简直都亮得像太阳!
***
有两点备注要说:
第一,谭盾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过一张实验性的专辑,叫《九歌》,很实验,绝大部分人,不太容易喜欢上,不过感兴趣的,还是可以去听听。可以说,在那个时期,谭盾还处在探索期,而等到他为《越人歌》谱曲,为电影《夜宴》配乐的时候,其实他的这个探索、这种方向,已经相对成熟了。
第二,除了腾格尔和周迅版本的《越人歌》,还有刘杨的版本。如果你以前没听过这首歌,可以先听前二者的版本,各有韵味。如果你已经听过那两版,且挺喜欢,那就推荐你再去听听刘杨的版本。而本文中李谦所演绎的版本,更贴近刘杨的风格,不像腾格尔发力那么猛。在我的理解中,这也应该是最近乎古人意蕴的一种表达方式。
最后,诚恳的!
第七十九章 蛋白质与中指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越人歌》这样的作品,绝对不是唱给普通歌迷听的——对于绝大多数正常的歌迷而言,类似这种的作品,偶尔听一听,还觉得不错,甚至会觉得逼格挺高的。但实际上,他们不可能去真的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是的,哪怕很多人一听之下都会觉得歌剧这个东西真的很DIAO,京剧这个东西真是有功夫、真讲究,但是没用,你让他们坐在椅子上,耐心的听上一个多小时,他们受不了、爱不下去,反而是你让他们站在某个体育场内听一场劲爆的演唱会——如果是摇滚演唱会,那就更赞了——他们却会兴奋地浑身上下每一根毛细血管里都在涌动着热血。
不是他们觉得歌剧不好、京剧不好,只是那些东西,会让绝大部分普通人第一时间就会有一种疏离感,感觉那个东西虽然好,却不是属于自己的,自己也享受不来。
一句话:那些东西,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所以他们从心里就会排斥。
所谓曲高和寡,绝非虚言。
即便是当下在昌平音乐节,来到现场的这些观众,应该可以算是当下国内比较靠谱、也相对高端和小众一些的歌迷,应该算是《越人歌》这样的作品为数不多的潜在受众群体之一了,可实话说,真是听懂了、喜欢上的人,还是相对较少。
没办法,搁在三千年前,这绝对是当时最好、最出色的情歌之一,但搁到三千年后……哥,你在唱的这是什么呀?
如果说POP流行风,是拥有着最大受众群体的音乐风格,那么在中国,独属于中国的民谣,则是仅次于流行风的一种流行音乐方向,某些时候。遇到了某些杰出的作品时,民谣比起流行来,也不遑多让,与它们相比。摇滚真的只是相对小众的一个类别。
可即便是摇滚,也比那些音乐家们耗尽心力才创作出来的古风的受众,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李谦当下所演唱的《越人歌》,正是这样的一种受众极窄的作品。
不过……这里是音乐节!
这里可不是什么要求合家欢的春晚,也不是何润卿的演唱会。
经常来这里听歌的观众。肯定是国内的观众群体中对于各种风格迥异的音乐接受能力最强的一批观众了——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具开放度的舞台!
而李谦,也没打算在这里讨好自己的歌迷。
再者说,受众面比较窄,不代表就没有受众。
尤其是,这里可是唱现场!
当现场如此的安静,安静到只剩下琴声,和自己的吟唱声,李谦就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
固然在事后回想起来。或许会有很多歌迷并不喜欢这个类型的作品,但是却并不妨碍他们在此刻沉入这种幽深而渺远的意境之中。
唱《越人歌》这首歌,需要相当高的演唱技巧。
声带、气息、唇齿音、鼻音……很复杂,妙处只在纤毫之间。
简而言之,之所以选择加班加点的和王怀宇一起把这首歌排出来,之所以在音乐节的开幕式上唱这首歌,于音乐节而讲,可以算是在表示自己鼓励某些探索的姿态,鼓励国内的音乐人们做出更多更丰富的音乐,而于他自己而言。则可以算是对自己过去数年之中的进步和成长,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所以,结果就是,尽管会有一些人不由自主地露出一脸懵逼的模样——
嗯。对,没错,是的,感觉他唱的好DIAO啊!
但是……他唱的是什么?
但是,就在现场这两三万普通的歌迷之中,还是有大部分人。已经沉浸入了歌声所营造出来的那种幽远的意境去了,听得悠然神往。
而一些内行人士,比如谢金顺、谢铭远父子,廖辽、周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