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种地去-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玉米挂梁上,鸟儿有时候会来啄吃,而且也容易被人给偷了,这就悲剧了。
三老爷家当然没有哑巴那么生猛,也就一千斤多一点,方两斤的大箩筐跑个七八趟就行搞定,时间抓紧点一上午就k了,只是后续除非就不是一天两天就搞定的事情。
一个成年人,从早晨八点开始码玉米,也是把玉米起下来,一天大概能码两多斤,如果换着是城里来的,超不过五十斤这手就不行了,会疼得受不了。也有村民们布满老茧的手才能顶得住。
玉米还有毛虫,人的皮肤一碰就会起疙瘩,痒得很,方现可算是细皮嫩肉,一上午下来,上半身全起疙瘩了。
一直忙到下午二点,三老爷家大部分的玉米总算是摘完了,而三奶奶也提前回去把饭做好了,大肉块到是不缺。
吃了午饭,方又往下一家跑去,这次是七老爷家里,这次麻烦,因为其家里只有七老爷一个人,却种了近两千斤的包谷,这下怕是天黑都忙不完。
方漫步乡村小道上,心想也知道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怕是接来一个星期都要悲剧了……
“学习他,对人民无限忠诚,学习他,对人民献出青春。”方忍住了吼了一没有gd就没有国,努力体会当年革命队伍的艰苦日子,这唱着唱着就到了七老爷家里……
一个星期后,连方自己都感觉瘦了,皮肤也黑了,也没有细皮难肉的感觉了,而且对毛虫还产生了抗体,现毛虫上身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方,你要不歇息一天,天天这样你也太累了,身体会受不了的。”晚上的时候素芬忍不住埋怨的说道。
王晓燕也出声道:“是啊,我明天休假,要不我也去帮你摘玉米。”
黄狗儿也出声道:“方爸,明天我也要去。”
方感动之余,自然不可能让大家跟着去了,因为去了也是捣乱,反而影响速。
点上支烟,出声道:“也没几天了,多忙三天也就差不多了,到时候我们干脆出去旅游一趟。”
“好啊,好啊。”素芬满口的赞成道,顿了顿又说:“晓燕妹妹到时候要上班,怎么去呢?”
王晓燕也有些郁闷的说道:“是呢,我又去不了。”
方擦了擦汗笑道:“去县里旅游,当天就能回来,又不耽搁时间。”
“什么,去县里?”两女异口同声的说道。
方愣愣的回道:“是啊,县里挺好玩的啊。”
两女忽然都不说话了,闷头开始吃饭,方心想,咋地了,怎么忽然气氛就不对了呢?
p:这两天时间太赶了,后面会量把一万字拆成三章来,这两天是因为拆开后就不够一万字了,没办法为了全勤只好合成一章了。订阅刚过一个,千字一块钱的收入,实不敢全职码字啊,所以时间非常赶。关于的女主的事情,顺其自然,汗……
第160章 坏了
川内为盆地构造,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植被覆盖面积广,高山巨石林立,这种情况下,很少会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自然灾害,但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岁月的年轮,房屋地基下的泥土总会出现稍稍变化。
所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里流行起了修保坎,就是类似于堤坝的意思,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修,主要是修来维持房屋地基的稳固。
修保坎所用的主料就是条石,这种条石约莫长一米左右,宽和高都是三十厘米左右,不需要太规则,只要求石料要好,用这种石料堆砌好保坎的外围,用泥土填充里面,然后等上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等泥土慢慢沉淀稳固,这时候就可以上面抹上石籽混水泥,这样就成了村民屋前的院坝,既然可以用来晒粮食又可以加强房屋地基的稳固程。
而修盘山公路的时候所用的办法也是如此,遇到弯道或是坡比较高的地方,就用条石把外围堆砌保护起来,然后填充上泥土就可以了。
设计师测量好地形后,用生石灰撒路线上,然后村民们就沿着生石灰的范围开始挖起土地来,石匠也纷纷就地取材,只要离得不远的大巨石都开采出来,后用来当条石。
另外还把镇上所有的骡马队伍都请来了,所谓骡马也就是马和驴子的杂交,这村里很常见,川内的地形不合适养马,也不适合养驴子,但村民们对这种高大的骡马却是极为喜欢,虽然比起速不如马,但却比马儿高大强壮,虽然其耐力不如驴子,却又比驴子能负重。
骡马适合山道上运输,所以这运输水泥、沙子等等就交给骡马队伍了。
老农们挖土,半大孩子和妇人们负责挑土去填充,而年汉子们就负责抬条石把保坎堆砌出来,乡村公路其实修起来也方便,等把主路修好后,这时候就需要沉淀,然后公路两边撒上石籽,这种石籽约莫婴儿拳头大,撒上石籽这是为了防止雨天公路打滑凹陷等等。
如果乡村公里上没有石籽,这道路就承受不了车辆的重量,时间一久,两边就会陷落下去,一到下雨天就是一片泥泞,别说车辆,就是行人路上行走也困难,而往往车祸就是这么来的,因为两边一凹陷,小车过去的就会卡住底盘,所以就只能左右盘旋着走,这来往的道路就不规律了,转角处就容易引车辆碰撞等等。
不过现这条盘山路有了唐老板的投资就不是问题了,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纷纷上马,配合着村民大步往山寨上行进,这是要修水泥路呢,比下面的主公路质量还要好。
当然,路上所占用的土地也是需要赔偿的,虽然没有城市占地那么夸张,不过其价格也让村民们相当满意,自然干劲十足,很多村民都巴不得能占用自家土地呢。
三天后,方摘玉米的行程终于告一段落,这样起早探黑的干下去就是铁打的汉子也顶不住啊,这十来天,方一共帮亲戚们挑了一万多斤玉米回来,而且大部分情况都是只管运输,每天也补充了大量的肉食,就这样,也感觉身体虚,下盘已经不稳了,不休息,怕真得会给累出病来。
心里也就加佩服哑巴了,看看别人,一个人就能搞定八千斤。
说到这里,也必须要提一句:村民们都病不起
村民们因为每天劳作,虽然吃肉的时候比较少,但川内喜欢用猪油炒素菜,而且还有保存油窖肉的传统,也就是把煮好的肥肉放进油缸里,油里面还要撒上些许盐粒,这样这种大块肥肉就可以和猪油一样保存很久,甚至一年的时间。又或是把煮好的肥肉先切片,然后油锅里过一下,放进油缸里保存,到时候要吃了,拿出来蒸热就可以,但是这种肥肉嚼劲十足,村民称为扯扯肉,早些年是村里孩子喜欢的。
还有每年都有杀过年猪的习惯,会熏制大量的腊肉,这样其实村民们每天都可以吃上些油荤子,但也仅仅只是一些而已,村民们很少买鲜肉吃,说通俗点身体一直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样一来,村民的体力虽然得到了补充,但又因为常年劳作,生病了又喜欢用些土方子,除非实疼得受不了,这才去医院检查,而到了这个时候往往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
这就是平时无大病,到了年老的时候往往容易生出大病来,这时候一场大病少说要几万,多者十来万,甚至几十万上万,村民们又如何治疗得起,一般情况下都是随便吃点药把命掉住,能拖多久是多久,什么时候走了,也就认命了。
其实很多大病年轻时调养之后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现阶段村里对于自己的身体都不重视,但说到底还是农村的医疗水平太差了,镇上连结石都打不出来。
你要问一个老农上次检查身体是什么时候?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从来都没检查过
川内偏僻村里的五保户,也就是孤寡老人一个月可以领八十几块钱,过年的时候政府也会送些礼品,如被子补品等等,但一年还不到一千块钱可以干什么?恩,也足够感冒的时候去打几次点滴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村民们太节约了,好比镇上,一个每天以捡烂菜叶子,烂水果为生的老人,其走了之后,或许都有好几万的存款,不是这个老人不知道这些钱可以买很多吃的,喝的,用的东西,只是他真的舍不得花出去啊,宁愿自己苦一辈子,也有把钱存下来留给后人。
这里的“走了”是村里对人“去世”的称呼,村里很忌讳说某某人“死了。”一般都用“走了”来表达。
还有村里有一个很无奈的传统,就是不管家里如何穷困,老人们去世之前都要准备点家产,用来分给后人们,而很多时候,老农弥留之际,躺床上都起不来了,这才把自己箱子下面藏了点钱等事情说出来,然后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分出来,也只有这样,节约了一辈子的老农才走得安心。
方的爷爷当时得到的家当就是两块大洋,也就是银元,有孙小头,袁大头,清朝龙等等,五个儿子分两块,女儿一人一块,等儿女们都分到财产后,老人当时走的很安详……
某春晚的小品里面有句台词是说:“人一生大的悲哀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其实村里却恰恰相反,“人活着,把钱花完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剧,老农走的时候也很难闭上眼。
想到这些,方不由得有些惆怅,心里感觉堵得慌……
“方,你想什么呢?”素芬的声音传来。
回过神来方出声说道:“没什么呢,对了,我打算把村里到镇上的客运承包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另外打算公社办一个诊所你看怎么样?”
村里其实有一个诊所,但是其医疗条件还是算了,和广大医院一样,进门甭管什么病先把点滴掉上说。
另外关于客运就蛋疼了,村里到镇上总共只有三辆巴车,也就是核载19个人的那种小班车,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其车上一般只有个座位,后一排就占了五个座位,靠前一排左右两边各两个,其余的空间都是留给村民们用来站的。
到后,一辆这种小班车拥挤上五十个村民也是正常的事情,往往连车门都关不上,美其名曰,这样比较凉快。
到镇上的车费是三块钱,稍微远一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