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师-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卫们如同雕像一般守在僧房外面,过了两个时辰,李治才从僧房之中缓步而出,神色轻松,脸上红潮未退,但心情似是大好。
即将走出感业寺之时,李治还不舍地回望了一眼,似乎穿越重重院落,正有一双美眸在于自己神情凝视。
然而当他走出感业寺外面,笑容却凝住了。
长孙无忌带着御辇和仪仗,不知何时已经守候着了感业寺门外!
李治的脸顿时通红起来,就好像做贼被抓了个现成一般!虽然长孙无忌没有明说,但很显然,这位“元舅”已经知晓了他的“小秘密”!
“圣上刚刚登上大位,满朝文武都指望着圣上再续贞观盛世,臣不得不犯颜而谏,望圣上莫要嬉戏而荒废了政事…”
长孙无忌虽然说得隐晦,但李治心里有鬼,脸上根本挂不住,只觉诸多内卫和仪仗的目光射在自己身上,火辣辣的浑身不适,那目光如一道道钢针扎在身上一般难受,此时只能唯唯以对,心里却是恨透了长孙无忌!
圣驾回到了半途,却又倏然停了下来,似乎有人冲撞圣驾,内卫一个个按住刀头,长孙无忌更是退回到御辇边上。
李治透过帷幕,见得一书生打扮的中年人以头抢地,血流满面,竟是拦驾告状来了!
若换了平时,让侍卫将人拖下去,交给有司处置也就罢了,可李治刚刚才在长孙无忌面前丢了面子,想着当了皇帝,自然要有些传说佳话,好让国民传颂,这等拦驾告御状的戏码,正是草民们最为津津乐道之事,又如何能放过这等机会!
“让他到前面来说话。”
李治一发话,侍卫们也不敢再阻拦,将那人架到了御前,那中年人虽血流满面,却仍旧神色不改,长身而立,谦谦而行礼。
“草民李弘泰,见过皇帝陛下,冲撞圣驾,本罪该万死,然草民领了万千民意在身,不得不为民请命,还望圣上垂见!”
李治见其姓名与濮王李泰相近,心里多有不爽,又听说要为万民请命,脸色更是阴郁,不过既然决定要造出一则佳话来,自然也就忍了下来,况且此人举止有礼有度,谈吐斯文,该是寒门士族或是乡绅民望之流。
“你且起来说话,有何请愿,可说与朕听听。”
“谢陛下!”李弘泰神态激动,起身之后,昂扬其头,掷地有声地启禀道:“长孙无忌篡权弄国,扰乱宗庙,僭越无度,实乃国贼,名为辅政,实为窃国,其府豢养私兵,于朝堂之中拉帮结党,万民皆以其有谋反之心,特此奉上万人血书,请诛长孙老贼!”
李弘泰轰然下跪,双手奉上万民书,一副慷慨赴死除国贼之态!
李治当即愕然,他本想着要传一段千古佳话,好让国民都知他李治是个好皇帝,哪里想到这拦驾之人居然是要状告长孙无忌篡权窃国啊!
长孙无忌一张老脸气得铁青,却不便发作,李治刚刚才被长孙无忌抓住了把柄,又值登基之初,全赖长孙无忌等老臣维持国策,当即怒起道。
“太尉忠君体国,日夜为国操劳,尔等何敢横加污蔑!尔等名为忠国,实为乱政,污蔑忠良,若不严惩,何以抚慰忠臣!来人,拖下去!”
李弘泰叫骂不绝,然而经过有司审核,很快就被处斩于弃市。
可笑的是,上个月,李治还问大理寺卿唐临,得知在押囚犯五十多人,只有二人应当处死,还大肆赞扬,称治狱者当如是耶,这才短短半个月没过,他就自己胡乱斩了一个。
满朝文武见李治如此相信长孙无忌,真真是百感交集,骑墙派一时间纷纷向长孙无忌这边靠拢,李治越是烦闷。
朝堂上暗流涌动,徐真却悠然自得,然而今天,他却再也坐不住,打算第二天一定要上朝一趟,因为,他收到了一封密信,或者说,他终于等来了一封密信,来自于吐蕃的密信!
第二百二十四章徐真被迫出使吐蕃
十月,天气已经开始寒冷,朝廷以突厥诸部设置舍利等五州,隶属于云中都督府,苏农等六州隶属于定襄都督府。
到了十月中,吐蕃遣使来吊唁太宗,并附上赞普器宗弄赞的亲笔信,声称大唐天子刚刚即位,臣下若有不忠者,赞普必当率兵赴国内讨伐除灭,以宣示吐蕃的臣服之心!
李治新君上位,正是撒播恩德,拉拢人心之际,遂在两仪殿宴请吐蕃使者,将诸多属国使节也都邀请过来,文武百官齐聚,以示大唐天国之恩威。
赋闲在家的徐真果断受邀赴宴,虽然淡出了朝堂的视野,然镇军大将军、上柱国、奉密诏的顾命重臣,这几样头衔加诸于身,也没人敢冷落徐真。
只是长孙无忌和慕容寒竹正在春风得意的风头之上,自然是群臣之首,徐真也不想搅和,到李勣这边来问候一番,自己却坐在了一处角落里。
李治施政多有掣肘,是故对长孙无忌越发厌烦,席间尽显帝皇尊威,又不失亲民之举,对诸多属国多有赞赏,对各部首领也是多有赏赐。
到了吐蕃使者这边,李治决意封吐蕃赞普器宗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赏赐桑农纺织打造工匠一百余人,农作物种子等物资一批,为彰显唐国风采,同样遣使回访吐蕃!
一听到要回访吐蕃,群臣顿时不乐意了,这吐蕃山高水远,带着这些个工匠和物资,估摸着要走上一年半载才能到达吐蕃,一来一回耽搁两三年不止,风尘仆仆暂且不提,这李治刚刚上位,正是争取晋升的好时机,谁人愿意离开国都!
李治往下面一扫,满朝文武只顾着埋头饮宴,或与身边人交头接耳,或沉默不语,顾左右而言他,竟无一人主动请缨!
吐蕃使者还在盛赞大唐皇帝陛下恩泽四海云云,更是让李治心头不满,下意识朝长孙无忌投去一瞥,长孙无忌心领神会,当即站出来朗声道。
“赐封一方郡王,乃国之大事,马虎不得,吐蕃对我大唐忠心耿耿,理当受到礼遇和重视,以某之愚见,此事不如交由徐真大将军来处置,不知圣上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参宴的满朝文武多有窃笑者,或有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辈,更是小声讥讽,徐真已然失势,这番再被放到吐蕃去,那就更无出头之日了!
诸多文武四处扫视,最终在大殿的一隅发现了徐真的身影,大殿之中觥筹交错,人人喜乐,徐真却形单影只,偏坐一隅,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李治见徐真这等落魄模样,于心不忍,他正想启用徐真来抗衡长孙无忌,没想到长孙无忌似乎看透了他李治的心思,这个节骨眼上,居然将这件事摊在了徐真的头上!
绝大部分人都为徐真感到不值,然而徐真心里却窃喜不已,老子今日来赴宴,不就是等着被你长孙无忌坑的么,不被你坑,老子又怎么有借口去吐蕃走一遭?
徐真也是欲擒故纵,若他一开始就主动请缨,到吐蕃去担任使节,说不定长孙无忌还不会如他所愿,如今他躲在角落里,长孙无忌却偏偏把他给揪了出来,他也乐得装出一副无辜有苦涩的无奈笑容。
然而吐蕃使节团的人却竖然起敬,纷纷端起酒杯,走到徐真的桌子前面来,朗声问道:“可是以一人之力,借得泥婆罗和吐蕃骑兵,荡平天竺的徐大将军?!!!”
吐蕃使者此言一出,诸多藩外使节也是纷纷投来目光,一看果真是徐真,顿时欢呼雀跃,纷纷前来敬酒!
真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大唐官场之人虽然对徐真是又羡慕有嫉妒,可在大唐以外的地方,徐真之名却早已开枝散叶,传遍了四野!
在西北吐谷浑等诸多部落之中,直至今日仍旧传颂着徐真阿胡拉之子的传奇神迹,而在东北,高句丽、室韦、靺鞨乃至百济、新罗等扶余诸国,徐真的燧氏蒙神子之名更是如雷贯耳,高惠甄成为了神女之后,借助燧洞殿的势力,更是将徐真的形象塑造成了行走于人间的真神!
而在遥远的西域,徐真一人灭天竺的事迹,加上正统祆教神使的身份,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这些个藩外小国依附大唐,不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可他们还是拥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在信仰这件事上,他们素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听到大唐皇帝陛下要任命徐真为吐蕃使者,纷纷朝吐蕃使者投去羡慕的目光!
吐蕃使者也是与有荣焉,因为当初徐真荡平天竺之时,吐蕃还借了二千骑兵,乃是这一绝世壮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见得诸多藩国使节那羡慕的目光,吐蕃使节顿感脸上贴了金纸一般荣光,对李治是感恩戴德,好一番颂扬,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旦回国,必定奏请赞普,加大来年的朝贡和两国之间的商贸往来!
李治本不愿徐真离开,然而长孙无忌已经开口,而吐蕃使节又如此欢喜,徐真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一身荣勋,前往吐蕃加封赞普的郡王头衔,也是相当妥帖,却是没有合适的理由。
加上群臣好不容易见得徐真这个可怜蛋子出来顶下了这苦差,纷纷出声附议,根本就轮不到他李治反对,此时的李治再次感受到孤家寡人,权力被架空的苦涩滋味,心头懊悔不已,却也只能强咽下了这口苦水。
徐真回到府上之后,心情大好,连忙唤来府中跑腿,将阎立德等人都召到了府邸,与他们细细嘱托一番,将剩余的图纸全数交托给阎立德,又与众多好友大醉了一场,权当践行送别。
朝廷筹备赏赐吐蕃的物资并不需要太久时间,但招募工匠却需要好几天,徐真也加紧了时间来处理善后事宜,又到了李勣府上去辞行。
或许旁人看来,徐真像是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心灰意冷,想要告别大唐的朝堂官场,然而李勣是何等人物,知晓长孙无忌这般专权跋扈,必定不能长久,徐真此时外出避一避风头,确实是明智之举,当即旁敲侧击的鼓励了一番,点到即止,但徐真却是心领神会,二人相谈甚欢。
李勣又将一些出使外国需要注意的事项都说予徐真知晓,面授机宜,好生提点了一番,这才放了徐真回去。
诸多事情都准备得差不多,该交代的也都交代妥当,就只剩下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