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帝国崛起 >

第462章

帝国崛起-第462章

小说: 帝国崛起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年吃够了苦头。朱由检对陈燮说的话深以为然。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武将还不能打仗,外患无法抵御,内乱平息不了。这种日子他是过够了,所以才要改良。
  这俩听了陈燮的话,心里还挺高兴。君臣之间的信任,这些年越来越差了。
  陈燮又继续道:“陛下还决定废除廷杖,说这是陋习。大臣们代天子牧民。君臣本是一体。总而言之,需要改的东西很多,陛下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怎么改。”听到取消廷杖。这两位更高兴了。廷杖这个东西吧,那是从元朝手里继承下来的。在宋朝,君臣之间根本就不像明朝这样。文臣喜欢拿“垂拱而治”来忽悠皇帝,发展到明朝中叶则有点变态了。动不动拿大义来压皇帝,恨不得皇帝什么都不要管,就在皇宫里生孩子就行了。君臣之间一旦出现争议。皇帝恼火了,就打屁股。这个制度。严重的撕裂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未来储君的培养问题,其实也是要改的。明朝这样肯定是不行的。皇帝从小长在深宫,身边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大臣们说什么就信什么。这样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都按照文臣说的去做,国家到了明末都搞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陈燮建议,太子还是储君的时候,应该学一学西汉那些太子,有事没事去民间走走看看。不了解民间的疾苦,怎么能做好一个皇帝?怎么能看好大明江山呢?当然这个问题,陈燮现在是不会主动说的。回头朱由检提出来,十有**要跟文臣干一仗。
  只要朱由检态度坚决,这个事情应该是能通过的。两人为皇帝的改变感到高兴,兴致来了喝酒也爽快。杨廷麟很快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立刻问道:“思华,洪亨九进京了,四川的剿贼格局基本定下来了。”
  这个事情陈燮是知道的,四川的剿贼局面,在年底之前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在泸州一代被官兵堵住,两下里进行了一场决战。这一仗,表现优异还是陈燮在襄阳整顿之后的四个将领的部队,在本地部队奔溃的前提下,死死的挡住了流贼的冲锋。关键时刻,林雅指挥的四个甲字营赶到战场,从侧翼像流贼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扭转了僵持的战局。这一战也是洪承畴指挥的,听说川军崩溃,率领秦军迟迟不动,等到他得到消息时,已经错过了围歼流寇的机会,给张献忠等人一个跑进云南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洪承畴是总指挥,流贼窜入云南,这就是一个胜利。就在这个局面之下,正在筹备追击的洪承畴接到了京师的调令,与孙传庭完成了交接后,返回了京师。张献忠等进入云南后,一路往西跑。沿途很少停留,最新的消息显示,已经快到木邦(今缅甸一部)。
  真要是张献忠逃到缅甸,那也不是什么坏事。这帮人去那边,能站住脚就最好了。这个事情陈燮乐见其成,别看流贼干不过官兵,对上那边的土兵,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就像李弥的部队,在国内干不过解放军,去了缅甸打本地的军队,相当的轻松。
  如果张献忠和罗汝才这些人在缅甸扎根,甚至在那边夺权建国,那才是陈燮最希望看见的事情。现在的西南那些小国,说实话真是化外之地。荒蛮落后,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官兵完全没有去追的必要,陈燮已经跟朱由检建议,一旦张献忠等真的逃亡云南,追都不用追,瘴气就能让他们全部完蛋。当然这话是忽悠朱由检的,主要还是不希望他继续用兵了。赶紧的把多余的钱用在国内的赈济上,稳定住大明的北部几个省之后,其他问题都不是太大的问题。这样一来,陈燮也好从容的脱身,经营南海。
  “张献忠在庐州吃了个打败仗,林雅等人共计斩首八千,贼兵西遁,覆灭不远。洪亨九这个便宜占的不小啊。”卢象升一句话像开玩笑似得,其实是想看看陈燮的反应。
  提到这个事情,陈燮只是微微一笑道:“洪亨九比那些京官强多了,他可是从地方一级一级的干出来的官员。能力很强,这种人在内阁,对大明来说是好事。”陈燮的“大度”,真是出人预料,两人都在观察,觉得陈燮没有言不由衷的时候,齐齐竖起大拇指。
  时间不早,这两人告辞离开,陈燮送出大门外,回到书房,刘庆正在里面坐着等候。看见陈燮进来,上前拱手道:“东家,送走两位大人了?”陈燮点点头道:“总算是对付过去了,对了,你从辽东回来,那边的情况如何?报告上说的还是太虚,眼见为实。”
  刘庆从身边拿起一匹布,递给陈燮道:“这是在沈阳织出来的货,年前运到京师的五万匹布,全都销售一空。”陈燮接过来看看,这匹呢子的质量还算不错,满意的点点头道:“很好,科尔沁草原那边,现在的羊毛交易看来是能做起来了。”
  刘庆道:“何止做起来了,在通辽,每天都有蒙古人送来羊毛,换取茶叶、粮食、铁器。我听说,好多蒙古人都不怎么养马了,都在养羊,这东西来钱太轻松了,他们又不傻。”提起这个陈燮想起来了,这个羊其实有个很大的问题,他吃草根。一但养的多了,沙化的问题自然随之而来你。陈燮想了想道:“草原上的羊品种不行,产毛太少。还得想法子从泰西引进合适的品种,输送到草原上。对了,回头联合商人们定一个规矩,在草原上做买卖,千万不要坑人。另外告诉祖大寿,一旦发生类似的事情,坚决严惩。”
  刘庆笑道:“这个他们已经在做了,最近抓了好些奸商,罚银子打板子。对了,辽东那边的轨道,据说修起来难度比较大。东家带来的那个火车头太沉了,以前的轨道根本用不了。新的轨道铺设的很慢,最麻烦的还是桥的问题。那个叫夏雪的女子说,桥梁的问题她组织了一匹工匠在忙活,打算用铁来修桥。这种轨道,已经铺了几十里了,在上面试车似乎还行。到底行不行,最后还得东家去看看,这事情没人能跟您比。”
  陈燮心说我也不懂这个啊,铁路这玩意,说实在的陈燮也是外行。一想到将来的东北大地上,火车在奔驰的场景,陈燮还是有点小激动。这事情现在看来还有点远,不知道何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大明的火车出来。
  刘庆这一段一直在东北和京师之间来回,主要是在谋划呢子生产的事情。现在看来他做的不错,陈燮没有再问,转移话题问起辽东的清军之事。(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八章人口买卖

  第五百一十八章人口买卖
  辽东的军务,总体来说是一个战略进攻的态势,巡抚张秉文到了沈阳就死活不挪窝。这年月的辽东,真正是苦寒之地,没人愿意去那地方呆着。关宁军是没法子,留在山海关,怕皇帝算后账,所以往北跑,在通辽筑城,切断女真东西的联系,顺便做点羊毛的生意。这年月,只要有银子,就不怕买不到东西,就算在通辽那个地方,关宁军过的还算相当的不错。
  残余的清军一路往北退却,目前在黑龙江流域一代活动。登州营暂时停止了继续进攻,不是不想,而是有心无力。辽东还是太大了,几万人的军队,撒出去都不带冒一个泡泡的。所以只能步步为营,往前推一点,安顿移民,稳定一点,再继续往北。这几年前后从北直隶、河南、山东、江北等省,前后往辽东移民五百多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去东北看看就知道,真的少的可怜。大明缺人口么?说实话是缺的。中原的民变,起因是天灾,其实是**。
  天灾也好,**也罢,对陈燮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把人口从几个受灾严重的省份迁移出去。这个工作,以前是登州营在做,现在是各地官府在做。什么时候官府变的那么勤政了?这么想就错了,真正推动官员的还是利益。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各地的商人只要把人送到辽东,就能得到银子。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弱,只要到了辽东还剩下一口气,就能得到五十个银圆的回报。扣除沿途的开销,这买卖还是很挣钱的。
  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土地的勾引下,一方面是官府和商人们的积极性很高,一方面是朝鲜那边的大批百姓逃到辽东。还有一个人口来源居然是东瀛,这也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大批连饭都吃不饱的普通小民,被无良的奸商以去辽东打工为名骗上船,年轻的男女一个人给五个银圆的安家费,然后被挑选上的青年男女还欢天喜地的上了船。拉到辽东,因为是外族,辽东那边的接收人员不肯给全款,只肯给二十个银圆。就这样,还是有很多商人很开心的继续做这个买卖。到了辽东的东瀛人,原则上是不能分到土地的,由官府集中管理,平时在农庄里面给人干活。饭是能吃的饱的,工钱得交给官府,做满十年之后,可以获得大明子民的身份。女子的待遇要好一些,辽东有的是光棍汉,花三十个银圆从官府买一个回去做媳妇的大有人在。姿色好的价格更高,最高的能卖到一百个银圆,有钱人买回去做小妾。
  这年月的日本女人嘛,说实话也就是那样了,小短腿太要命了。好在辽东的光棍数量多,有个媳妇就行,也没人在乎这个。因为人口买卖兴隆,现在辽东的东瀛人已经接近十万了。
  还有的商人更混蛋,直接跟荷兰人勾搭,从南洋贩卖土著到辽东。这种商人基本上回很惨,南洋猴子太尼玛懒了,辽东官府根本就不肯接收,女的还凑合能收一些,男的一律打回票,留下来做奴隶都没人要。一段时间后,现在运往辽东的只有南洋的女子了。到了辽东,卸下女子,装上大明的特产,跑这一趟也能挣不少钱。所以这个生意,现在也有很多商人在做,而起都是福建那边的海商在做。去年年底前,一艘西班牙的船到了旅顺,放下五百多个十八岁以下的女子,开启了欧洲人往辽东贩卖人口的序幕。
  陈燮的计划,往辽东移民一千万,这是最少的。没有人,再多的土地都没用,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