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⑽河梦馄穑绞と醯校黄胪酢⑿跤盟镒印⑻锛芍剑詈疃娉搿L煜路轿瘢ǔ缟校┯诤洗印⒘幔怨シノ停ㄉ疲祥鹉耸觯ń猜郏┨啤⒂萑拢ㄕ危且运纾ǖ保┱卟缓希ú缓嫌谟嗡刀韵蟮囊螅!钡笔比嗣嵌妓担骸巴馐拢罂梢酝酰】梢园病!保ǜ阃饨换疃罂梢酝骋惶煜拢】梢园捕ü遥ā逗亲印の濉罚┑笔敝詈罟枷M约夯蛄⑽灾鳎斓贾詈睿虺删屯跻担ㄍ骋惶煜拢4雍岵呤空プ≌庖坏憬杏嗡怠K涨厮登鼗莞伤担骸拔粽呱衽┓ゲ顾欤频鄯ヤ寐苟荩ㄇ埽坑龋⒎ンO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秦策一·第二章》)范睢说秦昭王说:“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策三·第九章》)张仪说秦惠王说:“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第五章》。此章《韩非子》初见秦同,或以为韩非作。)他们或说之以理,用明显的历史经验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道理;或动之以情,以披肝沥胆之辞感动对方相信自己的忠贞;为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主张,他们甚至可以把脑袋赌上。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周末“邦(国)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这就活生生地写出了战国时期“以攻伐为贤”,从横捭阖,风云变幻的政治外交形势。《战国策》中评价苏秦相赵以后的作者说:“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秦策一·第二章》)当时一位从横家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天下太平无事)。”(《孟子·滕文公下》)这些话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从横家外交活动的真实情况。
二
历代持正统儒家观点的批评家都对《战国策》加以贬低,甚至把它定为“毒草”,要大家“锄毒”。汉代刘向认为它“不可以临教化”(《战国策》书录),就是说,它没有宣传儒教,所以不能用来“教化”人民。宋代李格非说它“浅陋不足道”(书《战国策》后),因为都不是出自儒家的典籍,不合儒家的口味,所以斥之为“浅陋”。曾巩更认为这是一部“邪说”,把它整理保存下来,为的是“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曾子固序》)因为暴露了许多反动统治阶级黑暗丑恶的东西,所以被定为“邪说”,把它整理保存下来,为的是做反面教材,让“当世之人”、“后世之人”都知道这是一部“邪说”,这样就容易禁绝。这些批评,正可以从它们的反面来肯定这部书。《战国策》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复杂。下面就简略地就某些方面做点介绍。
(一)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赵惠文王死后(前266年死),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其母赵威后执政。齐襄王派使臣问侯赵威后。威后还未拆开齐襄王的问侯信,首先问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臣极为不满地抗议说:“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认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齐策四·第七章》)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威后这种“民为本”,“君为末”的观点和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是一致的。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能)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辛弃疾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劄子》)黄宗羲也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可见”民本“思想在中国源既远,流又长。赵威后重视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从她反对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看出。威后继续问”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威后认为,于陵子仲上不能对国君有所帮助,下不能治理好家庭,对外又不能联络诸侯,修好邦交,这简直是给人民做榜样,带头不给国家做事;对于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不杀掉?赵威后痛恨于陵子仲那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正表现了她的积极用世的精神。韩非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他在奸劫弑臣篇中说”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贪)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以少而去之(我看轻这种人,要把他们除掉)。“赵威后似乎有点干涉别国内政,其实不然。她这样公然宣称,不只是对于陵子仲和齐国的看法,而是对所有象于陵子仲这样的人及齐国的这种态度表示公开否定。
(二)要求为国立功,不能元功无劳享受高官厚禄赵策四记载,赵威后刚执政,秦国乘机攻赵,赵国求救于齐,齐国要求以威后幼子长安君作抵押,才出援兵。群臣进谏,威后不肯。触龙以“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为辞进说威后。威后醒悟,乃以长安君质于齐,齐兵乃出。作者进一步又借子义之口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作者不仅向封建的“世卿”、“世禄”制度宣战,而且更是对君主世袭制度大胆的挑战。这种反对“世卿”、“世禄”制度的思想在当时是普遍的。商鞅就主张“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英明的国君,任用的人必定是有成绩的人,奖赏的人必定是有功劳的人。)(《商君书·错法》)荀子也提倡“尚贤使能”(尊崇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荀子·王制》)范睢给秦昭王的上书就公开提出“明主莅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秦策三·第八章》)韩非也主张“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真正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功劳多的人要给以高的官位,尽心竭力的人要给以丰厚的奖赏。)(《韩非子·守道》)这种呼声和舆论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而是普遍的,长期的。多少人在为此而呼吁、争取和奋斗。可是两千多年来,这种“世卿”、“世禄”制度,或变相的“世卿”、“世禄”制度一直在中国实行着,直到现在才算实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愿望。
(三)规劝统治者要“贵士”
“贵士”就是尊重知识分子。看下面一段有趣且颇有意思的对话: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下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鎰。’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颜斶又劝告宣王要“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宣王很有感慨地说:“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而且请求做颜斶的学生。(《齐策四·第五章》)颜斶是一个不畏权贵的知识分子,你看他在国王面前那种不卑不亢的从容态度。宣王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国家元首,你看他最初对颜斶那种轻蔑态度,而以后又那样诚恳地自我反省,甘愿当颜斶的学生。岂不发人深省。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说“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齐策四·第六章》)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有一段“致士”的议论:“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策一·第十二章》)他不仅非常深刻。具体地阐明了国君对“士”的不同态度所得到的不同结果,更重要的是,他总结了所谓“治民者”与“被治者”的正确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正确关系。
(四)歌颂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外交官秦始皇想并吞小国安陵,假意说要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婉言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秦王说“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