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陈容在座,他马上冲袁绍叫道:“臧洪是个义士,你怎么能杀他呢?”
袁绍不想再杀陈容了,让人把他拖出去。
陈容不干,他叫道:“仁义是天常,遵守的人是君子,违背的人是小人,我宁意与臧洪一同死,也不愿意跟你一同生(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
袁绍无奈,下令把陈容也杀了。
臧洪因为重节义历来受到推崇,但客观说,他的行为有很大的问题。张超固然是他的老领导,曾经对他有恩,但这似乎构不成他反对现任领导的理由,他的这种行为到底能不能完全算做忠义,似乎存在疑问。看来,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袁绍对部下这方面的教育还得多搞点。
此事对袁绍的打击是沉重的。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袁军主力被拖在南线,在北线只能处于守势,看着公孙瓒在易水河畔大修防御工事,西面的张燕、于扶罗等又趁机闹事,给袁绍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假如没有臧洪事件,兴平二年(195年)这段时间袁绍可以专心对付公孙瓒,让公孙瓒来不及修筑易水防线,袁绍解决幽州问题就可能提前。一年后,当献帝刘协回归中原时,袁绍就不会因为受制于公孙瓒而无法分身了,抢得历史先机的或许应该是他。
最终,袁绍虽然也消灭了臧洪和公孙瓒,但在时间进程上刚好都落后了一步,正所谓“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袁绍打臧洪的时候,公孙瓒有了喘息之机;袁绍打公孙瓒的时候,给曹操迎接献帝留下了机会。
袁绍为当初看似高明、实为败笔的一个安排付出了沉重代价。
【六、迟来的任命】
现在,让我们检讨一下兴平元年(194年)下半年到兴平二年(195年)夏天曹操的军事行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曹操率军纵横驰骋于兖州大地,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与刚从徐州回师时的情形判若两人。
首先是曹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他没有惊惶失措,而是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固守战略要地,寻找机会,发动反击。
其次是袁绍的支持,由于袁军在黄河北岸的行动,动摇了吕布固守濮阳的决心,在军粮匮乏、远离友军的情况下,吕布决定向南运动,进入了他不擅长作战的河湖交叉的济阴郡、山阳郡一带,给曹操取胜创造了条件。
再者,是对手接二连三的失误。在整个战役中,张邈作为吕布的友军,应该明白唇齿相依的道理,但他迟迟没有具体的军事行动,在与吕布的配合上态度消极,吕布被赶走,他也无法在陈留郡再呆下去。
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曹军的逐渐成熟。曹操手下的将领经过两次徐州之战以及与袁术之战而逐渐成长起来,曹军从最早的硬冲硬打、常吃败仗,到现在声东击西、游刃有余,对战场形势的把控能力已有新的跃升。此战役期间,曹仁、乐进、于禁、李典、程昱等人均有率军独立作战的记载,曹军由最初独立的一支军事力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呼应、配合作战的集团军。
吕布、陈宫被赶走,张邈、张超被杀,兖州八郡国重新回到曹操手中。这一年的十月,献帝下诏,正式任命曹操为兖州牧,曹操终于拥有了合法身份,这是他一仗一仗打出来的。
这是一份迟来的任命,当曹操派王比历尽千辛万苦前往长安进贡的时候,就是想得到这样的确认,用自己对皇室的忠心换来一份肯定。但长安的“三人小组”对曹操没有好感,在他们眼里曹操比袁术、刘表、陶谦差得远,尽管丁冲、钟繇等人从中斡旋,但曹操也只得到了几句冠冕堂皇的慰问而已。
现在,曹操靠自己的实力打败了袁术,消灭了陶谦,打跑了吕布,统一了整个兖州,终于赢得了长安朝廷的重视,主动送来了任命。
《曹操集》中收录有《领兖州牧表》,是曹操接受兖州牧后的谢表。在这份上表中,曹操回顾了爷爷曹腾、父亲曹嵩以及自己深受皇恩的情况,表示自己将效忠帝室,继续努力进取。在《太平御览》一书中还保存了曹操以兖州牧的身份向献帝进贡的记载,他进的贡大体上都是兖州当地的土特产,如山阳郡特产的美梨二箱,以及一种青黑色的枣二箱。
在很多人心目中,曹操是汉室的奸臣,但最少到现在,曹操的内心对汉室都是充满敬意的。即使在以后的岁月里,曹操也很少说汉室的坏话,相较于同时期的那些空发议论的人,曹操对汉室的贡献更大,相对于袁术、袁绍这样对当今天子充满敌视的人来说,曹操似乎更应该受到尊敬。
在张邈、陈宫叛乱中,兖州有很多官民跟随他们背叛了曹操,曹操重新取得兖州后,很多人心存不安,不知道曹操会不会追究。针对这种心理,曹操通过重用毕谌让他们打消了顾虑。
如前所述,毕谌因为母亲等人被叛军扣留离开了曹操,与曹操话别时还流了泪,毕谌表示决不会依附吕布,但他一离开曹操,就投靠了吕布。吕布失败后,毕谌被抓,大家都认为老毕这一回算是完了。
没想到曹操并没有追究他,曹操说:“一个人能做到对亲人尽孝,岂能不忠于君吗,这正是我所要的(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不仅如此,曹操还让他做了鲁国相。曹操对毕谌的安排很恰当,不追究反而褒奖,让过去反对过曹操的人吃了定心丸:连毕谌都能得到曹将军的原谅,我们还怕什么呢?
但是毕谌毕竟有投敌行为,如果让他继续在自己身边处理机要大事,曹操已经信不过他了。于是安排他到外地鲁国任国相,这里是孔子的故乡,孔子主张孝,更主张忠,孔子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就是“移孝入忠”,曹操让毕谌到鲁国去,就是让他继续思考忠与孝的关系。
跟毕谌情况差不多的还有魏种,曹操对魏种很赏识,担任兖州刺史后曹操有资格推荐孝廉,他推荐了魏种。兖州反叛时,曹操说:“假如都参加叛乱,魏种也不会的。”后来听说魏种竟然也参加了叛乱,曹操大怒:“魏种如果没逃到南越、北胡,我就决不放过他!”
叛乱平息,魏种也被抓了,捆着带到了曹操面前。但是,曹操的怒火却不见了,说:“魏种这小子是个人才呀!”解开绳索,继续用他。后来,魏种在曹操手下一直干到了河内郡太守。
曹操在处理毕谌和魏种事件上很理性,他知道必须尽快平息兖州人的不满和恐惧,弥补以前处理兖州事务的不足。
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曹操汲取了第二次征徐州的教训,考虑军事行动应该暂停,抓紧时间巩固地方。荀等人也认为,吕布投奔刘备以后,他们二人未必能真心合作,如果此时攻打徐州,他们反倒会团结起来,不如先观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内斗。
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现在,曹操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对兖州的治理上了,他多次向程昱、毛等兖州本土人士征求意见,毛劝曹操重视农业,发展经济,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建议,对曹操日后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毛替曹操分析道,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家的经济将陷入更大的困难,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就是物资供应和装备,对此必须早做准备。唯今之计应该鼓励农业生产,积蓄力量,成就霸业。
毛的思想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十分有远见的。经过长时间的天灾人祸,各地的经济几陷于崩溃,粮食和其它军需物资很难保障,要成就大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曹操立即下令在“曹统区”范围内着手恢复农业生产,到第二年夏收时,“曹统区”农业得到一定恢复,曹操手里积累了足够的粮食。这些粮食成了曹操的秘密武器,让他处处居于主动。
【七、少年诸葛亮】
当十四岁的少年天子刘协在长安亲自监督为灾民熬粥的同时,远在徐州刺史部琅邪国的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也有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在目睹着家乡的战乱,在惊惧中对侵略他们家乡的这些人也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年之后,这些少年时期的印象难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政治选择。
这个少年就是诸葛亮,字孔明,生于灵帝光和四年(181年)。
之所以拿诸葛亮跟当今天子刘协作个对比,不仅因为他们同一年出生,而且他们也是同一年去世,说起来这也是一种缘分。
关于诸葛姓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出于葛姓,在伯夷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来居住在琅邪郡诸县的葛氏一支迁往同郡的阳都县,因为阳都县已有葛姓,为了区别,就把后迁来的葛姓称为诸葛氏。二是说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的,总是被读为诸葛,以后干脆改成了诸葛氏。三是说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大将葛婴屡立战功,但是被陈胜听信谗言后杀害,汉文帝时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就以诸葛为姓了,称诸葛氏。
根据《吴书》的记载,诸葛亮一族属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他的祖籍原来在同郡的诸县(今山东诸城),后来迁移至此,但这已经是很早的事了,因为葛伯是夏商之际的诸侯,到诸葛亮能追溯到的先祖诸葛丰时,诸葛氏就早已在阳都县生活了。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初年人,以刚直著称于世,在汉元帝时担任过司隶校尉。两汉时期历任的司隶校尉当数诸葛丰名气最大,因为他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深得百姓尊重。因此,诸葛丰仅仅凭着担任过司隶校尉的资历就在《汉书》里有了自己的传。
曹操在洛阳、顿丘和济南当地方官时的所作所为,在某些方面也深受诸葛丰的影响。多年以后,邺县成为曹操的大本营,曹操为找不到合适的管理者而苦恼,他曾经感叹:“到哪里能找到像诸葛丰这样的人才呢?”
诸葛亮的父亲叫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