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26章

曹操秘史-第26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辽字文远,并州刺史部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人,也是数得上的猛将,他勇力过人,为丁原所器重,此后一直追随吕布,吕布死后,成为曹操手下的重要将领之一。
  董卓短时间内收服了何进、何苗旧部,策反了吕布,将并州军纳入自己帐下,一时间势力大增。这时,他的后续部队也到了,先期抵达的有两万人之多,兵力不足的危机完全解除。
  当董卓大搞策反和兼并的时候袁绍也没有闲着。经过与许攸、逢纪等核心幕僚商议,他采取的策略是保存有生力量,不跟董卓在洛阳死拼,积极向外部发展,扩充实力,积蓄力量,跟董卓在洛阳之外决战。
  这个战略也不失为当前形势下的一种高明之举。在袁绍的安排下,王匡、桥瑁等人秘密带人离开了洛阳,向东部的冀州、兖州一带发展,加上此前离开的鲍信,袁绍在洛阳以东的外围地带布下了几颗棋子。
  在袁绍的秘密授意下,何、周毖、伍琼等人摇身一变,成为董卓的谋士。董卓是个武夫,手下也都是武将,最缺文人和谋士,这几个人取得很大成功,慢慢得到董卓的信任。
  周毖等告诉董卓要想稳定局面必须重用一批党人和名士,这与董卓的想法吻合,他绝不是街头打打杀杀的混混,既然干到了这个份儿上,做个中兴之臣、开创自己的王朝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这样,就必须提高品味,上点档次,干出点让人称道的事。
  对于周毖等人的建议他全部采纳。董卓让何开出一份名单来,他全部任用。何先拿出一份名单,上面有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人的名字,董卓照单全部录用。
  这些人大多数是何进当年重用的名士,只有一个蔡邕,本朝最具知名度的大学者、音乐家,一直在外面流放,他是何的好朋友。何告诉董卓要是把他也能弄来加以重用,影响力将非同一般。于是董卓立即派人寻找蔡邕,果然被他找到了。董卓请蔡邕到洛阳来,加以重用。
  周毖等人其实只是虚晃一下,他们的目的是取得董卓的信任,让董卓觉得他们是真心为自己着想。这个目的达到后,他们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又给董卓递上了第二份名单。这份名单上有韩馥、刘岱、孔、张邈、张咨、张超等人,这些人其实董卓都不大认识,全凭何忽悠。何说这些都是老实人,且都深得名望,如果能任用这些人当地方官,地方上的局面就能稳定下来。
  韩馥、刘岱、张邈已经作过介绍。孔字公绪,陈留郡人,最初为名士符融所举荐,在陈留郡太守冯岱手下当郡政府驻京办主任(上计吏),能言善辩,有一定活动能量,也有一些小名气。张咨情况知道得很少,张超是张邈的弟弟。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袁绍的死党。
  董卓不明就里,稀里糊涂地把他们全部任命了: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为豫州刺史,张邈为豫州刺史部陈留郡太守,张咨为豫州刺史部南阳郡太守,张超为徐州刺史部广陵郡太守。
  接到任命,袁绍悄悄和这些人分别谈了话,交待了下一步行动方略。然后,这些人一刻不停地离开洛阳上任去了。
  这个任命很有讲究,冀州、兖州、豫州以及陈留郡、南阳郡、广陵郡,自北向南呈一个弧状,在洛阳以东和以南地区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半包围圈。董卓,这就是给你预备的!董卓没有心思照着地图看这些,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整合洛阳的武装上。除此之外,就是想办法收买人心。
  荀爽在老家颖川郡待得好好的,突然接到诏书,纳闷极了,自己老百姓一个,怎么会突然被任命到上千里之外的青州刺史部平原国当行政长官?
  但诏令写得很明确,不接受就是抗旨。荀爽只能动身,刚出发就被人追上,让他掉转马头去洛阳,因为第二道诏令刚下达,他被改任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由副省长改任中央政府部长。总算到达了洛阳,就任部长刚三天,他再次接到职务晋升通知,改任三公之一的司空。
  由一介布衣,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司空高于部长级的九卿),有人会用一辈子时间,更多的人用完一辈子的时间也没有完成,而荀爽前后只用了九十三天。
  董卓确实有点求贤若渴了。为了进一步争取党人的支持,他还做了一场秀:给陈蕃、窦武平反。
  陈蕃、窦武的事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董卓旧事重提,搞得极其夸张。他以太尉的身份,约了司徒黄琬、司空荀爽二人,身上套着刑具,跪到宫门外上书(俱带诣阙上书),要求给陈蕃、窦武平反。
  他们上书的对象是十四岁的天子刘辩,陈蕃、窦武被杀时他还没有出生。现在哪怕是想给王莽搞平反,也只是董卓一句话的事,董卓把声势搞得那么大,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他是党人的可靠盟友。
  有人相信,有人冷笑,有人不以为然。
  韩馥等人赴任后,袁绍整天盯着日历表算时间,他在做最后的等待。
  该走的都走得差不多了,现在洛阳的盟友,只有身边的许攸、逢纪,以及袁术、曹操等少数人。袁绍秘密通知他们也做好撤退的准备,因为跟董卓最后摊牌的时候快到了。
  【七、分歧大爆发】
  在袁绍琢磨如何跟董卓摊牌时,董卓先出手了。他突然提出来,想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其实,董卓一来到洛阳就有这样的想法。有人认为,董卓之所以固执地推行废帝之举,是因为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以机智、镇定和回答问题大方得体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刘辩在他眼里懦弱不堪,不足以承担天子的大任。
  但这失于表象,于逻辑上似乎也不通。对于董卓这样的人而言,拥戴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还是拥戴一个懦弱、愚钝的君主,哪一个更有利,回答肯定是后者,除非他脑子进水了。如果要解释他执着地想立刘协为帝的原因,唯一靠谱的理由是年龄,因为少帝十四岁,陈留王九岁,拥戴小一点的做傀儡,便于掌握。
  但这仍然不是真相。真相是:董卓要彻底肃清何进遗留下来的势力。
  少帝刘辩是何进的外甥,何进虽然死了,但忠于何进的人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十四岁的天子身上,再过几年,天子成人就可以亲政了,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董卓一直支持刘协,刘协的背后是灵帝刘宏和董太后。董卓跟董太后曾经续过家谱,皇太后很高兴地认下了他这个“远房侄子”,他成了刘宏的“皇兄”。如果刘协当了皇帝,他就跟皇室有了名义上的血缘关系。
  刘辩登基后董卓的打算落空了,所以他第一眼看到刘辩时就没有多少好感,还是想把刘协换上去。董卓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么做也没有大问题,但他犯了致命的错误:时机不对。
  董卓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解决袁绍,通过分化瓦解的办法,将袁绍的同盟各个击破。袁绍没有了活动能力,其他事情都好解决。拉拢党人也罢,废立新君也罢,尽在掌握之中。
  董卓选错了顺序,把废立的事先提了出来。他身边新近增加了何等一批谋士,这些家伙不会不在这个问题上给他支招,说不定还会给他支些损招,鼓动他把错误越犯越大。
  废掉刘辩、另立刘协对袁绍而言是不能接受的事。作为何进政治遗产的继承人,袁绍深知周围一部分人之所以仍坚定地支持他,很大程度上缘于何进。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他站在董卓一边,这些人会从支持他转为反对他。
  对袁绍来说,这是个政治问题和立场问题,是丝毫不能妥协的。
  今后,这个问题还将如幽灵一样一直伴随着袁绍。他反对立刘协为帝,但反对无效,刘协最后成为天下公认的皇帝。后来,在要不要迎取刘协的问题上,尽管他比别人的机会和条件都好,可他一直犹豫不决,因为他并不承认刘协的合法身份。
  结果,刘协被曹操迎走了,他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无法改变事实。于是他改变初衷,承认刘协的合法地位,接受刘协的任命,也使自己的阵营内部产生了混乱。
  每当面对这些问题,袁绍就会陷入矛盾和混乱中。
  现在,是他必须表明自己态度的时候,尽管反对无效,他也要坚决反对。
  矛盾在一次会议上爆发。据记载,董卓提出这个问题后,二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最后董卓急了,手按剑柄,大声喝叱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用这种态度对我!你难道还不明白,天下大事,已在我掌握之中,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敢反抗!你小子难道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够锋利?”
  旁边的人都吓傻了,因为董卓这个人说杀谁就杀谁,从不分时间和场合。
  可袁绍一点都不怕,他也拔出佩刀,怒吼道:“天下的英雄,难道就你一个吗(天下健者,岂独董公)?”说完扬长而去。
  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朝堂上,因为在那个地方董卓和袁绍都不可能带剑带刀。这件事发生的地点可能是董卓的府里,袁绍跟董卓闹翻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有人把袁绍称为草包,事实上袁绍一点都不缺英雄气概。
  袁绍从董卓家出来,立即叫上逢纪、许攸、陈琳,并找来曹操、袁术等人商议,决定马上逃出洛阳。
  对于出逃,此前已经有了预案,袁绍往北逃,去找冀州牧韩馥;曹操往东,找陈留太守张邈;袁术往南,找南阳太守张咨。逢纪等人跟随袁绍行动。到了目的地,迅速组织力量,大家共同起事,讨伐董卓。
  袁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跟自己闹翻,然后又不辞而别,这是董卓没有料到的。董卓这时候想的还是如何让袁绍屈服,把面子找回来,压根没有想到袁绍不跟他玩了。等确切消息传来的时候,袁绍、曹操、袁术等人已经逃出了洛阳。
  袁绍、曹操、袁术是如何逃出来的,史书没作交代,但应该也不难,因为他们在洛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