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22章

曹操秘史-第22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宏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青年,比曹操小一岁,原是正在走向衰落的一个亭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皇帝。
  灵帝继位以来,看到的全是党人、外戚与宦官们如何恶斗,期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他因此在党人心中形象极差。其实“党锢之祸”基本上是宦官们一手操持的,他只是被作为工具利用。中间他也曾试图励精图志,革除社会及官场弊端,但还未及施展就觉得力不从心。从此他变得心灰意冷,耽于享乐,昧于朝政,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对发明创造情有独钟,指挥钩盾令宋典、掖庭令毕岚等一批发明家,发明了类似于喷泉的“天禄虾蟆”和人工洒水车“翻车渴乌”。另一方面,据说他还兴建了裸游馆等纵欲场,以消解心中无休无止的苦闷。
  长期的抑郁和不节制的纵欲,使得三十多岁的天子身体日渐衰弱。自中平六年初,灵帝便一病不起,他自知来日无多,最放心不下次子刘协。灵帝把蹇硕叫到病榻前,托付他照顾好爱子刘协,蹇硕流泪答应。
  灵帝死了,桓灵时代结束了。
  诸葛亮日后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他曾经常跟先帝刘备一块儿闲聊,每次聊到桓帝和灵帝时,“莫不痛恨”。诸葛亮认为,后汉之所以倾颓,主要缘于桓帝、灵帝两位当权者“亲小人、远贤臣”。
  桓灵时代确实算不上一个光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宦官当权,奸臣阻道,正义得不到申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变民频起,国家风雨飘摇。
  总之,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恐怖的时代,但它也是一个孕育新时代的时代。
  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象征,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确实不够称职,他们没有带领国家走向振兴,没有使正义得到弘扬,反而一次次亲信小人,压制贤良。他们自己生活奢侈,大起宫殿,安于享乐,为了聚敛财富,他们不仅加重赋税,还推行了卖官制度,使吏治彻底崩坏。
  但是,他们的内心又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被别人操纵,没有亲人,没有真正的亲信,整天生活在没有亲情、没有安全感的皇宫里,时刻提防宦官,提防外戚,党人不理解,人民埋怨。
  在权力的争夺战中,他们只学会了一种本事:平衡术。他们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派之间的势力,借助一派打击另一派,没有永恒的同盟,只有不断增加的敌人。
  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们都是三十多岁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在,这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第五章 横柴入灶
  〔宦官们带着悲愤的心情乱刀砍死了何进,紧接着他们又被更加愤怒的人们一个不留地消灭干净。外戚、宦官这两个帝国肌体上的毒瘤,竟然短短几天内神话般地被割除了。但是,士人们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
  【一、何进的屠刀】
  中平六年(189年)东汉帝国将要发生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以灵帝驾崩为启始,短短数月之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有人谢幕,有人上台,闹哄哄,没有人能看清时局的走向。灵帝驾崩前,向蹇硕口述了自己的遗愿。为了实现灵帝的遗愿,蹇硕当即决定,在外界还不知道天子驾崩的消息前,发起迅雷行动,对皇后及大将军一党果断出手。他召集身边自认为可靠的人,做了精心布置,然后用已故天子的名义召何进入宫议事,何进一入宫即予以诛杀。何进还不知道灵帝已死,丝毫没有戒备,还像平时一样进宫。眼看大事将成,但蹇硕一方出了叛徒,一个叫潘隐的宦官是何进的人,得知蹇硕的阴谋后他赶紧跑到宫门外,名义上是迎接大将军,其实是通风报信。何进到来时,潘隐不停地挤眉弄眼,何进终于会意,立即掉头就走。
  考虑到城里也不安全,他直接疾驰进西园军中。
  最近一段时间形势紧急,宫中也传出灵帝生病的消息,何苗、袁绍、曹操、袁术等人都不敢大意,都住在各自己掌握的军营里,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何进到达西园,立即命令袁绍、曹操等人将能调动的人马集合起来,开进城里,陈兵于各郡国驻京办事处(百郡邸)附近,以备不测。袁绍、曹操把自己人都叫来,大家一商量很快就猜出来,是天子已经发生意外,蹇硕等人开始动手了。
  多年来,袁绍这些人等的就是这一天。他马上告诉何进说,宦官弑杀天子要造反,得赶快采取措施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这时局势已基本被大将军和何皇后掌握。何进驻进更安全一点的北军大营,北军联合参谋长(北军中侯)刘表在那里迎接他,何进声称有病,拒绝进宫。
  两天后,皇子刘辩登极,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何太后临朝主政,改年号为光熹。他还擢升袁绍的叔父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时辅政(参录尚书事)。
  何进没有对蹇硕等人立即动手,但绝望中的蹇硕感到这更可怕,试图做最后挣扎。他写信给赵忠、宋典、郭胜等其他几个宦官头领说:“何进兄弟控制朝廷,独断专行,而今更与袁绍等奸党通谋,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宦官,只因我身兼西园军司令(上军校尉),才不敢轻举妄动。现在情势危急,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关闭宫门,下诏逮捕何进,予以诛杀。”
  到这个时候了还说这样的话,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跟着他去送死的。赵忠等人虽然平常跟蹇硕关系不错,但经过判断,他们都选择站在大将军一边,郭胜把蹇硕的信递呈给何进,有了证据,何进决定动手。
  四月二十五日,何进下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及其同党,处死。
  五月六日,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董宠,将他就地免职。董宠随即自杀。又过了一个月,董太后(此时应称她为董太皇太后)在忧虑恐惧中死去。
  至此,大将军及何太后已经完全满意,南阳郡屠户出身的这一家人,此时才算有了真正的安全感。可惜,他们满意得太早了。
  何太后和何大将军想的只是如何使权力更加巩固,维护好有血缘关系的帝位大统,让宦官更加忠心耿耿,争取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但对袁绍等人来说,革命刚刚才拉开序幕,怎么能就此收手呢?如果仅仅是换了个皇帝、换了一拨外戚,那与前朝又有什么区别?
  袁绍等人提出的目标是诛杀宦官,同时也不希望再出个梁翼一样的外戚把国家玩弄于一人股掌之上。在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上他们实在等待得太久、太苦了,因而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就在大将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他们接二连三地向大将军进言,要他一鼓作气,趁势诛杀所有宦官,改革朝政。
  在这个问题上大将军犹豫起来,他不能说袁绍等人的主张没有道理,毕竟宦官的名声已差到极点。但是,具体到行动上,他的革命热情显然小得多。他也向妹妹提出了诛杀宦官的建议,但遭到何太后直截了当的反对,兄弟何苗也不赞成他这样做,大将军一时又没了主意。
  如果没有袁绍等人不依不饶地坚决要除掉宦官,何进此时肯定会选择收手,说不定还要想点办法与赵忠、张让这些宦官修补一下感情,在宫里彻底巩固何家的地位。
  但袁绍他们态度太坚决了,而且不是袁绍一个人,大将军信任的人几乎都跟袁绍一个声音。如果不拿出实际行动来,何进担心会寒了他们的心。
  大将军试着与袁绍商量:“能不能只诛杀其中民怨较大的宦官,对其他宦官予以宽赦?”袁绍坚决地说:“不行,要做就要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
  大将军为难起来:“我也同意诛杀全部宦官,可皇太后不答应,这如何是好?”
  袁绍看出来皇太后只是大将军的借口,要想让何进没有退路,不用点狠招不行。他给何进出了个主意,招外兵入京以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事实证明,对何大将军而言,这是个很馊的主意,这个主意最终要了他和他整个家族的命。但在袁绍等人面前,何进明显智商不足,他没有看出袁绍的私心,批准了这个行动计划。
  袁绍的私心是,把局势弄得再混乱一些,于乱中寻找机会。他的具体计划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渠道,迅速向京师周围各路实力派人士发出信息,让他们即刻带兵入京。
  这个计划是非常冒险的。京师之所以还在可控范围内,缘于洛阳四周设立了八个关口,像八道大门紧紧护卫着京师的安全。东汉自建国之后,还没有一支中央军以外的武装力量在事先未接到天子命令的情况下进入洛阳。
  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大量的外军涌入,不知道洛阳会是什么样?
  对于袁绍这个“兵谏计划”,同一阵营内也有很多人反对。在何进召集的临时会议上,何进的秘书兼办公室主任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都表示了不同意见。曹操参加了会议,也发了言,他说:
  “宦官制度自古就有,只不过是君王把权力交给了他们,才弄成今天这个样子。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于管理疏失。当前应该惩治首恶,做这项工作派个狱卒就能完成,何必招外将入京呢?我看这个计划肯定要失败。”
  但何进已经被袁绍彻底洗脑,不再怀疑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授权袁绍立即执行。
  袁绍高兴地领到命令。他也知道这个计划很冒险,但他和他的智囊团仔细分析后认为,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因为招来的外将都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只等这些兄弟们带兵入京,他就可以实施另外一个计划了,那才是他的目的。
  袁绍自以为高明,可是这一回他失算了。
  【二、箭已上弦】
  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诛杀蹇硕和董宠,董太后不明不白地死了,大将军的外甥如愿登上了皇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