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48章

曹操秘史-第148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儿子在内的马家数十口全部诛杀,一同被杀的,还有韩遂的儿子。
  曹操没杀阎行的父亲,只是把他关了起来。据《魏略》说,曹操亲笔给阎行写了一封信说:“我看韩遂的所作所作,十分可笑(观文约所为,使人笑来)。我前前后后给他写了不少信,信中无话不讲,到了这种地步还如何忍耐?你的父亲知晓大义,目前很平安(卿父谏议,自平安也)。即便如此,牢狱那种地方不是赡养父母的只所(牢狱之中,非养亲之处),况且我也不能长期为你赡养父亲呀。”
  曹操给阎行说得很明白,他的父亲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不能等得太久。韩遂见曹操不杀阎行的父亲,担心阎行有二心,于是强迫阎行娶了自己的女儿(闻行父独在,欲使并遇害,以一其心,乃强以少女妻行)。韩遂让阎行担任西平郡太守,在那里发展势力。阎行却趁机向韩遂发起进攻,但是没有取胜,带领家人逃往东方,后来见到了曹操,曹操封其为列侯。
  据《魏略》说,阎行向韩遂发起攻击时,韩遂彻底伤心了,他对另一个叫成公英的心腹说:“大丈夫遇到危难,祸患的根源居然从婚姻开始!如今连亲戚都要背叛我,人马又少,看来只能从羌中向西南去投奔蜀地了。”成公英劝他:“将军兴兵数十年,现在虽然遇到挫折,哪能放弃自己的门户投靠他人?”韩遂说:“我年纪大了,你有什么办法帮我(吾年老矣,子欲何施)?”成公英说:“曹操不可能亲自从远方赶来,这也就是姓夏侯的主事而已。夏侯的人马追不上我们,又不能在这里久待,我们暂时在羌中修养修养,等待他离去,然后聚集以前的人马,我们还会有所作为的。”
  韩遂接受成公英的建议,带随从男女数千人到羌人那里,由于他向来对羌人很好,羌人愿意保护他。
  这时大约正是马超自汉中杀回、夏侯渊率军救援姜叙的前后,后来马超再次败走,而夏侯渊大老远来了一趟,什么都没干,有点不甘心,想顺便把韩遂收拾了。
  据《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当时韩遂驻扎在汉阳郡冀县以北的显亲,夏侯渊发起攻击,韩遂不敌逃走,夏侯渊缴获了不少韩遂的辎重粮草,同时展开追击,一直追到略阳城,此地在显亲县东北方向不远。
  对于下一步行动,夏侯渊手下诸将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应该攻击略阳,有的认为应该攻击兴国的氐王。夏侯渊认为韩遂人马虽然不多,却都是精兵,而兴国城池坚固,不能立即得手,所以应该攻击长离一带的羌人(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
  夏侯渊的判断是,直接攻打略阳不划算,而韩遂部下与长离诸羌关系密切,很多人的家眷都在长离,攻击那里韩遂必救无疑,在运动中可以找到消灭敌人的机会(救长离则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夏侯渊留下人守辎重,自己率轻兵直趋长离,韩遂果然率部来救。这时,敌众我寡,诸将看见有点担心(诸将见遂众,恶之),想结营与敌人打持久战。夏侯渊说:“我们辗转千里,士兵们已经很累了,再修筑营垒,士兵会更疲惫。敌人虽然很多,没有什么可怕的(贼虽众,易与耳)。”
  夏侯渊下达攻击令,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擂鼓,曹军将士个个用命,最后大败韩遂军,缴获了敌人的指挥旗,之后得胜而回,又攻克略阳。长离和略阳得手后,夏侯渊又率军进攻兴国,一直驻扎在兴国的名叫千万的氐王逃奔至马超处。夏侯渊又转击高平的屠各族首领,把他们打败,缴获不少粮谷牛马。
  在陇西郡有一个地方叫罕,位置大约在今天甘肃省临洮以西,这里有个叫宋建的人,趁着凉州大乱,自称“河首平汉王”,任命了丞相等官员,像袁术那样做起了土皇上,已割据长达三十余年。曹操下令夏侯渊趁着连克马超、韩遂以及众氐王、羌王、屠各王的声威,远击罕。
  夏侯渊率张深入陇西郡,灭掉了宋建的独立王国,同时渡过黄河上游,进入小湟中一带,黄河西岸各羌族部落全部投降,陇西也宣告平定。
  曹操专门向夏侯渊发来了嘉奖令:“宋建作乱三十多年,夏侯渊将军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敌,正如孔子所说的‘吾与尔不如也’。”
  到这个时候,凉州全境可以说基本平定了,马超到张鲁之后的事下面再说,韩遂的下落史书没有明载。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张既传》时,引用了《魏略》一段话,其中提到略阳之战结束不久,韩遂就死了,是死于战斗,还是死于疾病,不得而知。
  不管怎么说,博大而神奇的凉州已经掌握在曹操的手中,自建安十六年(211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没有付出特别大代价的情况下,平定了关中,得到了凉州,收获十分巨大。
  曹操命令夏侯渊仍撤回长安,授予他“假节”的特权,统筹西部地区的军务。同时下令撤销凉州建制,改设雍州,刚刚就任长安特别市市长的张既被任命为雍州的首任刺史,统一管理关中以西地区的政务。
  据《三国志张既传》记载,张既临上任前专程赴邺县听取曹操的指示,曹操笑着对张既说:“你这次回到家乡,可以算得上衣锦还乡了吧(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曹操这样说,是因为张既是冯翊郡高陵人,也在雍州辖区内。张既能在家乡当父母官,说明汉末的“三互法”早已荡然无存了。
  第五章 王者之路
  〔为了回应大家的猜疑,曹操以通令的形式告诉人们:他不想当皇帝。但是,按照现有的体制,曹操的爵位最高也只能是个县侯,拿董昭的话说他只能跟手下的将领们同列。为此,在不称帝的情况下不断突破现有政治体制,就成了曹操晚年最乐意做的事。〕
  【一、九锡】
  建安十七(212年)正月,五十八岁的曹操从关中回到邺县,此次由他亲自指挥的远征取得了大胜,邺县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四年前赤壁之败的阴霾逐渐被冲淡。
  远在许县的献帝刘协下诏,赐给丞相曹操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关于它们的具体内容,在本书第一部中已作过介绍。
  按照礼仪,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旁边要站一个司仪官,把大臣的官衔和名字都喊出来。比方说此刻曹操去见天子,司仪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曹操,参见皇上。”然后曹操就要跪下来高声说:“吾皇万岁、万万岁。”“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见到皇帝为表示恭敬,老远就得一路小跑过来,这就是“趋”。另外,见皇帝既不能携带武器,也不能穿鞋子,表示诚惶诚恐。
  现在曹操拥有了三大特权,皇帝的司仪官喊完“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的时候可以省略曹操的名字不喊,这就是“赞拜不名”;老远见到皇帝也不用一路小跑,可以端个架子慢慢走,这就是“入朝不趋”;上朝的时候别人光脚板,自己可以穿鞋,而且可以佩带武器,这就是“剑履上殿”。
  这种无聊的形式主义却是那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获得这些殊荣的人定然是人臣之极,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拥有这些特权的人并不多。
  献帝同时下诏,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三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四县,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三县,广平国的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三县,以上共十四个县,都归划魏郡管辖(以益魏郡)。魏郡原来已有十五个县,已属大郡,现在辖区的县有二十九个之多,成为天下第一超级大郡。
  这件事应该是在曹操主导下进行的,其背后一定有着更大的深意。果然,这一年十月,担任丞相府参谋长(军谋祭酒)的董昭突然提出了一项建议,搅动了邺县和许县两地的政坛。
  作为曹操事业矢志不渝的追随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董昭多次在关键时刻为曹操立下大功,深得曹操的信任。作为非汝颖出身的士人,董昭地位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在曹操心目中他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董昭的建议是恢复秦汉之前的五等爵制(宜修古建封五等),由天子封曹操为魏公,同时赐曹操九锡之礼。
  五等爵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不同的爵位,公爵为最高,男爵最低。在秦汉以前实行的就是这样的爵位制,它们都是世袭的,有了爵位才能被称为贵族,享受不同的特权。
  世袭制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奖勤罚懒,有点吃大锅饭的意思。到了秦朝,为鼓励大家英勇作战,世袭制被改成了军功制,爵位不仅可以世袭,也可以依靠军功取得,同时爵位还被细分成为二十级。这一招很管用,士兵们在战场上不怕死,心里就是有这个东西在支撑着。汉朝因袭秦制,爵位同样分为二十级,最低的一级也就是第一级叫公士,第二级叫上造,到第十九级时叫关内侯,第二十级也就是最高的一级叫彻侯。
  汉武帝刘彻当皇帝后,为了避讳,改“彻侯”为“列侯”。列侯又分为三个等级:亭侯、乡侯和县侯,一般来说,爵位到了县侯这一级,也就到顶了。
  与秦汉以前爵位制不同的是,汉代的爵位没有“公”这一级,却有“王”,在春秋战国时代,“王”是唯一的,即周天子,周天子之下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这些“公”。秦汉以后有了皇帝,皇帝之下虽然没有“公”却有“王”,“王”之下是二十级军功爵位。
  说起来汉代爵位体系更丰富,等级更多,但为什么还总有人想变回去呢?说起来,这都是刘邦弄出来的事。
  刘邦当上皇帝后开始封了不少异姓王,如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等,但好景不常,除长沙王吴芮外其他人都先后搅进叛乱而被杀。刘邦后来明白了,敢情打江山需要众人拾柴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