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孙膑兵法
作者:战国·孙膑
内容简介: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史记》称“世传其兵法”,“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汉书·陈汤传》引有《孙膑兵法》的“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说明西汉时《孙膑兵法》尚在流行。但因历史上的种种经因,东汉以后便失传了。引起以后的种种猜测。有的说孙膑即孙武,有的说《孙膑兵法》即《孙子兵法》,总之是否定两个孙子和两部兵法的同时存在,否定《汉志》著录的“《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1972年,《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同时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被发现,解决了历史上这一悬案。
正文
凡例
一、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前四篇记孙膑擒庞涓事迹以及孙膑与齐威王、田忌的问答。其它各篇篇首都称“孙子曰”,但内容书体都与银雀山汉墓所出孙武兵法佚篇不相类,所以可以肯定是孙膑兵法。下编各篇没有提到孙子,今据内容、文例及书体定为孙膑兵法。由于竹简残断散乱,而孙膑兵法又早巳亡佚,无从核对,整理工作中肯定会有错误。本书中可能有一些本来不属于孙膑兵法的内容搀杂在内,请读者指正。
二、每篇释文前标出篇题。凡由编者补加的篇题,外加''号以示区别。
三、一篇中所收各简,凡文字相连的,或其间虽有缺字、缺简,但确知其属于同一段文字的,释文都连成一段写。简文提行分段时,释文也分段。
四、有的简虽然可以确定属于某篇,但不能确定它在篇中的位置。有的简很象是属于某篇的,但又不能十分肯定。释文把这些简分别附于各篇之末,加三个 * 号与成段释文隔开。这类简除去彼此文字相连的以外,每简释文都提行写。
五、不能辨识的字以及由于竹简残断而缺去的字用□号表示,但字数超过五个或字数无法确定时(包括中间缺整简的情况),则用……号表示。与……号相连约□号一般省去。
六、根据上下文补出的缺文或简文原来脱字,外加''号。
七、简文原来的各种标号,释文一律略去,另加标点符号。
八、如果简文中引语的开头或结尾处正在残缺部分,释文就只标下引号或上引号。
九、为了便利广大读者,简文中的异体字和假借字多改写为通行字,如“{月豊}”改作“体”,“宭”改作“窘”,“亓”改作“其”,“{亻啇}”“適”改作“敌”,“陳”改作“阵”,“侍”改作“待”,“埶”改作“势”,“請”改作“情”,“兑”改作“锐”等。
擒庞涓
本篇记述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办法,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这是孙膑运用他的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
擒庞涓(1)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2),使将军庞涓、带甲(3)八万至于茬丘(4)。齐君(5)闻之,使将军忌子(6)、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7)□□□,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8)。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9),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卫,当途有市丘(11),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徒舍而走平陵(12)。……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13)?”曰:“齐城、高唐(14)。”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减□□都横卷四达环涂(15)□横卷所□阵也。环涂{车皮}甲(16)之所处也。吾未甲劲,本甲不断(17)。环涂击柀(18)其后,二大夫可杀也(19)。”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20),直将蚁附(21)平陵。挟{艹世}(22)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23)。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24)。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25),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26)。”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27),兼趣舍(28)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29),而擒庞涓(30)。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31)。
四百六(32)
……子曰:“吾……
……孙子曰:“毋待三日……”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庞涓,战国时人,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被魏惠王任为将军。简文中庞涓又称庞子。
(2) 梁君,指魏国国君惠王 (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魏国在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
(3) 带甲,穿有铠甲的士卒,此处泛指军队。
(4) 茬丘,地名,其地末详。
(5) 齐君,指齐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
(6) 忌子,即田忌,齐国的将军,曾荐孙膑于齐威王。
(7) 卫,国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8) 平陵,地名。据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则此平陵应在宋、卫之间。
(9) 东阳,地区名。战邑,指平陵。意谓平陵是东阳地区军事上的重要城邑。
(10) 宋,国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战国初期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11) 市丘,地名,在魏国。
(12) 徙舍,拔营。走,急趋。
(13) 都,齐国称大城邑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长官。这里似指那些率领自己都邑军队跟从田忌参加战争的都大夫。孰,谁。
(14) 齐城、高唐,齐国的两个都邑。齐城,疑即齐都临淄,在今山东临淄。高唐,在今山东高唐、禹城之间。
(15) 环涂,下文屡见,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环涂”即“环途”,迂回的意思。
(16) {车皮},疑借为彼此之彼。
(17) 末甲,前锋部队。本甲,后续部队。
(18) 柀,疑借为破。
(19) 孙膑的意思似是要牺牲“不识事”的二大夫,使魏军产生齐军软弱无能的错觉。
(20) 段,借为断。意谓把齐城、高唐二大夫带领的军队分成两部。
(21) 蚁附,指攻城,形容军士攻城时攀登城墙,如蚂蚁附壁而上。
(22) 挟{艹世},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借为浃渫,形容军队相连不断。
(23) 术,道路。意谓齐城和高唐二大夫的军队在行军的道路上大败。
(24) 厥,借为蹶(jue绝),摔倒,败。
(25) 请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直趋魏国国都大梁城郊。
(26) 以上两句意谓把队伍分散,让敌人觉得我方兵力单薄。
(27) 辎(zi资)重,军用物资器材。
(28) 趣,行进。舍,止息。趣舍,指行军。“兼趣舍”就是急行军,昼夜不停。
(29) 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30) 《史记·魏世家》记魏惠王十八年(据《竹书纪年》当为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齐、魏桂陵之战,没有提到庞涓;记后十三年(据《竹书纪中》当为后十二年)的马陵之战时,说庞涓被杀,太子申被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略同,但谓庞涓自杀)。简文记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
(31) 尽,终极。意思是称赞孙膑的作为尽善尽美。
(32) 此数字为本篇字数总计。
'见威王'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
法。孙膑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禁止争夺,对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所鼓吹的
以“仁义”去战的说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见威王'(1)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3)。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5)者亡,而利胜(6)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7)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国(10)四,……素佚而致利也(11)。战胜而强立,效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12);黄帝战蜀禄(13);尧伐共工(14);舜伐劂□□而并三苗(15),……管;汤放桀(16);武王伐纣(17);帝奄(18)反,故周公浅之(19)。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22)仁义,式(23)礼乐,垂衣裳(24),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举兵绳(25)之。”
(1) 士,借为恃。意谓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
(2) 傅,借为敷,布,施。意谓这是先王所传布的道理。
一说“傅”为“传”宇之误。
(3) 在,存。孙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孔丘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兴灭国,继绝世”的含义不同。
(4) 社,士神。稷(ji既),谷神。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
(5) 乐兵,好战。
(6) 利胜,贪图胜利。
(7) 事备,做好战争的准备。
(8) 委,委积,即物资储备。
(9) 夷,指古代我国东方地区的部族。
(10) 中国,指中原地区。
(11) 此句上文残缺,原文大概是说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
利。佚,同逸,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