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老太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岳池再往东去,翻过华蓥山,便是连绵不断土地贫瘠的高岭低谷,一直连着大巴山区,于是当年也算是川北的一等县的岳池,便很有些惹人眼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银岳池”的美称。
因为富足并且不偏僻,这里也出人材。一旦有了国门开放的机会,大大小小的士绅子弟们便不只是在书房里读那些八股文章,也经重庆,出夔门,到汉口、南京、上海、北京乃至东洋日本留学深造。回来之后,也有就在外地做官,尔后衣锦还乡买田置地光宗耀祖的;也有故土难离,立志服务桑梓,发誓在家乡建一番功业的;当然也有仕途不顺,便学陶公挂冠归隐,闲居乡里的……这种风气代代相传,到了本世纪初,越是兴盛起来。
早年县城里出过一些大人物,别的可以省略不说,而康家吊楼子却是城里妇孺皆知的。这是一座很有点气派的大宅子。在这里,出过清朝的翰林大学士,还放过外省的主考,为此城里专门修了一座翰林院,以纪念这位为家乡父老争了光彩的人物,康家也因此成了在地方上很说得起话的名门世家。可是渐渐地,这个家庭便不大景气,到了辛亥革命之后,主持家政的康老先生,到老来也只挣了个候补秀才的名分,两个儿子却连这点功名也没有,就废除了科举。眼下家中虽然还硬撑着书香门第的气派,却是明显地中落了。
家境不顺畅,心境也就不好,到了临终之时,老人眼看着围在身边的儿女子孙们,还免不了为他们担心。两个儿子虽说没有功名,却好歹还有些祖上留下的家产,最令老人不放心的是他的那个女儿。想当初,自己为这个掌上明珠找了个好婆家:公公陈尚之是渠河边赛龙场的陈家坝子上有名的大绅粮;女婿心地宽厚,脾气也好;家中开了个药铺,自己行医号脉,日子也还过得去。加上陈家九弟兄,是个望族,读书的多,做官的也多,人家都说自己把女儿送进了福窝窝里。可是天负人愿,没想到陈尚之自己不争气,很快就把偌大一份家产败得精光,不久前连女婿也去世了,留下这个弱女子拖着四个孩子,全靠为人做些针织活儿,日子也实在过得艰难。
想到这些,老人长叹一声,吩咐大儿子把家里的衣服杂物收拾一些,让女儿带回去。
没想到旁边突然冒出了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我们不要。”老人有些意外:“为啥不要?”
那小姑娘抬头看看母亲,朗声说道:“我妈说的,人穷要穷得硬气,饿要饿得新鲜,要了人家的东西,就会让人家看不起。”
老人昏花的眼睛猛地一亮,一拍床沿,连声说:“好、好、好!人穷志不穷,将来一定有出息,把她送进城来,让她读书!”
这个小姑娘,就是我。我是一九○○年出生的,那时候只有七八岁。
外祖父去世之后,母亲死死记住了他的话,把两个姐姐送人做了童养媳,家中拖着得了痨病的大哥,还是千方百计凑了些钱,把我送到外婆家,在大舅的照拂下上了学。大舅是个厚道人,他和二舅有大大小小的四个女儿,年岁都和我差不多。我体谅母亲的苦心,学习很是努力,成绩好,可是一想到自己家里穷,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好在外婆心疼我妈妈,对我格外宠爱,常对人说别看我这外孙女儿命不好,可是自小聪明,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是又兴个什么新科,我家玉屏,说不定就会中了个女状元呢。
可是外婆宠坏了我,以至我一到外婆家,就“聚众造反”,把这个从来都规矩森严的大家庭搅得一切都乱了套。
此时,虽然张澜先生①已从日本回来,在毗邻岳池的顺庆(今南充)开了“天足会”,力倡扫荡陋习,但岳池城里仍然是男女七岁不能同席,女子上十岁出门就得坐有门帘的车轿,缠足之风依然盛行。我进外婆家,都快十岁了,还是一双天足。老人家一看就说我们这样的人家,女儿家哪能没有规矩,将来人家还说是她外公不在了,我没有教好。说着就让舅妈用长长的布条子给我缠足,完了还用针线缝上,任我哭也好,闹也好,就是不理我。我自小任性,在家里都是不受人管的,哪里受过这样的罪,一气之下,就悄悄找来一把剪刀,白天强行缠上了,晚上我就拆开缝得密密麻麻的针线,把裹脚布剪成碎片。一连这样干了两次,舅妈没办法了,和外婆默默相对,在堂屋里坐了半天,最后外婆长叹一声,只好作罢。
这下子我可得意了,在几个表姐妹中间一鼓动,被缠足害苦了的姐妹们,都闹着把脚放了。从此之后,几个表姐妹成天跟着我一起进进出出,俨然把我当成了“首领”。到后来,我们上学连轿子也不坐了,甚至嘻嘻哈哈结伴逛街进馆子,还去后山看男中的学生打篮球。
本来康家的姑娘们,就长得一个赛过一个的,又是书香世家的女子,从前出门都是车子来轿子往的,世人们只有所闻,未见其人。这下子一露面,而且个个都成了不服管教的“野马”,自然引得舆论大哗,常常我们一上街,后面就会跟了一大群。大舅是个厚道人,外公不在了,外婆又管不住,他自然也拿我们没办法,在外面听了什么闲话回来,只有叹气。我们几个一合计,觉得这是那些人拿我们没办法,就去欺侮大舅这样的老实人,得收拾收拾他们才行。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一个老表看见我们在街上走,引得遗老们指指点点,就跑到家里来对大舅和二舅说:“大叔二叔,你们还是把几个女娃子管一下嘛。男女授受不亲,七岁不能同席,这些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当真就不要了么?你们这样人家的女儿,满街抛头露面的,像什么话哟!”
我一听这话,心想正找不到是哪个在作怪呢,原来是你这个假正经,连忙把几个表姐妹都喊上,跑到他家大门口指名道姓地把他喊出来,指着他的鼻子大吵大闹:“我们在街上走,关你什么事?”
“你守规矩?你咋不把清朝的袍子穿出来呢?表嫂出门咋不拿块布把脸遮起来呢?”
“男女授受不亲?你那天咋跟一个女的亲亲热热、又接又送的?”
“男女授受不亲?你屋里也有女人嘛,你咋就要喊些男的到屋里来呀?”
“你和表嫂……”
表嫂在屋里听到了,气得眼泪花花的,出来委委屈屈地说:“你们说他,莫要牵扯我嘛,我又没惹你们。”
这个老表,没想到堂堂正正一个大男人,却让几个小姑娘堵在自己的大门口当场揭短,看着门外围着的那么多人,气得脸色发青,语无伦次的,突然蹲在地上,捂住脸呜呜地哭了起来。闻讯赶来的大舅在旁边,急得不知咋办才好,我们却得意洋洋,乘胜而归。
后来,有好心的人对我大舅说,别看你家那陈三姑娘,才呀貌的在这几个女儿中间数得上人尖子,可是心气太高,生成了个男儿的命,将来是要吃苦的。
就这样,我一边带领姐妹们胡闹,一边又以优秀的成绩一年读完了初小,又一年半读完了高小,接着进了岳池女师读书。那时,早有张澜先生在顺庆开办端明女学的先例,而后建立的岳池女师作为“男女平等”的榜样,为渴望自由的闺秀们开出了一方天地,在川北地区还是有些名气的。在女师读书的那几年里,除了康家姐妹外,我还和一位叫陈德贤的女同学十分要好,每到假期,都要到她家里去住上一段时间。
德贤的父亲叫陈怀南,算起来和我父亲还是同堂隔房的兄弟,我叫他二伯,家中也是几百千把挑谷子的大户,自己还到日本留过学。他治学严谨,又是见过世面的人物,在岳池教育界很有声望,还是县里的议员。在老辈子面前,我说话行事不敢造次,加上人慢慢长大了,性格中也添了些许矜持,居然被夸为“温文尔雅,聪慧好学”,讨得了二伯和二伯母的喜欢。
二伯嗜好书画,家中藏有《芥子园画传》,闲时也爱涂上几笔,还教我们几个姐妹配诗作画。在这方面,二伯对我尤其看重,说我的悟性好,只要持之以恒,将来一定会学有所成,使我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我这个人,连画画也和当时的大多数闺阁女子不一样,虽然习的也是晚清时期盛行的文人工笔画,可是我不仅仅画花鸟虫鱼,还画人物;而且画的人物也不仅仅是那些古装仕女,还爱画《三国》、《水浒》插页上的“天罡地熬”们。我喜欢张飞,也喜欢关羽,还喜欢《水浒》里鲜鲜活活的一百单八将。我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将这些人物全部临摹下来,装订成册,在班上流传,而且很是得意。
我画画用的颜料,也与别人不同。工笔画又被人称为“功夫画”,哪怕是黄牛身上的毛,也得细心地一根一根地去描,还得描出每一部分毛色深浅不同的层次来,这就得静下心来,半点也浮躁不得。如此花费工夫画成的画,要想留它个天长地久,就得寻找那些既不容易退色又有特色的颜料。比如说胭脂花的种子,将那层黑壳剥去,里面的那一包细滑粉末就是极好的白色颜料;将一种中药点燃,让那黑烟熏在一只细瓷碗的碗底,那凝在上面的烟灰就是极好的黑色;那些长满了苔藓的石头,用一般的颜色是调不出来的,只有去山涧里找一种青色的石头来磨,画出来既真实又不退色;墨也要好的,若是一时买不到好的,就自己来炼,炼出来的墨又黑又亮,还有一种奇特的香味。这其中的奥妙,这些年来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总想打听,而我不过一笑置之,从来也没有告诉过谁。
转眼之间,我从女师毕业了,因为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教授国文、自然和美术。那一年,正赶上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新思潮也冲击着小小的岳池县城,不仅是青年学生,连县议员们都分成了两派,常在茶馆里展开辩论。二伯既有旧学根底,又不排斥新学,每逢星期一,照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