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请薛仁贵-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治沉思片刻,心想:看来薛仁贵杀不成啦!如今要斩杀薛仁贵,就要留下违抗先皇圣旨的坏名声。本来一些文武群臣之心离我就不近,如再违抗父命,其结果定会不堪设想,还是遵照父命了结此事为上策。可是,皇叔会善罢甘休吗?俗话说:若想案子了,还须原告倒。待我将他请上金殿,料想他看到先皇的圣旨也不会固执己见。这样一来,事情也就了结啦!于是,传旨宣江夏王上殿。
江夏王李道宗不知天子为何宣他上殿。尽管他那被打的身体疼痛难忍,但由于一种急于想知道为何宣他上殿的心情的驱使,他咬牙忍痛很快地上了金殿。
李治向李道宗叙说了先皇圣旨的来由,并让他亲眼观看。
李道宗反复看后,目瞪口呆。他找不出一点破绽来指出这道圣旨是假的。既然是真的,薛仁贵自然也就杀不成了,仇当然也就报不了啦!准确一点儿说,至少现在是报不了仇啦!至于以后,那就得看“事在人为”了……这些思想在他的脑海里盘旋了一番之后,他不露声色地对李治说:“不知万岁何意?”
“皇叔,关于薛仁贵一案,朕意遵先皇圣旨行事,您看如何?”
李道宗领悟了这番话语的含义,免去薛仁贵死罪是确定无疑的了。天子之所以这样说,是给自己一点儿面子,还是知趣一点儿吧!仇,以后还可以报嘛……
“此事万岁定夺,臣听命就是了。不过,臣以为薛仁贵犯下如此大罪,总该有所惩处。”
李治明白这“惩处”二字所包含的内容:“皇叔,请放宽心,朕自有明断。”
“谢主龙恩。”
李治吩咐一声:“将薛仁贵押上金殿。”
不多时,御林军将薛仁贵押上殿来,李治声色俱厉:“薛仁贵,按你犯下的大罪,本当斩首。但,先皇念你东征功高盖世,留下圣旨:见旨免罪。故此,朕免去你死罪。”
“罪臣谢万岁不斩之恩。”
“唗!死罪虽然免去,但必须惩处于你。朕将你的功名一笔勾销,永不再用,下殿去吧!”
薛仁贵叩头:“谢主龙恩。”暗想:太好啦!你就是不勾销我的功名,我也要辞官不做。朝中真是伴君如伴虎呀!这正中我意。
李治退殿,文武下朝。
薛仁贵走出午门,众位国公从后边追上来了。大家上前把薛仁贵拦住。
秦怀玉说:“大哥,上我家去吧。”
罗通说:“大哥,先到我家吧。”
程咬金说:“干脆你们和仁贵都到我家吧!”
薛仁贵满脸羞愧,说:“众位国公,我哪儿也不去了,你们的心意我领了,我必须去探望我的义父。”
这一句话提醒了大家,谁也不再多说了。程咬金说:“对,咱们都去鄂国公府吧。”
鄂国公尉迟恭经过一番急救,性命保住了,只是因为失血过多,身体虚弱得很。
薛仁贵及文武群臣来到鄂国公府,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异常高兴。尉迟恭的黑、白二位夫人及尉迟宝林、尉迟宝庆、尉迟宝怀,看见了薛仁贵,知道他已免去死罪,也喜出望外。
程咬金一捋胡须,说:“大老黑要是知道他干儿子免去死罪,准保乐得哗哗淌眼泪。”
虽然不出程咬金所料,尉迟宝林来到病榻前唤醒父亲,一说出此事,尉迟恭立时泪水盈眶,一下子来了精神,让儿子快叫薛仁贵进来。
薛仁贵进屋来到病榻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孝儿仁贵拜见爹爹……”接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尉迟恭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义子的脸颊、肩膀,过了半天,才想起吩咐尉迟宝林把薛仁贵搀扶起来。
程咬金无论走到哪里,嘴也闲不住。他从自己要造反说起,一直讲到免去死罪薛仁贵来到鄂国公府。
尉迟恭听完之后,对薛仁贵说:“儿呀,这样更好。为父伤好之后,就告老还乡,离开京城。你今夜在此歇息一夜,明天一早就让宝林带人送你出京回乡,速速离开这是非之地,免得为父提心吊担。”
徐懋功说:“你义父所言极是。你不可在京城久留,免得招来是非。常言说得好: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翠花公主之死定有一天会弄个水落石出,你不必为此忧虑。”
众人又对薛仁贵劝说一番。尉迟恭命长子宝林代父设酒摆宴款待前来的文武群臣,为薛仁贵压惊,并命次子宝庆带人到江夏王府牵回薛仁贵的宝马。
第二天清晨,薛仁贵跨上宝马,在尉迟宝林等人的护送下,离京还乡了。
事过不久,西凉派使臣来到长安,将战表呈送天子李治。
战表的主要内容是:让天子李治献出罗通一家,为西凉元帅苏宝童报杀亲之仇。如若不献罗家,西凉就要兴兵杀进中原。
西凉为什么提出要交出罗通一家呢?原来,苏、罗两家有仇。罗成死在苏林之手,苏林死在罗通之手。苏家的后代苏海苏宝童,手使一口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如今,他当上西凉的兵马大元帅。西凉王早有夺取中原之心,苏宝童立下报仇之志,二人一拍即合。于是,向大唐打来战表,名为要杀罗通一家为苏家报仇,实际上是要夺取大唐江山。
天子李治看过战表,自然明白西凉的真正企图,勃然大怒,一怒之下要斩来使。徐懋功提醒李治,说:“常言道,两国交锋,不斩来使。”李治才没有杀来使,他怒冲冲地挥笔写了应战回表。
既然应战,就要议定对策。李治传旨,召集文臣武将,共议御敌之策。
谁能挂帅带兵西征呢?说起来,朝中著名的武将也不算少,罗通、秦怀玉、尤霸、尉迟宝林、尉迟宝庆、尉迟宝怀等等,这些年富力强的将领,既有征战的经验,又有相当的资历。
李治问:“哪位爱卿愿挂印为帅?”
还没等别人答话,罗通出班言奏:“万岁,微臣愿挂印为帅,带兵西征。”
李治心想:当年,他曾带兵扫北,凯旋还朝。朕正要点名派他,不想他来讨旨,正合朕意。李治面露欣喜之色,点了点头,刚要准本,忽听有人说道:“万岁,臣有本奏。”
李治顺声一看,原来是徐懋功,便说:“徐爱卿请讲。”
“万岁,依微臣之见,罗通不宜挂印为帅。”
“这是为何?”
“万岁,据了解,苏宝童为报杀亲之仇,立志发愤一十二载,精三略,通六韬,武艺高强,智勇双全,连挫二十四员大将,比武夺魁,西凉王封他为兵马大元帅。两年来,他操练兵马,做下充分的征杀准备,故而才公然提出要我主大唐江山,狂妄地要交出罗家。而罗通几年来一直养尊处优,并无征战准备,如今若挂帅西征,只怕敌不住苏宝童。
依微臣之见,还是另选他人挂帅为好。“
李治仔细品味徐懋功的话语,觉得颇有一番道理,沉思片刻,说道:“徐爱卿,但不知何人能挂印为帅?”
“万岁,依微臣之见,能挂帅西征之人,只有薛仁贵了。”
李治非常佩服徐懋功。徐懋功为大唐江山献出多少锦囊妙计呀!他足智多谋,袖吞乾坤,能掐会算,阴阳有准。可是,为什么这事不早说呢?如果在处治薛仁贵之前,他提出此事,朕哪能把薛仁贵的功名一勾到底,永不再用呢?如今,这事可不好办啦!于是,他用试探的口气问:“徐爱卿,朝中武将如云,难道就没有别人能挂帅吗?”
“没有人。”徐懋功的话语十分肯定,“如果让别人挂帅西征,只怕战不过苏宝童。
那样一来,我中原的黎民百姓,就要受刀兵之苦了,微臣看来,只有薛仁贵挂帅西征,才能与苏宝童匹敌。“
“可是,朕已罢他的官了。”
“万岁,罢了官有何妨,可以再请回来。”
“若去请他,他能来吗?”
“万岁,臣以为薛仁贵乃是为国为民、忠心耿耿的贤臣,知道西凉兴兵要交出罗家,夺取大唐江山,哪能不来呢?”
“何人去请呢?”
“万岁传旨,可以派越国公罗通去请。”
罗通连忙出班分辩:“万岁,英国公把此事看得太容易了。薛仁贵已看破红尘,离京时说,他蒙受冤屈,身败名裂,没脸再见亲朋,再也不做官了。若派微臣去请他,这不是难为微臣吗?”
罗通说这番话的弦外之音是:应当将薛仁贵蒙受冤屈之事弄个水落石出,为他洗冤雪耻,然后请他挂帅西征。
徐懋功聪明过人,一听就听出这“弦外之音”来了。也许他还没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为薛仁贵洗冤雪耻,也许他觉得时机未到,也许他认为如今不应谈及此事……他只是微微一笑:“越国公,你若觉得人单力孤,可以让胡国公秦怀玉与你一同前往。”
秦怀玉心想:好嘛,把我也给捎带上了!他出班说道:“万岁,越国公所言极是。
微臣以为,只有军师出马,才能请来薛仁贵。“
徐懋功未容天子说话,说道:“你们二人是薛仁贵的好友,就不必推辞了,辛苦一趟吧。如若没这个机会,薛仁贵何日才能出头?”
这最后的一句话提醒了罗通与秦怀玉,二人交换了一下目光,异口同声说道:“万岁,微臣愿领旨去请薛仁贵。”
罗通、秦怀玉领旨回府,准备了一番。第二天,带领随从,骑马离开长安奔绛州而去。
路上,罗通与秦怀玉商量如何劝说薛仁贵,才能请他入京。商量来,商量去,总觉得十有八九要白跑一趟。嗐,管它结果如何呢,请请看吧!
第九回 二国公初下绛州城 四兄弟再请薛仁贵
罗通、秦怀玉带领随从,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非止一日。这天到了绛州,一打听便找到薛仁贵府邸。
薛仁贵虽然被罢免了官职,但府邸的威风还在。府门外有守门的家人。家人看见有十来匹战马来到门前,来者从马上跳下来,把马拴在拴马桩上。家人没有主动询问来者,而是等待来者的询问。
罗通和秦怀玉走上台阶,罗通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