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井冈风云录 >

第86章

井冈风云录-第86章

小说: 井冈风云录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围剿”红军提供了方便。
  蒋介石一到抚州,就在宋美龄和何应钦等人的陪同下,立即检查江防情况。他们一行立于江边仔细检查江防情况。江中有战舰游戈,江岸有林立的士兵。
  宋美龄则是个大忙人,不断地同英、日、德三国顾问轮换着用英语交谈。何应钦则不离蒋介石左右,指点着江岸城防向蒋介石汇报情况。
  蒋介石面对抚水,说:“抚水为南昌之屏障,决不可有丝毫险失。”
  何应钦:“请校长放心,有了前次进剿的经验,学生绝不托大,一定克尽职守,确保抚州万无一失。”
  蒋介石一再告戒他:“赤匪一日未灭,则责任一日未尽,叛乱一日未平,则职务一日未了,务必于短期内削平,完成统一。”
  何应钦十分了解这位统帅此时的心情。
  蒋介石奔波了一整天,到晚方才回到设在抚州的左路军指挥部。
  晚饭后,他来到一间豪华的卧室,翻阅当天的报纸。何应钦进来,向他报告情况:“校长,陈诚、罗卓英部攻占黎川后,不见共军踪影,接着又会同朱绍良夹击南丰,其时共军已转移。”
  蒋介石放下手中的报纸,愣了半天,而后说:“共军不敢同我军正面决战,定向广昌逃窜,立即电令陈诚、赵观涛部向广昌追击共军。同时命令蒋鼎文部紧随陈、赵之后,以为策应……电令朱绍良部,从南丰向西南黄陂、龙冈进军。”
  何应钦离去后,蒋介石仍觉不放心,又亲自起草一份电文,交由电台发出。电文如下:朱、孙、陈:中正刻抵临川,前来巡视,此次我军左翼兵力数倍于赤匪,对于侧背之掩护兵力尤为雄厚,故我前方各路之进击部队,尽可能专心挺进,绝无后顾之忧。且挺进部队以寻求匪军主力为目的,故进度愈急速愈为得机。但行军间之前卫部队如一遇匪军,即应停止,一面详查敌情之虚实,一面选择据点构筑工事。如遇强匪则暂取守势,列阵抵抗,切勿急攻散斗,免中匪军狡计也。惟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贵在相机应变,此乃特举所见,以期稳健而已。希各官长审慎之。
  蒋介石民国二十年七月三日前线的朱绍良、孙连仲、陈诚收到蒋介石的电报,稳扎稳打,慢慢向前推进。赵观涛率领第一路进击军和陈诚率领的第二路进击军,于7月5日占领黎川。在6日,赵观涛率军向樟村、康都推进;陈诚率军向大洋源推进。总预备队由卫立煌率领大部进驻黎川,一部到达德胜关。朱绍良的第三军团完成对第一、二进击军的掩护任务后,也从南城、南丰出发,攻占新丰以南地区。蒋鼎文的第四进击军,则防守临川和南城之间地区。
  目前,在这个地区作战的红军,仅仅是独立第四、五师和红三军的第九师以及红四军的第十二师,加上地方游击队。
  蒋介石以为遇上了红军的主力,所以,三番五次的向各路将领不断地发电,实行遥控指挥。
  红军主力主动退却后,在南丰附近山区坚守的赤卫军正在组织疏散。村中家家扶老携幼,背着东西,打着衣物,牵着牛羊走向村外。赤卫军队员背着枪或担、或抬有条不紊地搬运粮食。在村口的树林里、池塘边,村民正忙着掩埋铁锅和其他东西。
  在村外的叉道上,一边是山,一边是将要成熟的稻谷。孙连长带领一队赤卫军路过这里,正和疏散、坚壁清野的村民相遇。孙连长看见孙老爹,腰里插着镰刀,背上背着花包袱,肩头还扛着舂米用的舂棒。孙连长热情地打招呼:“孙老爹,辛苦啊!”
  孙老爹是贫农团的积极分子,嗓门大、声音宏亮:“辛苦!干什么不辛苦?种田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晒雨淋哪。闹革命打‘刮民党’,还能怕苦?”
  孙连长走到他身边,开玩笑地说:“老爹,背这玩意上山,还嫌山里石头少呀?”
  孙老爹却是一本正经:“呵!它可不能留在家,你看新稻快熟了,让敌人干瞪眼吃不上。等咱们主力把‘刮民党’消灭以后,老子还要回来用它舂新米,好好招待你们哩!”
  他的话既风趣又自信,逗得大家都笑了。
  孙连长见队伍上了山,忙同孙老爹告别,上山追队伍去了。
  在一个山凹处、竹林旁早有疏散的村民在此安营扎寨,有的煮米做饭,有的做针线活。小孩子则在母亲怀里安祥地吃着奶,还有的在编草鞋、修竹杖,也有负责站岗的。孙连长带队伍走来,热情地同村民打招呼,“老表们好。”村民都认得他,迎上来有的送水,有的送东西,洋溢着军民一家亲密无间的气氛。一位老太太掂起一大串草鞋,递给孙连长。孙连长连忙推辞:“还有。”“拿着!跑山路费鞋。”老太太把草鞋硬是塞给他一双。她还依次分发给每个赤卫队员一双。
  孙连长他们离开这里,登上山顶,居高临下,田野历历在目。孙连长找来三个排长,望着山下的公路和远处冒烟的村庄布置任务。三个排长领命,召集各自的排,分三处带开。
  一个排用砍刀砍下树干,从山上往下撬石头,阻断交通。
  一个排则下到路上挖沟断路……
  他们干了大半天,正坐在一起休息。这时,一个负责监视的赤卫军队员跑来报告:“连长,一个营的敌人,朝这里来了。”
  孙连长命令大家隐蔽起来,作好战斗准备。他又下到山下检查一遍路障,最后一个离开。
  在山路上,敌人由三路纵队前进。最前面是一个尖刀连开路,接着是抬着机枪、迫击炮的队伍,再后面是大部队。敌军来到路障处,速度显然慢了下来。打着机枪和迫击炮的士兵行动不便。
  在山上严阵以待的赤卫军,听到孙连长“打”的命令,一起开了火。密集的枪声,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死伤不少。敌人也在慌乱中迅速展开战斗,向山上射击。
  孙连长又指挥打了一阵后,命令撤出战斗,迅速翻过山头。走了好远,还听到背后传来的枪声。
  敌人打了一阵,不见一点动静,到山上又搜索一阵,连个赤卫军的影子都没有。这才胆战心惊地抬着伤员继续前进。
  太阳落山,赶到一个小山村,只见家家关门闭户。敌营长带人砸开一家房门,屋内空空无一用物。锅灶无锅,只剩下一个烂锅台。敌营长气恼地将锅台一脚蹬塌。好像把一切不满都发泄在这里。他气恼地走到屋外没好气吩咐道:“快向指挥部报告,没有发现红军主力,只有小股游击队。”他们是朱绍良的先头部队。
  在抚州巡视的蒋介石正在同英、日、德顾问商讨事情,宋美龄充当翻译。何应钦拿着一叠电报进来交给蒋介石。蒋介石接过看后,满腹疑团地起身徘徊起来。三国顾问不解地看着突然变化的蒋介石,再看看宋美龄。他们相互看看,无可奈何地耸耸肩。
  蒋介石停在何应钦面前,面带疑惑地说:“朱绍良、赵观涛、陈诚部由北向南推进,一直未发现共军主力,只有游击队的骚扰。共军不与我军决战,其意图是……”何应钦也被当前的军情给弄糊涂了:“我军十倍于敌。
  ‘共匪’不战而退,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他们再做什么文章啊?”
  “学生以为,他们是在跟我们捉迷藏。”
  “说得对!”
  蒋介石断然道:“派飞机侦察,一定要弄清共军主力流窜到了何处!要紧紧咬住。我们以前吃亏,就吃在军情不明上。”
  23。千里回师
  进入红区的国民党军队,自蒋介石到南昌督阵以来,信心十足、气势汹汹地由北向南齐头并进。经过十多天的推进,虽没有遇上红军的主力,却遇到了负责牵制敌人的留守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开始以为遇上了红军主力,欣喜若狂地拼命反抗,打到后来才知上了当。于是,就恼羞成怒,把气出在当地老百姓身上,见人不杀就抓,遇村镇不抢就放火烧房烧屋。一时间,敌人所到之处,家家被抢,村村冒烟。
  红军主力到了那里去呢?
  毛泽东洞察一切,熟知蒋介石用兵之道。在6月30日,于康都召开了临时总前委会议,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决定还是采取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诱敌深入”。同时留一小部分部队配合地方游击队牵制敌人7月10日,总部机关到达瑞金以北的壬田。毛泽东、朱德在一处密林中召开军以上领导会议。大家都很随便地席地而坐。
  会议已经开了好一会。毛泽东打着手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敌人气势汹汹,长驱直入,我军避其锋芒,来一个‘千里回师’。首先绕敌于背后,先打其后路。由兴国突破富田,然后由西向东横扫,甩敌于赣南,避其主力,打其虚弱之敌!”
  朱德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他让代参谋长郭化若把总部的意见和计划告诉大家,听听大家有什么意见。郭化若捡起一个小木棍,在地上边画边讲当前的军事态势:“目前,敌第一、第二进击军占领黎川和德胜关,敌第三军团在新丰及以南地区活动,敌第四军团为左翼集团军预备队,也在南城以北地区。种种迹象表明,敌军将向南快速推进。我军‘千里回师’必须以急行军的速度,沿着闽西、赣南的山岭小道向西疾进。”
  大家听后,都在思索这个决策的可行性。林彪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眼下正值盛夏,每天要走一百里的山路。
  在烈日下行军,全副武装的战士怕经受不住,尤其是还有些重武器,影响行军速度,再加上中暑、发疟疾,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罗炳辉也有一些担心:“这样一来,收容队的负担会重一些。”其他人也讲了一些意见和问题。一直静听没言语的朱德发了话:“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建议:各军的重型武器,尤其是迫击炮,可以先埋起来,等胜利后再来取。天气、病号、生活等问题,要有思想准备。但我们必须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各军的行军路线和任务,都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