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洋流-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云中点了点头,看着叶莲不以为然的表情,郑重的说道:“陈玉成说的有理,此事就这么办!”
“遵命!”叶莲低头答应。
李秀成道:“微臣觉得此事可行。只是军中基层将领充足,恐怕没有那么多职位,微臣认为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引起军中动荡。”
李云中见他们个个推三阻四,就用第二套方案,喝了口茶水。慢条斯理的说道:“此次朕一共带了一千三百名学员,朕打算以他们为核心从新组建一个集团军,人数就定为十万人,从现有的四个集团军中各抽出两万五千人,全部在洛阳集训。”
李得胜点了点头,他认为此举最为稳妥,立即说道:“皇上英明。微臣回去后,立即将部众选好。”
李云中叮嘱道:“第五集团军,朕有大用,你们不要敷衍了事!否则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
李云中点了点头,说道:“还有一件事,朕听闻汉中回民起事,清军兵无战心,大部分已经退往湖北省。可是回民首领冯元佐、冯华龙、杨生华接受满清册封,妄图割据甘肃、青海、陕西,在当地屠戮百姓,此举实在大谬,有哪位将军愿意攻打西北!”
李鸿章大喜,他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战功,立即说道:“微臣愿意领兵前去平乱!”
李秀成也接着说道:“微臣愿领兵平乱!”
李得胜也不甘落后。回道:“微臣愿意!”
殿内将领个个群情激愤,纷纷请战,大汉快要一统全国,如果不趁早捞点战功。以后想要也没有机会了。
李云中点头微笑,双手微微一摆,殿内就安静下来,问道:“你们几个对回民有何看法?”
李秀成首先说道:“回民信仰的也是洋教,虽然与拜上帝教不是同一体系,微臣也不会强令他们改变信仰,因势利导,劝他们行善,如果冥顽不灵再派兵击杀,这样收复陕甘几省必然轻松许多。”
李云中也没有表态,只是笑道:“回民所持武器都是些大刀长矛,不足无虑!”
李得胜道:“微臣领兵前去遇到反军就打,不出一年,微臣就可将叛军消灭!”
李云中笑道:“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
李鸿章会意一笑,笼统的回道:“分而治之,回民因为受到压迫才起兵,微臣必然找到症结,再行进兵。”
李云中也属意李鸿章前去,别看这些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可是腹黑得很,只要利于国家,什么事都敢干,而李秀成、李得胜等人虽然勇武,可是个个都会干屠城的事。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到西北就以此法行事!”
李鸿章躬身道:“微臣明白!”
李云中命人写了一份圣旨,交给李鸿章,叮嘱道:“此番你带五万兵马平叛,除了十四军,还有叶莲的骑兵军,她是陕西人,你要多听听她的意见,鉴于西北的多村寨,易守难攻,再给你配备五十门大炮,就是追到天边,也要把叛军给我消灭,不留后患!对于罪大恶极者,朕只要人头,不要俘虏。”
“微臣领旨!”李鸿章情不自禁的跪下,双手接着圣旨。
李云中扶起李鸿章,吩咐道:“此事宜早不宜迟,你立即前去点兵,明日上午就出发。”
李鸿章立即应是,带着刘铭传、吴长庆等人慢慢退到殿外,满怀笑意的对望一眼,一齐兵营行去。
走在出宫的青石道路上,刘铭传加快脚步,对李鸿章问道:“大人,小弟有一件事不懂,还望赐教!”
李鸿章笑道:“你是不是想问,殿内请战的全是皇上心腹将领,而皇上为何会选十四军参战,是不是?”
刘铭传点头称是,口里说道:“无论是李秀成还是李得胜,都是统帅十数万大军的人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他们在,平灭陕甘回乱是轻而易举!”
吴长庆也在一旁点头称是。
不待李鸿章解释,刘秉章就笑道:“省三,这回乱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自从大清建国以来,一直对回民管制甚严,特别是乾隆皇帝以后,汉民欺辱回民,回民杀死汉民报复,这些事情时常发生,几百年的积怨,可谓是世仇,平乱哪有李秀成等人说的那么简单,皇上也是想到这一点,才命李大人带兵前去!”
刘铭传似有所悟,回道:“汉民、回民释不两立,我们该帮哪一边?是了,我们都是汉人,而李得胜等广西人大部分都是壮族人,这……皇上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吴长庆看着李鸿章,问道:“难道皇上是让我们把回民赶尽杀绝?这也太过残忍!”
李鸿章赶紧提醒道:“筱轩慎言,皇上只是让我们平叛,至于该怎样做,是我们的事,千万不要推到皇上头上,以往定都南京,朝纲不振,律法不严,以后不一样了,说话要是再像从前那么放肆,是要吃大亏的!”
刘铭传见吴长庆板着个脸,笑道:“筱轩就是太过仁慈,皇上不是说了吗!杀人偿命,我们又不是屠夫,对那些没杀过人的回民网开一面,不是非要将回民杀个片甲不留!”
李鸿章摇了摇头,据他所知,回民个个好勇斗狠,而汉民大部分吸烟成瘾,武风不振,有着官府的帮衬,汉民才占据上风,如今回民起兵,汉民哪是他们对手,而没有杀过汉人的回民不知有几个?此番前去平叛,必然是腥风血雨。
吴长庆听了刘铭传的安慰,强笑道:“希望如此!否则回民有数百万人,只凭我们几万人也不顶用,到时又要倾全国之力平叛,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刘铭传道:“就算回民有千万,使用大刀长矛,又有何惧!”
PS:回乱就不写具体战争了,以免被黑
第二百四十四章湘军内部分歧
汉军攻占北京的消息,对于两湖人士来说就是晴空霹雳,大清国完了!咸丰皇帝北逃,连蒙古都敢不去,径直逃到沈阳老家,不少官员心灰意冷,回乡隐居,亦有不少官员决定死忠到底,湘军幕僚郭嵩焘、两湖总督徐国良、湖南巡抚骆秉章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郭嵩焘找到曾国藩,二话不说,立即发问:“曾公,恭亲王决定在武昌登基称帝,重立大清国,您到底去不去观礼?”
他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劝服曾国藩服从新建朝廷,只要曾国藩同意,十万湘军就会向恭亲王效忠,他们筹划的新朝廷才能生存下去。
这两年时间曾国藩可谓是心力交瘁,眼看着汉军攻城略地,进逼北京,他只能窝在湖南,不得寸进,江西有汉军曾水源防守,安徽有悍将陈启荣镇守,两广有左宗棠十数万大军陈兵于外,湘军几次出兵试探,都大败而回。
对于恭亲王奕?决定在湖北登基的事情,曾国藩早有耳闻,他打心眼里不想支持这个朝廷,又不想被恭亲王猜忌,只以商量的语气对郭嵩焘道:“皇上蒙尘北去,并没有宣布逊位,我等还是皇上的臣子,如果贸然宣布忠于恭亲王,这与王錱那些乱臣贼子何异?况且汉军在境外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进攻,洋人又拒绝与我们合作,公然帮助汉军来往于长江一线,这等危急关头,恭亲王怎能如此行事!”
郭嵩焘不以为然,将自己心里话说了出来:“涤生,我与你都是进士、翰林院出身,与刘蓉、王錱那些秀才不一样,他们没有受到朝廷恩惠,可以投降汉军,我们深受朝廷重恩,难道可以降吗?我们的名节重要。还是生命重要,自古以来,就没有降臣可以流芳百世!”
‘哎!’曾国藩叹了一声:“此事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
说完,就想返回内室,来避免冲突,这些时候。早已经想明白:湘军军心不稳,大部分基层将领倾向投降汉军,只是他的威望摆在那里,这才没有人公然造反,如果他宣布向湖北新朝廷效忠,汉军必然出兵攻打。湘军必定分裂,他这个曾大帅再也没有本钱与各方讨价还价,兵败身亡是早晚的事,他宁愿自杀以全名节,也不愿向新朝廷效忠。
郭嵩焘追着曾国藩,劝道:“两广总督徐国良、湖南巡抚骆秉章等各级官员都赞成此事,涤生还要犹豫!”
曾国藩被迫无奈。回头道:“我马上召集湘军将领、幕僚议事,如果大家都赞同,就明知身败名裂,我曾涤生也绝不反对!”
“你……你这事何苦!”郭嵩焘已经预测到结果,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幻想,参加了这个会议。
李续宜、鲍超、周凤山、朱孙贻、杨载福、彭玉麟等陆、水军统领,刘蓉、陈世杰、李元度、曾国华、曾国荃等主要幕僚相继到了曾国藩这里,他们得知汉军攻占北京。立即动身返回大军驻地:桂阳,就等着决定湘军命运的这一天。
看着湘军大佬一个个进屋,郭嵩焘信心又减了几分,最近一年时局变换,湘军掌权将领生出二心,进士出身的幕僚、分统已经被排挤出领导阶层,现在湘军当家做主的都是这些童生、举人。
曾国藩‘咳’了一声。等众人安静下来,才说道:“今天湖北武昌传来一个消息,我觉得这对我们湘军很重要,所以才找大家商议一下。”
曾国藩话音刚落。曾国荃就惊道:“难道汉军攻占武昌了?”
郭嵩焘强笑了几声,回道:“老九多虑了,武昌有恭亲王带来的额四万精锐驻守,称得上是固若金汤,如何会被汉军攻占!”
曾国荃松了口气,又大大咧咧的说道:“既然没和汉军打仗,还有什么重要消息?”
曾国藩看了郭嵩焘一眼,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恭亲王奕?想要登基大宝,各位怎么看?”
郭嵩焘随后立即补充道:“两广总督徐国良、湖南巡抚骆秉章、湖北巡抚严树森都已经上书劝进,我等也应该不落后于人才是!”
“呸!”还不待郭嵩焘说完,李云度就骂道:“你伯琛相当乱臣贼子,难道我们也会这样做吗!当今皇帝如今在奉天,我们为何奉承所谓新皇帝!”
郭嵩焘脸色一阵羞怒,反而好言劝道:“咸丰皇帝落难东北,路途遥远,况且他奉承洋人,江山败坏至此。都是他的责任,早已失去人君资格,我们怎能再听命于他,恭亲王有心整顿河山,我们应该支持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