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钢蚁雄心-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极度疲倦的蒋委座,刘郧也知道现在不是谈事情的好时候,但是他所谈的都是要命的大事,因此又不得不谈下去,在略略的沉吟之后,就拿出了一剂初级治疗剂,让委座即刻服用。
老蒋也没怎么犹豫,一口就喝了下去。
看到惊诧不已的某人,逐渐变得精神焕发的老蒋,却感到有些好笑,“你是不是很纳闷,甚至在想,难道不怕这药剂里面有毒药么?”
“呵呵,你这个人啊”。
“真是一时精明、一时糊涂,我倘若信不过你,又岂会让你待在我的身边,全程旁听淞沪战事的调遣”。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机密情报一旦泄漏,而又被鬼子所获得的话,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就是用十个蒋介石的命,都换不回来的”。
信任,就是最大的奖赏。
刘郧顿时心悦诚服,也不与老蒋兜圈子了,直接竖起了三根手指,沉声说道,“校长,学生就长话短说了”。
“如果学生所料没出错的话,日军的航母舰队即将到来,他们的登陆部队,或许还需要几天时间准备,但是日军的航空兵就不一样了,不排除从明天开始,日军将大规模的空袭南京、上海与杭州”。
“因此防空问题,是我们目前的最大问题”。
“川西兵工厂已经秘密引进了雷达技术,目前制造出了四部防空雷达,可以对领空进行预警与探测,有效范围是220公里”。
“学生建议,最好将这四部雷达分别安放,形成一个‘宁沪杭’大三角地带的预警网”。
“比如在杭州湾的九龙山、南京的紫金山、上海的浦东,以及太湖的龙池山等制高点上安置,并在南京小营设立空军指挥预警中心,统一协调指挥淞沪战区的防空,及其空军作战的问题”。
“防空雷达?”
老蒋低声的惊呼,这种划时代的高科技,他早就在关注了,然而据他所知的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就目前的进度而言,远远没有达到成熟实用的阶段,预计最快还要五六年时间。
对于老蒋的疑问,刘郧只好略作解释。
这厮一阵春秋笔法,将他自己说成了天使,至于技术的来源,很客气的归结成德国人所为。
早在1933年,英国的雷达实验室,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34年,英美两国就在暗中,进行了雷达技术的交流。
1935年,德国人也获得雷达技术的突破,甚至已经在德国的本土,开始着手修建雷达预警网络。
一阵胡说乱侃,将老蒋侃得云里雾罩。
不过蒋委座还是听懂了一点,雷达这玩意很牛叉,只要敌机一旦进入探测范围,就会即刻被雷达扑捉到,并能及时的传达到“空指预警中心”,从而华夏空军就能有针对性的排兵布阵,甚至可以以逸待劳,打敌人空军的一个伏击。
雷达确实是空军战力的倍增器。
老蒋在地图上略略比划一番后,认为刘司令的雷达布局方案,太过小家子气,建议保留紫金山这个点,因为该山的海拔高达450米,视野开阔,足以俯瞰东南领空,是南京附近最佳的雷达安置点。
而上海浦东一带的地势太过低矮,建议改为松江区的佘山,因为此地处于上海郊区,还是上海市区附近的制高点。
鉴于雷达的体型过大、造型太过突兀,若是放在其他的地方,定会让人胡想翩翩,而紫金山与佘山都有天文台作掩护,因此是最佳的安置地点。
至于所剩余的两部,也不要浪费了,甚至可以再考虑远一点。
比如浙江的天台山(海拔1100米),以及杭州附近的天目山(海拔1500米),尤其是天目山地处杭州外郊,具有很好的隐蔽性与实用性。
而这些高海拔的山林之中,大多是人迹罕至的野地。
将防空预警雷达放置这些地方,也不怕被人误打误撞识破,同时还能出其不意,即使鬼子想到了雷达的问题,一时半刻也找不到它们。
更关键的是,敌人部署在台湾松山机场的轰炸机群,无论是支援淞沪一带的登陆作战,还是奔袭杭州与南京一带的市区,都会经过这俩个空域。
………………………………
第三百一十一章 初次空战
刘郧默默的看着地图,仿佛在消化委座的建议。
在智脑的辅助下,老蒋的战略构思,很快被一一的模拟了出来。
上海、南京与杭州,彼此相距200公里左右,在上海佘山、南京紫金山和杭州天目山,一旦设立防空雷达站,刚好能覆盖这个大三角地带,可以切实的保护整个淞沪战场,以及南京的领空安全。
在天台山布点,更是神来之笔,让台湾方向所来的敌机无所遁形。
因为这年月有没有卫星导航,飞机飞行全凭目视飞行,因此鬼子空军只能贴着铁路线,或海岸线飞行,而且天台山的雷达探测区,刚好能笼罩敌机所有的飞行路线,无论是袭击上海、杭州或南京,都必须经过该雷达区域。
姜还是老的辣。
该雷达网络一旦完成,战略价值不可估量,日军的轰炸机群,若是从台湾松山机场起飞,南京方面可以获得600公里的预警,若是从海上的航空母舰上起飞,可以获得400多公里的预警。
而且30年代的飞机,还是螺旋桨的时代,飞行的经济航速都比较低,一般在200公里左右。
因此敌机想偷袭南京等地的话,南京的空指中心,可获得2小时的预警时间,即使想偷袭杭州等地,也能获得1小时的预警。
我方空军可以最大的集约化用兵。
当然,刘司令更欢迎这些敌机,以最高速来奔袭淞沪战场。
那样的话,往往还没抵达淞沪的上空,就会耗尽一切燃料,最终从高空一头栽下来,不是葬身大海,就是撞山而亡,反倒省了一番手脚。
不过刘司令还是小看老蒋了。
30年代的民国,即或没有防空雷达,却有肉眼雷达可用。
这年月的飞机,在没进入预定战场时,飞行高度往往都比较低,有经验的情报人员,仅凭肉眼就能观测出,敌机的种类和走向,然后通过秘密电台通报给有关部门。
肉眼雷达,只是在及时性和准确性上,略差了一些而已。
有甚者,还可以在敌机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立秘密的观通站,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特定的地域或高山上,设立一个秘密观察站,将所观察到的敌机数量和动向,通过秘密电台,发给南京的空指中心。
因此肉眼雷达和观通站,既简单又有效,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与推广,即使到了1945年,二次大战即将结束时,日本、华夏和苏联等相对落后的国家中,都还在使用这种原始、有效的防空预警办法。
川西已经研制出了防空雷达,老蒋自然没有理由不采纳。
他当即任命刘亦诚少将,为南京雷达技术组组长,暂归南京军委直接管辖,专门负责对雷达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并在小营秘密基地内,组建华夏空指中心。
至于雷达的安装问题,当然由川西技术人员去安装。
第一负责人正是余紫甜中校,她是早年追随刘郧去川西发展的人员之一。
余中校出身武林世家,1934年11月,临时被武汉军方派往川西,负责保卫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些年一直在川西大学进修,深得刘司令的信任,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改进,她也成了雷达方面的专家。
好在老蒋对于余紫甜,也略略有所耳闻。
这些年来随着川西势力的日益壮大,想打入川西体系的特工,比比皆是,但是能够成功潜伏的事例,基本上没听说过,反而显得川西体系更为的高深莫测。
更荒谬的是,连川西县的土著们,都逐渐的向外迁徙。
外来人口就更别提了,能抵达茂州市就是极限了,川西县成了情报黑洞。
唯有最早去川西的人,才允许定居在川西县城,这些人是川西体系的实权者,他们掌握着川西的各个要害部门。
也导致他们成了各大情报组织,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老蒋麾下的军统与中统就更厉害了,甚至在暗中主动帮川西体系,将这些人的过去历史,都有组织、有计划的抹去了,让其他的情报组织,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凌晨二点左右,老蒋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意犹未尽的刘司令,也只好作罢了,他本来还想谈谈石家庄的防御问题。
给蒋校长披上毛毯之后,刘司令就乘着茫茫的雨夜,搭着南京小营的特勤快艇,径直去了芜湖机场,即刻准备着手安装雷达一事。
当刘郧在机场内,将一应事物安排妥当时,天色已经发白了。
余紫甜等雷达技术专家,也不用他再叮嘱了,而是随着特勤宪兵,将四台防空雷达装上了船只,一一的运到了南京紫金山,争取尽快调制成功。
刘司令正准备小睡片刻时,芜湖机场内却响起一片欢呼声。
据说是华夏的空军部队,已经击沉了“出云号”日舰,并对驻沪日军的仓库、阵地,以及陆战队司令部等重点要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一时斩获无数。
望着连绵的大雨,刘郧也被愣住了。
随后他才猛地记了起来,出云号是一艘巡洋舰,曾是日本天皇的座舰,现在是日军第三舰队的旗舰。
现在正是日酋谷川清的司令部所在,自“七七事变”以来,该舰带着十多艘军舰,在淞沪一带游弋,对淞沪战场的威慑着实不小,空军能击沉此舰,确实值得庆贺一番。
日舰“出云号”,属于装甲巡洋舰,排水量近万吨,由英国造船厂承建制造,曾参加过一战和日俄战争,舰长121。92米,宽20。93米,吃水7。37米,动力1。45万马力,航速21节,额定编制672人。
该舰配备了4门203毫米舰炮,14门150毫米大炮,以及20多